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臀围
- B.吸烟史
- C.超声心动图
- D.膳食情况
- E.家族史
- F.饮酒史
- G.糖化血红蛋白
- A.将体重管理目标人群的运动量定期公布
- B.加强合理膳食宣传
- C.建立体重管理的激励机制
- D.开展车间、班组的体重管理竞赛
- E.提供更多的健身场所
- F.改善夜宵品种,降低能量
- A.舒张压为80~89mmhg者
- B.长期高盐膳食者
- C.有高血压家族史者
- D.超重和肥胖者
- E.每日饮酒≥50ML者
- F.收缩压为120~139mmhg者
- A.血压情况
- B.家族史
- C.精神压力
- D.吸烟情况
- E.膳食情况
- F.体重
- G.糖尿病
- A.监测足背动脉搏动
- B.转诊记录
- C.糖尿病相关症状
- D.生活方式指导
- E.监测血糖
- F.监测血压
- A.糖尿病并发症
- B.运动史
- C.运动场所和设施
- D.饮食习惯
- E.个人兴趣
- F.常规体格检查结果
- A.早中晚三餐能量摄入比例为30%、40%、30%
- B.肥胖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
- C.自助餐是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的进餐方式
- D.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就能控制体重
- E.常吃夜宵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
- F.肥胖是一种慢性病
- A.在方便的场所设置锻炼健身器材
- B.午餐供应的菜品减少食用油用量
- C.给员工联系附近体育健身场馆
- D.成立午休运动俱乐部
- E.调整午餐供应的菜谱,增加蔬果
- F.设立工间操制度
- A.BMI
- B.血糖
- C.甘油三酯
- D.总胆固醇
- E.体重
- F.血压
- G.腰围
- A.参与性
- B.标准化
- C.连续性
- D.个体化
- E.统一化
- F.及时性
- G.综合性
- A.调整午餐供应的菜谱,增加蔬菜
- B.在合适场所放置体重计
- C.设立工间操制度
- D.成立午休运动俱乐部
- E.在方便的场所设置锻炼器材
- F.午餐供应的菜品减少食用油用量
- A.抗阻力训练示范
- B.张贴健身操海报
- C.朋友介绍运动经验
- D.护士讲解低血糖控制方法
- E.发放运动指导图书
- F.播放太极拳DVD
- A.短期的减肥效果
- B.中长期减肥效果
- C.帮助管理对象认清肥胖原因
- D.严格节食
- E.维持减肥效果
- F.找到合适的减肥方法
- G.列出可以减肥的方法
- A.膳食不均衡
- B.不爱运动
- C.单身职工
- D.喜欢吃辣椒
- E.脂肪肝患者
- F.有肥胖家族史
- A.高血压家族史
- B.体力活动不足
- C.饮酒
- D.高糖饮食
- E.高盐饮食
- F.糖尿病家族史
- G.吸烟
- H.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A.戒烟
- B.遵医嘱服药
- C.少盐
- D.少油
- E.多吃蔬果
- F.限量饮酒
- A.餐后2小时血糖7.6mmol/L
- B.血甘油三酯1.65mmol/L
- C.空腹血糖5.5mmol/L
- D.总胆固醇6.5mmol/LE
- E.腰围88CM
- F.体重68kg
- G.血压120/75mmg
- A.工作单位
- B.文化程度
- C.姓名
- D.身份证号码
- E.个人编号
- F.性别
- G.用药史
- H.职业
- A.三餐食物结构与总量
- B.是否吃夜宵
- C.出行方式、体育锻炼等身体活动情况
- D.家族肥胖史
- E.职业应激情况
- F.三餐食物能量分配
- A.血脂
- B.肝功能
- C.身高
- D.肾功能
- E.体重
- F.血压
- G.糖化血红蛋白
- H.血糖
- 21
-
某市周边的一个乡村,因近年来城镇化加速,生活方式变化较大,超重肥胖比例增加,高血压患病率增加。村委会和村医务室决心对村民进行健康管理,以防治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等健康问题。属于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是( )
- A.管理体重
- B.高血压健康教育
- C.戒烟
- D.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 E.提倡健康饮食
- F.限制饮酒和戒酒
- G.增加身体活动
- A.疾病风险评估报告
- B.运动处方
- C.疾病诊断报告
- D.危险因素重点提示
- E.治疗情况报告
- F.膳食处方
- G.生活方式评估报告
- A.肾功能
- B.肿瘤标记物
- C.颈动脉超声
- D.HbAlc
- E.心脏彩超
- F.眼底检查
- A.环境目标
- B.认知目标
- C.行为目标
- D.健康目标
- E.总目标
- F.政策目标
- A.张贴宣传画
- B.发放小折页
- C.播放宣传片
- D.发放药盒
- E.发放小册子
- F.同伴教育
- A.被管理人群体重下降平均值
- B.全因死亡率
- C.肥胖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 D.被管理人群体重达标率
- E.身体活动的达标率
- F.被管理人群脂肪肝检出率的变化
- A.生活质量
- B.臀围
- C.身高
- D.脉搏
- E.体重
- F.血压
- A.个人基本信息
- B.慢病随访信息
- C.社区健康档案信息
- D.家庭健康档案信息
- E.行为危险因素信息
- F.健康体检信息
- A.腰围
- B.空腹血糖
- C.总胆固醇
- D.餐后2小时血糖
- E.血甘油三酯
- F.血压
- G.体重
- A.高脂饮食
- B.糖尿病病史
