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拆迁补偿费
- B.补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所需资金的不足
- C.廉租住房建设
- D.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A.无权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非法批准用地
- B.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用地
- C.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
- D.违反法律规定程序批准用地
- A.兴办乡镇企业经依法批准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 B.兴办跨省区的大型农产品流通公司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 C.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 D.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 A.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而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 B.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
- C.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
- D.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 A.没收违法所得
- B.限期拆除或没上在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 C.可以并处罚款
- D.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A.拟定或者修改基准地价和区域性征地补偿标准
- B.拟定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的
- C.拟定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方案的
- D.编制或者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 A.种植业
- B.林业
- C.畜牧业
- D.旅游业
- 28
-
土地分为()
- A.农用地、
- B.建设用地、
- C.未利用地
- 29
-
土地确权的一般原则有()
- A.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
- B.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
- C.政策和法律并用原则
- D.分阶段、区别不同情况处理原则
- E.权利设定一般法定原则。
- 30
-
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有()
- A.合法性原则
- B.合理性原则
- C.维护国家利益原则
- D.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
- E.保护土地森林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原则
- F.有利于团结稳定原则
- A.3
- B.7
- C.10
- D.15
- A.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 B.8个一级类,46个二级类
- C.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
- D.5个一级类,25个二级类
- A.市级
- B.省级
- C.县级
- D.乡镇级
- A.7
- B.10
- C.15
- D.30
- A.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
- B.国家实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制度
- C.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制度
- 36
-
不得抵押的财产有()
- A.土地所有权
- B.土地使用权
- C.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 D.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
- A.地表、地上分别设立
- B.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 C.地表、地下分别设立
- D.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 A.三分之一
- B.四分之一
- C.五分之一
- D.六分之一
- A.有偿使用
- B.登记发证
- C.备案管理
- D.无偿使用
- A.1个月内
- B.2个月内
- C.3个月内
- D.6个月内
- A.土地权利
- B.土地使用权
- C.土地所有权
- A.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 B.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
- C.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 D.承包经营耕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
- A.2006年1月1日
- B.2006年10月1日
- C.2007年1月1日
- D.2007年10月1日
- A.约定土地投资强度
- B.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
- C.开工及竣工时限
- D.“花园式”工厂设计方案
- A.按租金的10%
- B.按租金的15%
- C.按租金的20%
- D.按租金的30%
- A.坚持科学发展观,珍惜每一寸耕地
- B.严格土地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 C.切实保护耕地,依法依规用地
- D.节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
- A.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 B.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 C.国家建设征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
- D.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设立乡(镇)企业
- A.半年
- B.1年
- C.2年
- D.3年
- A.乡级人民政府
- B.县级人民政府
- C.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 D.设区市人民政府
- A.乡级人民政府
- B.县级人民政府
- C.设区市人民政府
- D.省级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