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介质分选工初级工职业资格模拟测试(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3

测定粘结指数所用镍铬钢压块重 ( )。

  • A.100~110g
  • B.110~115g
  • C.105~115g
  • D.105~120g
4

粘结指数测定中所用的无烟煤,粒度小于100μm筛下率 ( )。

  • A.不大于4%
  • B.不小于4%
  • C.不大于6%
  • D.不小于6%
7

测定煤的着火点现在国内常用的方法是( ) 。

  • A.空气法
  • B.氧气法
  • C.亚硝酸钠法
  • D.硝酸银法
8

一般无烟煤的真相对密度为 ( )g/cm3。

  • A.1.5~1.8
  • B.1.4~1.6
  • C.1.4~1.9
  • D.1.3~1.8
9

用哈氏法测定煤的可磨性指数的重复性限是( ),再现性临界差是( ) 。

  • A.1个哈氏可磨性指数 3个哈氏可磨性指数
  • B.2个哈氏可磨性指数 4个哈氏可磨性指数
  • C.3个哈氏可磨性指数 5个哈氏可磨性指数
  • D.4个哈氏可磨性指数 6个哈氏可磨性指数
10

一般烟煤的真相对密度为( )g/cm3。

  • A.1.2~1.5
  • B.1.3~1.5
  • C.1.2~1.4
  • D.1.3~1.4
11

煤的含碳量在 ( )之间可磨性最大,易磨碎。

  • A.88%~90%
  • B.86%~88%
  • C.84%~86%
  • D.82%~84%
13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在( )时,可磨性指数较高,也就是煤越( ) 磨碎。

  • A.30%左右 难
  • B.20%左右 难
  • C.30%左右 容易
  • D.20%左右 容易
16

测定煤的机械强度应用比较普遍的方法是( )。

  • A.落下试验方法
  • B.转鼓试验方法
  • C.耐压试验方法
  • D.跌落试验方法
17

测定煤的真相对密度是用( ) 作为浸润剂。

  • A.蒸馏水
  • B.稀硫酸
  • C.十二烷基硫酸钠
  • D.氯化钠水溶液
20

煤灰熔融性测定时,需要使用热显微镜的测定方法是( )。

  • A.柱体法
  • B.角锥法
  • C.熔融曲线法
  • D.熔点法
23

煤灰熔融性测定时,灰锥形变至近似半球形的温度为( )温度。

  • A.半球温度
  • B.变形温度
  • C.流动温度
  • D.软化温度
24

灰熔融性测定时,灰锥尖端或棱开始变圆或弯曲时的温度是( )。

  • A.半球温度
  • B.变形温度
  • C.流动温度
  • D.软化温度
29

灰样熔融时,应采用( )作熔剂。

  • A.氢氧化钠
  • B.氢氧化钾
  • C.氢氧化镁
  • D.氢氧化钙
32

煤中氮主要由成煤植物中的( ) 转化而来。

  • A.脂肪
  • B.木质素
  • C.蛋白质
  • D.纤维素
33

重量法碳氢测定装置的吸收系统由4个U形管组成,其顺序依次为( )。

  • A.二氧化碳吸收管—吸水管—除氮管—二氧化碳吸收管
  • B.二氧化碳吸收管—二氧化碳吸收管—除氮管—吸水管
  • C.吸水管—除氮管—二氧化碳吸收管—二氧化碳吸收管
  • D.二氧化碳吸收管—二氧化碳吸收管—吸水管—除氮管
34

碳氢测定中,有一煤样的碳值偏高而氢值偏低,其原因可能是:( )。

  • A.吸水U形管中有硷性物质而未作相应处理(如用二氧化碳饱和处理)
  • B.吸水U形管中吸水剂失效,同时除氮U形管中的吸水剂也失效,有部分水被氧气流带到二氧化碳吸收管中
  • C.由于燃烧管出口端露出部分太短,温度过高,致使橡皮帽或橡皮塞分解
  • D.煤样喷溅,爆燃而未能完全燃烧
37

艾氏卡法可测定煤中的( )。

  • A.硫
  • B.氢
  • C.硫、氯
  • D.氯
38

碳氢测定中,有一煤样的碳值偏低而氢值偏高,其原因可能是( )。

  • A.吸水U形管中有硷性物质而未作相应处理(如用二氧化碳饱和处理)
  • B.氧气流速太低,测定时间太短,燃烧管内的水和二氧化碳均未赶尽
  • C.燃烧管出口端所用橡皮帽或橡皮塞使用前未烘烤至恒重
  • D.吸水U形管中吸水剂失效,同时除氮U形管中的吸水剂也失效,有部分水被氧气流带到二氧化碳吸收管中
39

在研究煤质特性等科研工作中,元素组成以浮煤的( )表示。

  • A.收到基
  • B.空气干燥基
  • C.干燥基
  • D.干燥无灰基
40

在做热工计算时,元素组成多以( )表示。

  • A.收到基
  • B.空气干燥基
  • C.干燥基
  • D.干燥无灰基
45

前苏联标准采用的近似冷却校正公式是( )。

  • A.罗—李公式
  • B.本特公式
  • C.Roth公式
  • D.Dickinson公式
46

德国标准采用的近似冷却校正公式是 ( )。

  • A.罗—李公式
  • B.本特公式
  • C.Roth公式
  • D.Dickinson公式
47

美国标准采用的近似冷却校正公式是( )。

  • A.罗—李公式
  • B.本特公式
  • C.Roth公式
  • D.Dickinson公式
48

中国标准采用的近似冷却校正公式是( )。

  • A.罗—李公式
  • B.本特公式
  • C.Roth公式
  • D.Dickinson公式
49

对恒温式热量计进行冷却校正时,采用( )最准确。

  • A.罗—李公式
  • B.本特公式
  • C.Roth公式
  • D.瑞—方公式
50

在煤的发热量测定过程中,要往内筒中加入足够的蒸馏水,使氧弹盖的顶面( )。

  • A.露出水面1cm
  • B.淹浸在水面下1cm
  • C.露出水面2cm
  • D.淹浸在水面下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