- C.高盐饮食
- D.家族史
- E.体力活动缺乏
- F.肥胖
- G.超重
- A.社区人群中高血压知识知晓率=(被调查中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的人数)/(社区中被调查的总人数)×100%
- B.社区高血压患者中脑卒中发生率=(某年社区高血压患者中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数)/(某年社区高血压患者总人数)×100%
- C.规范治疗百分比=(每年在社区接受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当年社区中全部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 D.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心肌梗死发生率=(某年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中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数)/(某年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总人数)×100%
- E.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脑卒中发生率=(某年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中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数)/(某年社区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总人数)×100%
- F.首诊测压检出率=(某年社区首诊测压检出的新发高血压患者数)/(某年社区首诊测压总人数)×100%
- A.临界高血压
- B.高血压3级
- C.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 D.高血压2级
- E.高血压1级
- F.正常血压
- A.肾病
- B.肺癌
- C.冠心病
- D.结直肠癌
- E.脑卒中
- F.糖尿病
- A.本次体检结果
- B.疾病评估结果
- C.上次体检结果
- D.上次诊断结果
- E.体检指标的正常参考值
- F.本次诊断结果
- A.内科
- B.外科
- C.妇科
- D.心理科
- E.耳鼻喉科
- F.眼科
- A.全人群100人中,将有2.5人发生该病
- B.发病风险是同年龄同性别人群平均危险度的2.5倍
- C.相同风险的100人中,将有2.5人发生该病
- D.风险等级可以降低2.5倍
- E.发病风险是全人群平均危险度的2.5倍
- F.同年龄同性别的100人中,将有2.5人发生该病
- A.健康目标
- B.行为目标
- C.总目标
- D.政策目标
- E.认知目标
- F.具体目标
- A.社区高血压建档合格百分比=(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档案合格的人数)/(社区已知的高血压患者数)×100%
- B.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满意百分比=(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中感到满意的人数)/(被管理的总人效)×100%
- C.高血压控制率=(社区内血压控制优良和尚可的高血压患者人数)/(社区内高血压患者总数)×100%
- D.从事社区高血压管理的社区医师满意百分比=(对社区高血压管理感到满意的社区医师数)/(从事社区高血压管理的社区医师总数)×100%
- E.社区高血压实际管理百分比=(社区已经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发现的高血压患者数)×100%
- F.社区高血压双向转诊百分比=(符合转诊标准且执行转诊的高血压患者数)/(符合转诊标准的高血压患者总人数)×100%
- G.社区高血压治疗百分比=(社区按照医嘱规范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数)/(社区全部高血压患者数)×100%
- A.效应评价
- B.总结评价
- C.过程评价
- D.结局评价
- E.形成评价
- F.效果评价
- A.形成评价
- B.结果评价
- C.效应评价
- D.结局评价
- E.效果评价
- F.过程评价
- A.血脂
- B.血钙
- C.血糖
- D.血尿酸
- E.谷丙转氨酶(ALT)
- A.健康指标的检测方法
- B.健康信息的一致性
- C.健康信息的完整性
- D.评估软件的使用是否方便
- E.受评估者对健康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
- A.年龄、收缩压、BMI、总胆固醇、冠心病史、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吸烟
- B.收缩压、BMI、总胆固醇、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吸烟
- C.收缩压、BMI、总胆固醇、冠心病史、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吸烟
- D.年龄、收缩压、BMI、总胆固醇、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吸烟
- E.年龄、收缩压、BMI、总胆固醇、冠心病史、是否患有糖尿病、是否吸烟、心电图检查
- A.将连续5年的结果相加得到总分,即为绝对风险概率
- B.将连续5年的结果相加得到总分,再根据总分查表得出相应的绝对风险的概率
