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1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实战标准预测试卷(5)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第 129 题2003年老年人口抚养比比1995年( )。

  • A.高l.9个百分点 
  • B.低1.9个百分点
  • C.高2.2个百分点 
  • D.低2.2个百分点
86

阅读短文。完成 44~48 题。

人们要找出自然的规律,不借助对称也很难。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自然才一次次地打破人们先前找到的对称。

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的表现很明显,大概是因为物理学是个很重视规律的科学吧。且不说完美的牛顿力学如何不能完好地解释自然,让我们看看粒子物理学中三个起支撑作用的对称:一一个是正反粒子变换对称(简称C对称),一个是空间(镜像)反射变换对称(简称P对称),另一个是时间反演变换(把时间颠倒,将T变成一T)对称(简称T对称)。对称就是不变性,也叫守恒,这些守恒是粒子物理学的支柱。举个形象的例子,比如我们的两只手,把一只手放在镜子上,镜子里边的手就与我们另外,一只手一样,这种经过镜像反射的现象叫宇称。这两只手的行为遵从同样的物理定律,就像两只手对拍与一只手对着镜子拍是一样,这就是宇称守恒。当你一只手对着镜子拍时,镜子里的手或者说你的另一只手却不跟着拍,宇称就不守恒了。没想到的是,自然界还真是这样的不听话

补起来的网自然有更多的弱点,不久,人们在K介子的衰变中发现了CP守恒的破坏迹象。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人们不惜斥巨资建立了“B介子工厂”,据说8介子的行为可以更好地判定CP的守恒与否。几年的实验已经证明,CP确实不守恒,支柱有些动摇了。

我们知道,强作用、电弱作用、引力作用,这三种作用的基础都是建立在对称的理论上的。可是实验不断发现对称不守恒,对现代物理不断造成冲击,使得破缺越来越大。与其说修补破网,有时可能不如重新编织一张新网来得更省事,就看能不能找到另外的对称了。

由此看来,不对称是合理的,可能比对称更合乎自然。用句哲学上的话来说,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才让科学有事可做。

人们猜测,无论是物质与反物质的破缺,还是生物分子的均一性,可能都与CP的不守恒有某种关系。因此,寻找CP破坏的机理,也就成为现代物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 44 题第三段中“首先打破……这样的怪事”中的“怪事”指(  )。

91

阅读短文,完成 39~43 题。

海啸是海底地壳突然起伏引起的海浪。只要海底发生断层位移,就会造成海水运动,产生一连串的海浪,并能以每小时800公里以上的速度横穿整个大洋。它在横扫海洋时还可以获得更大的威力,因此经常会在离[ ]非常远的地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虽然海啸的威力很大,人们在海上却很难察觉到它们。香港天文台的负责人黄永德说:“如果你在船上航行,甚至可能都感觉不到海啸经过,只有当它接近海岸并到达浅水域时,才会变得汹涌。这时,波浪的高度可能是平常的十倍。”当海啸在海槽上形成时,只有几厘米或几米高,进人海岸线浅滩时,其速度会减慢,但高度会增加,冲到海岸时能高达30到50米。虽然山崩和火山爆发也可能导致海啸,但是发生海啸最普遍的原因是海底地震,尤其是像太平洋这样地壳板块运动剧烈的区域。

由于地震波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快于海潮在海上推进的速度,地震监测系统就可以在地震发牛时,计算它的强度和位置,便于地震学家预告哪些地方可能遭到海啸。苏格兰地震学家戴维·布斯说,2004年年末在印度尼西亚附近发生的海啸没有任何征兆,以每小时500公里的速度袭击了印度洋周围地势偏低的地区,这就是为什么死亡人数众多的原因。他强调说,尽管海啸的运动速度非常快,但是“如果建立一·个尖端的预警系统的话,就来得及发出警告”。

太平洋地区发生灾难性海啸的情况比较普遍,相关国家对预警系统价值的认识也比较到位。澳大利亚一个机构曾经提醒说,印度洋上缺少一个预警系统,但由于从历史上看,那里地震的破坏性不像太平洋沿岸地区那么严重,亥地区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缺乏合作,所以没有采取类似的国际预警措施。

第 39 题填人[ ]中恰当的词语是(  )。

98

阅读短文。完成 33~37 题。

文化的字义有多种,一般来说,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和西方、印度的文化很不一样,中国文化有着无神论的传播,有超越宗教的人本主义倾向。从孔子开始就一直把“人”看得比“神”重要。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重道义而远鬼神,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应当说是极有价值的。西方宗教比较发达,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影响。西方基督教文化可以说是“以神为本”。基督教徒也重视为他人服务,这一点当然很好,可还是要信仰一个上帝。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最后信了教,每天晚上跪着祈祷,要和上帝说话。中国的儒家就没有这一套。佛教讲了很深刻、很详细的哲学理论,可它同时也讲生死轮回,人死后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或者变牛变马,这完全是错误的。佛教东来,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并没有居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迷信成分比较少,这正是儒家比较高明的地方。孔子孟偶尔还讲“天”的模糊概念,稍有一点信仰的意味,但到了宋明理学阶段,“天”就完全没有上帝的意思了,而是宇宙的本体,中国至少在知识分子阶层,宗教思想相当淡薄,有着“以道德代宗教”的传统。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礼运》日“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人是天地的思维器官,人表现了天地的自我认识,孟子辨析“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强调了“良贵”观念,即人有道德自觉心。有人对此不了解,说中国自古是“他律”,服从于外界的压力、管束,说西方文化是“自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些观点都强旖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与有神论相比,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巾国哲学特别重视和谐,强调“以和为贵”。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孔子弟子有若说:

“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 。”“人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和解是解决矛盾的原则。“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西方也不是不讲“和”,但更强调“争”,把利益和力量之争看得很重要。

第 33 题填人“ ”中的恰当的一句名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