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糖尿病
- B.高血压
- C.糖耐量减低
- D.体力活动不足
- E.高血压家族史
- F.高胆固醇
- G.肥胖
- H.过量饮酒
- A.内科
- B.外科
- C.妇科
- D.心理科
- E.耳鼻喉科
- F.眼科
- A.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
- B.120mmHg≤收缩压<140mmHg
- C.80mmHg≤舒张压<90mmHg
- D.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 A.常规体检
- B.家庭自测血压
- C.流行病学调查
- D.已建立的健康档案
- E.常规门诊
- A.收集死亡专率资料
- B.收集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资料
- C.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分数
- D.制定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措施
- E.生活方式问卷调查
- A.不良的行为
- B.身体运动不足
- C.膳食不平衡
- D.疾病家族史
- E.职业
- A.预期目标
- B.认知目标
- C.整体目标
- D.行为目标
- E.健康目标
- A.说话的技巧
- B.提问的技巧
- C.倾听技巧
- D.观察技巧
- E.反馈技巧
- A.确定随访的频率
- B.确定干预方式
- C.确定干预强度
- D.确定高血压患者的个体危险程度
- E.高血压患者的医疗费用
- A.高密度酯蛋白胆固醇较高者
- B.肥胖和超重者
- C.糖尿病家族史
- D.空腹血糖受损者
- E.高血压患者
- F.长期高盐膳食者
- G.长期过量饮酒者
- H.年龄在40岁以上,且常年身体活动不足的
- A.臀围
- B.吸烟史
- C.超声心动图
- D.膳食情况
- E.家族史
- F.饮酒史
- G.糖化血红蛋白
- A.奶类豆类天天有
- B.吃动平衡,控制体重
- C.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 D.常吃鱼禽,蛋类和瘦肉适量
- E.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 F.进餐定时定量,注意进餐顺序
- G.严格控制主食H.多吃水果
- A.抗阻力训练示范
- B.张贴健身操海报
- C.朋友介绍运动经验
- D.护士讲解低血糖控制方法
- E.发放运动指导图书
- F.播放太极拳DVD
- A.卫生服务过程的各种服务记录
- B.定期健康体检记录
- C.不定期的健康体检记录
- D.专题调查记录
- A.糖尿病患者规范接受药物治疗情况
- B.糖尿病患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 C.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
- D.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技能掌握情况
- E.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 F.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 A.生活方式干预
- B.规范服药
- C.合理就医干预
- D.心电图以及脑血管状况的监测
- E.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 A.以风险等级(相似危险性)和发病率(绝对危险性)两种方式来表达个人在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大小
- B.以风险等级(相对危险性)和发病率(相似危险性)两种方式来表达个人在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大小
- C.以风险等级(相对危险性)和发病率(绝对危险性)两种方式来表达个人在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大小
- D.以风险等级(绝对危险性)和发病率(相对危险性)两种方式来表达个人在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大小
- E.以风险等级(相似危险性)和发病率(相对危险性)两种方式来表达个人在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风险大小
- A.一般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等
- B.仪器检查,如胸片、心电图、超声等
- C.血尿便常规检查
- D.心脏、血管超声
- E.生化检查等
- A.临床监测指标
- B.了解病情、治疗和随访管理情况
- C.检测血糖每年至少12次
- D.了解药物治疗情况
- E.健康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情况
- F.了解非药物治疗情况
- A.精神因素
- B.生活方式/行为因素
- C.环境因素
- D.生物遗传因素
- E.健康服务因素
- A.一般人群
- B.肥胖者
- C.吸烟者
- D.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 E.糖尿病患者
- A.一般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医生物理检查)
- B.普通仪器检查(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
- C.血尿便常规检查
- D.生化检查(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尿酸)
- E.心脏及血管的超声检查
- A.检查核实数据编码是否正确
- B.问题到编码的转换是否正确