- C.将分值相加求和后即为相应的绝对风险的概率
- D.将分值相加得到总分,再根据总分查表得出相应的绝对风险的概率
- E.将分值相加求和并除以危险因素个数后即为相应的绝对风险的概率
- A.评估的计算比较复杂
- B.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
- C.不能使用临床诊断的信息
- D.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进行风险评估
- E.不能作为疾病管理的依据
- A.2.05CAL
- B.1.05KCAL
- C.2.05KCAL
- D.1.05CAL
- E.1.00KCAL
- A.消极性反馈
- B.积极性反馈
- C.体语反馈
- D.书面反馈
- E.模糊性反馈
- A.讲授运动相关知识
- B.成立运动小组
- C.发放小折页
- D.张贴宣传画
- E.播放宣传片
- A.健康目标
- B.认知目标
- C.行为目标
- D.政策目标
- E.阶段目标
- F.总目标
- A.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 B.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 C.在信息清理后进行双备份
- D.要保证信息档案的完整、安全、方便阅读
- E.将清理后的信息保存在同一计算机的两个文件夹里
- 51
-
周先生,45岁,企业主管,身高175cm,体重95kg,血压135/85mmHg,工作紧张,经常熬夜。平时应酬多,嗜好烟酒,不爱运动。其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周先生将来患病风险最大的疾病是( )
- A.COPD
- B.肺癌
- C.痛风
- D.肥胖
- E.心脑血管疾病
- A.140/90mmHg以下
- B.140/95mmHg以下
- C.150/95mmHg以下
- D.130/85mmHg以下
- E.150/90mmHg以下
- A.100mmHg
- B.60mmHg
- C.90mmHg
- D.50mmHg
- E.68mmHg
- A.25克
- B.200克
- C.60克
- D.100克
- E.50克
- A.低危
- B.高危
- C.无危险
- D.中危
- E.超低危
- A.ASSIT
- B.ASSESS
- C.ASK
- D.ARRANGE
- E.ADVISE
- A.效应评价
- B.总结评价
- C.过程评价
- D.效果评价
- E.结局评价
- A.50mmHg
- B.90mmHg
- C.60mmHg
- D.80mmHg
- E.100mmHg
- A.计算机纠错
- B.再次录入并核实
- C.通过其他人重新录入
- D.通过其他人专门检查
- E.组织工作人员重新调查
- A.晚上提早睡觉
- B.合理安排膳食
- C.尽量不要加班
- D.加大运动量
- E.饮食平衡,控制体重
- A.新鲜卫生
- B.补充蛋白质
- C.少盐
- D.多吃红肉
- E.控制总能量
- A.社区的自然环境状况
- B.社区的卫生人力资源状况
- C.社区危险因素调查表
- D.家庭主要问题目录及描述
- E.社区人口学资料
- A.高血压病家族史
- B.身高
- C.年龄、性别
- D.血压正常高值
- E.糖尿病家族史
- A.采用健康生活方式
- B.单纯饮食治疗
- C.单纯运动治疗
- D.注意休息
- E.尽快采用药物治疗
- A.政策目标
- B.认知目标
- C.行为目标
- D.总目标
- E.健康目标
- A.表中要求个人编码
- B.用钢笔或水笔填写
- C.数字或代码用罗马数字书写
- D.数字填错时,用双横线将整笔数码划去
- E.日期按照年(4位)、月(2位)、日(2位)
- A.高血压控制率
- B.社区高血压患者中脑卒中发生率
- C.被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满意百分比
- D.社区人群中知晓率
- E.高血压控制优良率
- A.需要询问每天工作时做中等强度活动的时间
- B.需要询问通常每天上下班步行时间
- C.不需要询问每天坐着或靠着的时间
- D.需要询问通常每天上下班骑自行车的时间
- E.需要询问通常每天进行剧烈运动健身和娱乐性体育活动的时间
- 69
-
易先生,吸烟史20年,每天一包烟,近期被查出患有舌癌。张某因连续吸5包香烟后诱发心肌梗塞猝死。吸烟对人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人类的健康要对烟草使用做出干预,下列不属于针对群体烟草干预措施的是( )
- A.限制吸烟和劝阻别人吸烟
- B.拒吸第一支烟
- C.使用5A戒烟法进行戒烟
- D.研究和推广有效的戒烟方法和戒烟产品
- E.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烟草危害知识
- A.健康生活方式评估
- B.营养状况评估
- C.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评估
- D.糖尿病并发症患病风险评估
- E.糖尿病患病风险评估
- A.上呼吸道损伤
- B.增加肺癌风险
- C.新生儿猝死综合征
- D.增加冠心病风险
- E.2型糖尿病
- A.一个录入员录入体检信息记录表,另一个录入员进行核对
- B.两个录入员采用不同的数据库结构分别独立地录入同一份体检信息记录表
- C.一个录入员读出体检信息记录表信息,另一个录入员录入信息
- D.两个录入员采用相同的数据库结构分别独立地录入不同体检信息记录
- E.两个录入员采用相同的数据库結构分别独立地录入同一份体检信息记录表
- A.控制饮食摄入量<1000kcal/d
- B.进入强化管理干预
- C.使用药物辅助治疗
- D.改变干预目标
- E.增加运动量至每周300分钟以上
- A.降低体重5~10%
- B.改变生活方式
- C.加强运动
- D.合理膳食,降低脂肪和热量
- E.药物治疗
