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总体范围要可比
- B.经济内容要可比
- C.指标的计算方法要可比
- D.数据整理的手段要一致
- E.计量单位、计算价格要统一
- A.确定性变量
- B.随机性变量
- C.连续型变量
- D.离散型变量
- E.不确定性变量
- A.扩张性财政政策
- B.紧缩性财政政策
- C.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 D.中性财政政策
- E.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A.工厂的产品生产
- B.原材料的投入
- C.能源的消耗
- D.生产设备拥有量
- E.工厂占地面积。
- A.生产总成本指数为102%
- B.单位成本指数为2%
- C.产品产量指数为104%
- D.单位成本指数为98%
- E.产品产量指数为96%
- A.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 B.变动成本率
- C.赊销收入
- D.资金成本率
- E.产品价格
- A.全及总体是唯一确定的
- B.样本指标是随机变量
- C.样本是唯一的
- D.样本指标可有多个
- E.总体指标只有1个
- A.经营风险
- B.固有风险
- C.控制风险
- D.分析性检查风险
- E.实质性检查风险
- A.修购基金
- B.事业基金
- C.职工福利基金
- D.医疗基金
- E.其他基金
- 10
-
总杠杆系数( )。
- A.指每股收益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量变动率的倍数
- B.等于财务杠杆系数与经营杠杆系数的乘积
- C.反映息税前利润随业务量变动的剧烈程度
- D.反映每股利润随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剧烈程度
- E.等于基期边际贡献与基期税前利润之比
- A.企业每日最高现金需要
- B.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
- C.有价证券的每次转换成本
- D.管理人员对风险的态度
- E.企业每日最低现金需要
- A.存货年需用量增加
- B.一次订货成本增加
- C.每日耗用量增加
- D.每日耗用量降低
- E.单位储存变动成本增加
- A.与企业现金流量的可预测性成反比
- B.与企业借款能力成反比
- C.与企业业务交易量成反比
- D.与企业偿债能力成正比
- E.与行业政策稳定程度成反比
- A.加速收款并尽可能推迟付款
- B.在不影响信誉的前提下推迟应付款的支付
- C.使用现金浮游量
- D.力争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同步
- E.根据经验和模型确定最佳现金范围
- A.地方政府
- B.企业
- C.个人
- D.国家机关
- E.事业单位
- A.变卖固定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 B.取得债券利息收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 C.支付经营租赁费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 D.支付融资租赁费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 E.销售存货产生的现金流量
- A.一次课征制
- B.二次课征制
- C.多次课征制
- D.重复课征制
- E.销售课征制
- A.所有权结构
- B.法律和监管结构
- C.组织结构
- D.治理机构
- E.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 A.财政收入的形式
- B.征收依据的权力
- C.财政收入的来源
- D.财政收入管理权限的划分
- E.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
- A.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的
- B.税收的无偿性是针对全体纳税人而言的
- C.税收不具有直接偿还性
- D.税收的强制性是由税收的无偿性决定的
- E.税收的固定性是由税收的强制性决定的
- A.平均水平用均数描述
- B.变异程度用标准差描述
- C.四分位数间距可描述抽样误差
- D.四分位数间距可描述个体变异度
- A.两变量之间有高度相关性
- B.r来自高度相关的总体
- C.r来自总体相关系数为0的总体
- D.r来自总体相关系数不为0的总体
- 23
-
方差分析中( )。
- A.F值可能是负数
- B.F值不可能是负数
- C.组间离均差不会等于组内离均差
- D.组间离均差不会小于组内离均差
- 24
-
抽样误差是由( )。
- A.个体变异引起
- B.测量不准引起
- C.计算错误引起
- D.处理作用引起
- A.标准差
- B.变异系数
- C.方差
- D.标准误
- A.简单算术平均数
- B.加权算术平均数
- C.标志变异指标
- D.调和平均数
- A.相对数时间数列
- B.时期数列
- C.平均数时间数列
- D.时点数列
- A.主要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而与各组次数的多少无关
- B.主要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而与各组标志值的大小无关
- C.既受各组标志值大小的影响,又受各组次数多少的影响
- D.既与各组标志值大小无关,又与各组次数多少无关
- A.与观察例数n有关
- B.与观察例数n无关
- C.与平均数有关
- D.与个体的变异程度有关
- A.比标准差大
- B.比标准差小
- C.与标准差无关
- D.比均值大
- A.标准差
- B.标准误差
- C.变异系数
- D.均数
- A.正偏态分布
- B.负偏态分布
- C.正态分布和近似正态分布
- D.对称分布
- A.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极差
