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健康和疾病状况
- B.机体对体力负荷的适应程度
- C.身体运动素质
- D.运动类型
- E.运动频率
- A.糖尿病患者建档动态管理情况
- B.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指导和培训情况
- C.糖尿病管理开展情况
- D.糖尿病患者转入转出执行情况
- E.社会大众对政府部门工作的满意情况
- A.空间语
- B.书面语
- C.类语言
- D.动态体语
- E.时间语
- A.肥胖
- B.体力活动不足
-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 D.吸烟
- E.膳食不平衡
- A.一因多果
- B.多因多果
- C.互为因果
- D.通常早期难以控制
- E.一果多因
- A.收集个人基本信息
- B.确定身体活动目标量
- C.确定活动形式
- D.确定活动强度和时间
- E.确定活动进度
- A.疾病控制
- B.妇女保健
- C.儿童保健
- D.医疗服务
- E.基本信息
- A.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
- B.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存在
- C.扩大影像学的检查范围
- D.密度分辨率高
- E.能良好显示人体各部位器官结构
- A.资料收集
- B.需求评估
- C.干预实施
- D.反馈纠正
- E.效果评价
- A.要和对方有目光交流
- B.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了解有用的信息
- C.观察要仔细
- D.要捕捉细微的变化
- E.要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
- A.知识
- B.信息
- C.技术
- D.技能
- E.要求
- A.器质性或功能性精神病
- B.一定的自卑感或内疚感
- C.心身障碍或精神神经症
- D.反应迟钝和木讷
- E.思维障碍和认知困难
- A.工作有关(职业活动)的体力活动
- B.外出交通往来有关的体力活动
- C.居家生活有关(家务劳动)的体力活动
- D.运动锻炼体力活动
- E.闲暇时间的体力活动
- 14
-
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包括()
- A.教育策略
- B.环境策略
- C.政策策略
- D.计划策略
- E.方法策略
- A.体力活动
- B.情绪激动
- C.心动过速
- D.饱餐
- E.卧床过久
- A.管理式医疗
- B.提高医院医疗水平
- C.对医疗服务过程的控制
- D.健康管理机制
- E.医疗服务补偿方式
- 17
-
残疾预防分为()
- A.一级
- B.四级
- C.三级
- D.二级
- E.五级
- A.诱导型问题
- B.封闭型问题
- C.试探型问题
- D.开放型问题
- E.复合型问题
- A.每周2-3天,每次15-20分钟
- B.每周3-4天,每次30-40分钟
- C.每周1-2天,每次20-30分钟
- D.每周2-3天,每次30-40分钟
- E.每周3-4天,每次15-20分钟
- A.≥0.65
- B.≥1.0
- C.≥0.75
- D.≥0.85
- E.≥0.95
- A.不稳定性
- B.客户的满意标准不同
- C.不可分割性
- D.有形性
- E.易逝性
- A.个人
- B.家庭
- C.社会
- D.以上都是
- A.BMI
- B.腰围体重比
- C.臀围
- D.腰围
- E.腰臀比
- 24
-
关于化学预防错误的是()
- A.已出现症状的患者服用物质来治疗疾病不在化学预防之列
- B.有既往史的人使用预防性化学物质也是化学预防
- C.对特定人群采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以及某些肿瘤
- D.补充氟化物降低龋齿患病率
- A.诱导型问题
- B.复合型问题
- C.开放型问题
- D.试探型问题
- E.封闭型问题
- A.阴囊炎
- B.癫皮病
- C.败血病
- D.脚气病
- E.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
- A.责任免除
- B.等待期
- C.免赔额
- D.投保范围
- E.续保
- A.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 B.收缩压≥110mmHg,舒张压≥75mmHg
- C.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95mmHg
- D.收缩压≥130mmHg,舒张压≥85mmHg
- E.收缩压≥120mmHg,舒张压≥80mmHg
- A.体语反馈
- B.书面反馈
- C.积极性反馈
- D.消极性反馈
- E.模糊性反馈
- A.健康体检、风险评估、管理分组、干预处方、执行处方、绩效检查,确定下一步健康管理计划
- B.健康体检、风险评估、管理分组、干预处方、执行处方,确定下一步健康管理计划
- C.风险评估、干预处方、执行处方、绩效检查
- D.健康体检、风险评估、干预处方、绩效检查,确定下一步健康管理计划
- E.健康体检、风险评估、管理分组、执行处方、绩效检查,确定下一步健康管理计划
- 31
-
血压的表示方法有()
- A.收缩压
- B.波动压
- C.脉搏压
- D.脉压
- E.舒张压
- A.制定个体化的医疗保健方案
- B.提高疾病分类准确度
- C.评价医疗干预方案的有效性
- D.帮助个体综合认识健康危险因素
- E.鼓励和帮助个人获得合适的养生保健服务
- A.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
- B.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
-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 D.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 A.焦虑症
- B.疑病症
- C.社会适应性问题
- D.恐惧症
- E.强迫症
- A.10%
- B.1%
- C.5%
- D.50%
- E.15‰
- A.血糖
- B.血压
- C.皮褶厚度
- D.血脂
- E.血肌酐
- A.通过体检后的健康服务跟踪来确定需求
- B.通过互联网搜索健康需求
- C.通过座谈会方式来讨论健康需求
- D.通过体检前信息问卷来调查个人需求
- E.通过体检后健康风险评估来细分需求
- A.视诊
- B.脉诊
- C.听诊
- D.触诊
- E.叩诊
- A.如果引起发病或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多个,就要分别计算相对危险性并将结果
- B.相对危险性是估算前期暴露和结局的关系的常见方法
- C.相对危险性反映的是相对于一般人群危险度的增减量
- D.如果把一般人群的相对危险性定成1,那么其他的相对危险性就是大于1或小于
- E.一般人群的危险度是按照人口的年龄性别死亡率来计算的
- A.过度体力活动
- B.高热量高脂肪膳食
- C.超重和肥胖
- D.吸烟
- E.身体活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