- A.生活方式问卷信息、体检信息
- B.生活方式问卷信息、心理问卷信息以及体检信息
- C.疾病史、家族史、膳食及生活方式信息、体力活动信息、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等
- D.疾病史、生活方式信息、体检信息
- E.疾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信息、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等
- A.疾病风险评估的结果
- B.疾病诊疗方案的建议
- C.危险因素情况
- D.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提示
- E.患病风险等级信息
- A.健康风险评估不需要参考临床检测的数据
- B.健康风险评估有时也可以作为诊断的辅助工具
- C.健康风险评估可以通过仪器设备来进行,但临床诊断却必须要有生活方式的信息
- D.临床诊断的最终目的是为对症治疗,而健康风险评估的最终目的是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健康干预
- E.健康风险评估主要根据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来进行评估
- A.冠心病
- B.肥胖症
- C.脑卒中
- D.高血压
- E.糖尿病
- A.建立终生电子健康档案
- B.问卷与访谈
- C.进行随访和评估
- D.健康咨询
- E.健康教育
- A.邮寄健康教育文字资料
- B.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
- C.电话咨询指导(包括短信通知)
- D.上门家访
- E.网上阅读
- A.跟踪指导
- B.报告解读
- C.个人健康信息采集
- D.信息录入
- E.进行有关医学检查
- A.尿蛋白
- B.尿糖
- C.癌胚抗原
- D.尿潜血
- E.尿酮体
- A.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管理和临床干预后改变效果很小的因素
- B.多次重复检测后结果仍然不改变的因素
- C.不能确定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或者临床干预改变效果的因素
- D.不能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管理或者临床干预来改变的因素
- E.不能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变的因素
- A.肌肉力量
- B.灵活性练习
- C.爆发力练习
- D.柔韧性练习
- E.耐力运动
- A.将所有可能复吸的环境列出来,提前想好应对方法
- B.穿上带有烟味的衣服
- C.尽量去禁烟的场所
- D.在家中和办公室张贴“禁止吸烟”的标示提醒自己
- E.将戒烟的好处告诉吸烟的朋友,鼓励他们一起戒烟
- A.增加身体活动
- B.保持理想体重
- C.增加日晒
- D.平衡膳食、低盐饮食
- E.戒烟
- A.甲醛、尼古丁、二氧化碳
- B.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
- C.焦油、尼古丁、二氧化碳
- D.焦油、尼古丁、甲醛
- E.甲醛、尼古丁、一氧化碳
- A.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期患病人数
- B.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5年发病绝对风险
- C.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10年发病绝对风险
- D.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10年发病绝对风险
- E.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期发病时间
- A.运动量
- B.脉搏
- C.代谢当量
- D.心率
- E.运动时间
- A.戒烟后1个月
- B.戒烟后1年
- C.戒烟开始前
- D.戒烟后10年
- E.戒烟后1周
- A.不合逻辑信息
- B.疾病信息
- C.基本信息
- D.危险因素信息
- E.体检信息
- A.理想风险是假设所有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未来若干年内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大小
- B.当前风险越高,理想风险也就高
- C.理想风险是假设所有指标都正常的情况下,当前风险降低的差值就是理想风险
- D.当前风险越低,理想风险也就高
- E.理想风险是控制各项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后,未来若干年内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大小
- A.遗传因素
- B.社会环境因素
- C.家庭因素
- D.社会心理因素
- E.文化因素
- A.最低风险是指同年龄组的人中,所有危险因素均在理想范围内时的风险值
- B.在其他指标的数值相同的情况下,年龄越大,患病风险就越高
- C.该评估工具只能评价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 D.平均风险是指被评估者的多次评估的结果的均值
- E.该评估工具对男性和女性采用两个不同的评分表格
- A.团队式干预
- B.强化管理干预
- C.常规管理干预
- D.社区式管理干预
- E.个体式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