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擅自销毁账簿
- B.在账簿上不列收入
- C.不进行纳税申报
- D.虚假的纳税申报
- A.不予退还税款的行为
- B.收缴发票、停止发售发票的行为
- C.不依法给予举报奖励的行为
- D.制定的征收管理办法
- A.被查对象认定错误的
- B.税收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 C.适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错误
- D.税务文书不规范、不完整的
- A.应当开具而未开具发票,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时限、顺序、栏目,全部联次一次性开具发票,或者未加盖发票专用章的;
- B.拆本使用发票的;
- C.以其他凭证代替发票使用的;
- D.跨规定的使用区域携带、邮寄、运输空白发票
- A.纳税人以存款单出质的,应由签发的金融机构核押
- B.对于实际价值波动很大的动产或权利凭证,经确认,税务机关可以不接受其作为纳税质押
- C.纳税质押自纳税担保和纳税担保财产清单经税务机关确认和质押物移交次日起生效
- D.缴清税款、滞纳金的,税务机关自纳税担保人缴清税款及滞纳金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返还质押物
- A.在限期内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的迹象
- B.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纳税
- C.纳税人同税务机关在纳税上发生争议而未缴清税款,需要申请行政复议的
- D.欠缴税款、滞纳金的纳税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需要出境的
- A.外籍个人按照合理标准取得的境外出差补贴
- B.个人举报犯罪行为获得的奖金
- C.退休人员再任职取得的收入
- D.个人购买体育彩票获得中奖收入5000元
- A.对公民和组织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定依据,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
- B.税务行政处罚必须由法定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设定26
- C.税务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 D.国家税务总局可以针对纳税人的违法行为设定各种税务行政处罚,对其他违法行为不能设臵行政处罚
- A.在行政复议中,被申请人对其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 B.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被申请人不得自行向申请人和其他相关组织或者个人收集证据
- C.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调查取证
- D.需要现场勘察的,现场勘察所用时间需计入行政复议审理期限
- A.偶然所得
- B.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 C.利息、股息所得
- D.财产租赁所得
- A.个体工商业主
- B.个人独资企业
- C.在中国有所得的外籍人员
- D.私营企业
- A.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为一次
- B.财产租赁所得,以1个月内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 C.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一个月取得的收入为一次
- D.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为一次
- A.企业以买一赠一等方式组合销售本企业商品的,不属于捐赠,应将总的销售金额按各项商品的公允价值的比例来分摊确认各项的销售收入
- B.视同销售情况下,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认销售收入
- C.售后回购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应分别作销售和购进核算
- D.企业发生的商业折扣应当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余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 A.个人书画展卖取得的报酬
- B.提供著作的版权而取得的报酬
- C.个人开设牙科诊所的收入
- D.高校教师受出版社委托进行审稿取得的报酬
- A.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 B.对企业委托给外单位进行开发的研发费用,不得进行加计扣除
- C.企业集团采取合理分摊研究开发费的,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
- D.企业未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同时承担生产经营任务的,应对研发费用和生产经营费用分开进行核算,准确、合理的计算各项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对划分不清的,不得实行加计扣除
- A.企业发生的商业折扣应当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余额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23
- B.采取产品分成方式取得收入的,按照企业分得产品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 C.广告的制作费,应根据制作广告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 D.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应根据开发的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 A.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
- B.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
- C.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
- D.企业存货因管理不善发生的非正常损失
- A.经营租赁方式租出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 B.融资租赁方式租出固定资产的折旧费
- C.当月购入固定资产当月计提的折旧支出
- D.自行开发的支出已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无形资产
- A.医院缴纳契税14万元
- B.企业应缴纳契税14万元
- C.此项业务中,医院和企业均应缴纳契税
- D.企业应缴纳契税20万元
- A.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 B.通过合理方法,能计算和推定纳税人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总额的
- C.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的
- D.能正确核算(查实)收入总额,但不能正确核算(查实)成本费用总额的
- A.财务负责人
- B.负责收件的人
- C.法人
- D.代理人
- A.5日3日
- B.10日7日
- C.7日3日
- D.15日7日
- A.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
- B.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其应纳税收入迹象
- C.当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其应纳税收入迹象
- D.当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有明显的转移其应纳税收入迹象
- A.托运的应纳税商品
- B.托运的应纳税商品及有关单据
- C.托运应纳税商品的有关单据
- D.托运应纳税商品的样品
- A.商品不可分割
- B.纳税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
- C.商品不可分割且纳税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
- D.商品不可分割或纳税人无其他可供强制执行的财产
- A.配合税务机关查处税收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
- B.税收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
- C.主动消除税收违法行为危害后果
- D.受他人胁迫有税收违法行为
- A.1000元
- B.2000元
- C.2000-5000元
- D.2000-1000元
- A.20%
- B.30%
- C.50%
- D.1倍
- A.3
- B.4
- C.5
- D.6
- A.15日
- B.10日
- C.30日
- D.20日
- A.1840.27
- B.1879.43
- C.2349.29
- D.1937.63
- A.5202.27
- B.5164.25
- C.5686.46
- D.6428.16
- A.0
- B.208
- C.180
- D.280
- A.3416
- B.3449.6
- C.3752
- D.4009.6
- A.财产转让所得
- B.工资、薪金所得
- C.股息、红利所得
- D.劳务报酬所得
- A.310
- B.349.84
- C.394.84
- D.354.5
- A.33352.94
- B.24600
- C.35532.94
- D.33360.94
- A.850
- B.842
- C.844
- D.902
- A.2.25
- B.8.76
- C.1.24
- D.10
- A.利润分割法
- B.交易净利润法
- C.再销售价格法
- D.成本分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