-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申请审判长回避
- B.变更诉讼请求
- C.进行和解
- D.承认对方的诉讼请求
- A.科学立法
- B.民主立法
- C.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 D.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 A.法律所调整的领域
- B.法律所调整的对象
- C.法律所调整的标的
- D.法律的调整方法
-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 C.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 D.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 A.海关
- B.工商
- C.地税
- D.金融
- A.侵犯其题词的所有权
- B.侵犯其题词的发表权
- C.侵犯其题词的复制权
- D.侵犯其题词的展览权
- A.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 B.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决定宪法的历史类型和宪法的本质
- C.阶级力量对比的质的变化,必然引起宪法本质的改变
- D.与阶级力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力量也对宪法的本质产生一定影响
- A.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公民
- B.国家工作人员
- C.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 D.单位内设机构
- A.行政机关
- B.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公务员
- C.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 D.权力机关
- A.罪刑法定原则
-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 C.罪刑相当原则
- D.刑法个别化原则
- A.保障行政权有效行使
- B.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
- C.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
- D.促进经济文化建设
- A.物权
- B.人格权
- C.债权
- D.身份权
- A.乙可直接要求丙承担其交付的部分不合格的违约责任
- B.乙可直接要求甲就全部交付不合格承担违约责任
- C.甲丙应共同承担连带的违约责任
- D.甲丙各按其过错对乙按份承担违约责任
- A.交通肇事罪
- B.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C.重大责任事故罪
- D.故意杀人罪
- A.假想的防卫,应按意外事件处理
- B.过失致人重伤
- C.正当防卫
- D.假想的防卫,应按过失致人重伤论处
- A.赵某,30岁,醉酒驾车撞死路人
- B.刘某,13岁,盗窃价值人民币50万元的财物
- C.张某,20岁,遇人抢劫奋起反击,将对方打成重伤
- D.王某,30岁,为了躲避仇人追杀,抢了路人的摩托车逃跑
- A.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 B.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 C.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
- D.属于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 A.从旧原则
- B.从新原则
- C.从旧兼从轻原则
- D.从新兼从轻原则
- A.14周岁
- B.16周岁
- C.18周岁
- D.20周岁
- A.人大、政协机关
- B.司法机关
- C.党政机关
- D.国家行政机关
- A.2010年6月25日
- B.2010年7月1日
- C.2010年10月1日
- D.2010年12月1日
- A.乙已经表明上诉,产生上诉效力
- B.丙将乙的上诉要求告知法院后,产生上诉效力
- C.乙未提交上诉状,不产生上诉效力
- D.乙口头上诉经二审法院同意后,产生上诉效力
- A.公安机关
- B.国家安全机关
- C.人民检察院
- D.军队保卫部门
- A.公益诉讼规则的设立,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
- B.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只限于法律授权的机关或团体
- C.公益诉讼规则的设立,有利于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 D.公益诉讼的提起必须以存在实际损害为前提
- A.立法为依法治国提供政治方向
- B.依法治国为立法提供前提和基础
- C.立法为依法治国提供动力和源泉
- D.立法为依法治国提供前提和基础
- A.公安机关
- B.人民检察院
- C.人民法院
-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34
-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时间是( )
- A.1997年底
- B.1999年底
- C.2010年底
- D.2012年底
- A.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市政府
- B.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
- C.有司法解释权的人民法院
- D.有司法解释权的人民检察院
- A.立法的重要性
- B.执法的重要性
- C.司法的重要性
- D.守法的重要性
- A.犯罪的危害性
- B.司法公正的重要性
- C.立法不公的危害性
- D.执法不公的危害性
- A.甲机关执法队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前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负责人批准
- B.乙机关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派出了三名执法队员
- C.丙机关执法队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经要求出示了执法身份证件
- D.丁机关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时未通知当事人到场
- A.2015年12月4日
- B.2014年12月4日
- C.1982年12月4日
- D.1997年12月4日
- A.对公民甲的违法行为处以60元罚款
- B.对乙公司的违法行为处以1500元罚款
- C.对公民丙的违法行为处以警告处罚
- D.对丁企业的违法行为处以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 A.合法性原则
- B.适当性原则
- C.教育与强制相结合原则
- D.禁止谋利原则
- A.系对王某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质影响的行为
- B.可以由2名执法人员在现场直接作出
- C.采取该行为的前提是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
- D.登记保存的期限合法
- A.劳动教养
- B.收容审查
- C.拘役
- D.行政拘留
- A.基于产品缺陷的更换、退货等义务属于合同责任,因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赔偿义务属于侵权责任
- B.产品缺陷责任的主体应当与受害者有合同关系
- C.产品缺陷责任一律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 D.产品质量缺陷责任一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 A.交通管理机关的罚款权
- B.环境保护局的罚款权
- C.公安机关的行政拘留权
-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吊销营业执照权
- A.《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责任均实行严格责任
- B.《产品质量法》对生产者产品缺陷实行严格责任,对销售者实行过错责任
- C.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五年,从产品售出之日起计算
- D.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缺陷产品生产日期满十年后丧失
- A.决定公司的投资计划
- B.否决其他股东对外转让股权行为的效力
- C.决定聘任公司经理
- D.决定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
- A.公司债权人A
- B.公司董事长B
- C.公司财务总监C
- D.公司聘请的某律师事务所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