- C.填写是否清晰
- D.录入是否正确
- A.戒烟茶
- B.戒烟糖
- C.戒烟火柴
- D.戒烟贴
- E.戒烟漱口水
- A.指导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法
- B.膳食干预
- C.自我监测体重
- D.定期随访
- E.体力活动干预
- F.动员家属配合
- G.组织朋友座谈会交流减肥和控制体重的经验
- A.BMI
- B.血糖
- C.甘油三酯
- D.总胆固醇
- E.体重
- F.血压
- G.腰围
- A.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治疗情况
- B.了解患者行为改变情况,调整非药物治疗方案
- C.了解患者就诊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
- D.督促患者定期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及相关并发症
- E.了解、检查患者自我管理的情况
- A.动脉血压
- B.舒张压
- C.收缩压
- D.静脉压
- A.冠心病
- B.糖尿病肾病
- C.脑卒中
- D.视网膜病变
- E.糖尿病足
- A.健康档案的保存原则是保证信息的完整、安全、方便
- B.数据库文件需要分别存在不同计算机相应文件夹内
- C.数据库文件的单备份
- D.数据库文件的双备份
- E.档案保存防盗、防晒
- A.4分钟
- B.5分钟
- C.2分钟
- D.1分钟
- E.3分钟
- A.理想风险是假设所有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当前风险降低的差值就是理想风险
- B.理想风险是控制各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后,未来若干年内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大小
- C.理想风险是假设所有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未来若干年内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大小
- D.当前风险越高,理想风险也就高
- E.当前风险越低,理想风险也就高
- A.最低风险是指同年龄组的人中,所有危险因素均在理想范围内时的风险值
- B.在其他指标的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患病风险就越高
- C.该评估工具只能评价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D.平均风险是指被评估者的多次评估的结果的均值
- E.该评估工具对男性和女性采用两个不同的评分表格
- A.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80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
- B.收缩压超过12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
- C.收缩压超过14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
- D.收缩压超过120mmHg,或舒张压超过90mmHg,就可以诊断高血压
- A.指机体外存在的使疾病发生和死亡概率增加的诱发因素
- B.可以是多元化的
- C.健康风险评估旨在评估当下的健康状况
- D.在个体上发生表现为出现病症
- A.3年一次
- B.半年一次
- C.2年一次
- D.1年一次
- A.总目标
- B.过程目标
- C.认知目标
- D.健康目标
- E.行为目标
- A.身高
- B.血糖
- C.肝肾功能
- D.低体重
- E.心电图
- A.预估分值
- B.相对分值
- C.绝对分值
- D.目标分值
- A.慢性阻塞性肺病
- B.脑卒中
- C.卵巢癌
- D.骨质疏松症
- E.肝癌
- A.测腰围时经脐部绕腹部一周
- B.腰围大于等于90cm就属于中心肥胖
- C.量腰围时着薄衣、空腹
- D.腰围就读精准到毫米
- E.量腰围时用软尺
- A.运动疗法
- B.疾病治疗
- C.环境护理
- D.膳食疗法
- A.体质指数
- B.身高和腰围
- C.体质指数和腰围
- D.腰围
- E.脂肪厚度
- A.26kg/m<sup>2</sup>
- B.22kg/m<sup>2</sup>
- C.23kg/m<sup>2</sup>
- D.24kg/m<sup>2</sup>
- E.25kg/m<sup>2</sup>
- A.评估技巧
- B.反馈技巧
- C.预测技巧
- D.用语技巧
- A.两个录入员采用相同的数据库结构分别独立地录入同一份体检信息记录
- B.两个录入员采用相同的数据库结构分别独立地录入不同体检信息记录表
- C.一个录人员录入体检信息记录表,另一个录入员进行核对
- D.两个录入员采用不同的数据库结构分别独立地录入同一份体检信息记录表
- E.一个录入员读出体检信息记录表信息,另一个录入员录入信息
- A.药物过敏史
- B.经济收入
- C.家族史
- D.身份证号码
- E.患病史
- A.血压
- B.体重
- C.空腹血糖
- D.总胆固醇
- E.低密度脂蛋白
- 49
-
BMI计算公式为( )
- A.体重(G)/[身高(m)]
- B.体重(KG)/[身高(cm)<sup>2</sup>]
- C.体重(KG)/[身高(cm)]
- D.体重(G)/[身高(m)<sup>2</sup>]
- E.体重(KG)/[身高(m)<sup>2</sup>]
- A.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 B.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 C.在信息清理后进行双备份
- D.要保证信息档案的完整、安全、方便阅读
- E.将清理后的信息保存在同一计算机的两个文件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