- B.定组距时,常用等组距,分8-15N为宜
- C.写组段时组段可重叠,如2-4,4-6,…
- D.用划记法计频数
- A.-1.96到1.96间曲线下面积是95%
- B.1.96到2.58间曲线下面积是2%
- C.大于1.645的曲线下面积是2.5%
- D.-1.96到-1.645间曲线下面积是2.5%
- A.病人的血型
- B.粪便潜血试验
- C.某地乙肝发病率5%
- D.10只鼠染毒后细胞转化率分别为20%,75%,…
- A.根据人群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 B.按时间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 C.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 D.按地区划分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 A.计划审计工作是一个持续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 B.注册会计师应该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
- C.注册会计师应当记录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及其重大更改
- D.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时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单位共同承担责任
- A.数字关系审查
- B.决算完整性审查
- C.及时性审查
- D.资产负债审查
- A.存在
- B.权利和义务
- C.分类和可理解性
- D.计价和分摊
- A.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 B.将分析程序用作实质性程序
- C.将分析程序用作控制测试程序
- D.将分析程序用作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的程序
- A.债权债务账目登记
- B.稽核
- C.现金收支业务
- D.会计档案保管
- A.掩盖了总体单位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 B.突出了总体单位在此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 C.突出了总体单位在其他标志下的性质差异
- D.使得总体内部的差异消失了
- A.控制是否存在
- B.控制在所审计期间不同时点是如何运行的
- C.控制是否得到一贯执行
- D.控制由谁执行
- A.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的规定
- B.在会计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审计工作
- C.了解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会计和审计问题
- D.了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程
- A.2
- B.4
- C.1.5
- D.3
- A.有责任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确定截至审计报告发生的期后事项是否均已得到识别
- B.在审计报告日后,没有责任针对财务报表实施审计程序
- C.在审计报告日后至财务报表报出日前,如果知悉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有责任采取措施
- D.在财务报表报出后,如果知悉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实,没有责任采取措施
- A.简单随机抽样
- B.类型抽样
- C.等距抽样
- D.整群抽样
- A.询问员工执行控制活动的情况
- B.使用高度汇总的数据实施分析程序
- C.观察员工执行的控制活动
- D.检查文件和记录
- A.难以获得开发必要新产品所需要资金
- B.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负数
- C.以股票股利替代现金股利
- D.存在重大关联方交易
- A.0.1
- B.0.3
- C.0.5
- D.0.8
- A.直接租赁
- B.售后租赁
- C.杠杆租赁
- D.经营租赁
- A.确定应收账款的存在
- B.确定应收账款记录的完整性
- C.确定应收账款的回收日期
- D.确定应收账款在财务报表上披露的恰当性
- A.契约型基金
- B.公司型基金
- C.封闭式基金
- D.开放式基金
- A.3
- B.2
- C.0.33
- D.1.5
- A.2
- B.2.5
- C.1.5
- D.1
- A.内含报酬率是能够使未来现金流人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贴现率
- B.内含报酬率是方案本身的投资报酬率
- C.内含报酬率是使方案净现值等于零的贴现率
- D.内含报酬率是使方案获利指数等于零的贴现率
- A.经常性支
- B.专项支出
- C.公务费支出
- D.业务费支出
- A.先决性投资
- B.扩大再生产投资
- C.直接投资
- D.间接投资
- A.3
- B.3.4
- C.2.9
- D.3.2
- A.0.15
- B.0.0667
- C.0.1
- D.0.25
- A.代理理论
- B.排序理论
- C.完美市场下的MM理论
- D.权衡理论
- A.只有经营风险
- B.只有财务风险
- C.既有经营风险又有财务风险
- D.没有风险,因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可以相互抵消
- A.实际成本
- B.计划成本
- C.沉没成本
- D.机会成本
- A.发行债券
- B.发行优先股
- C.发行普通股
- D.使用内部留存
- A.每股收益除以每股股利
- B.每股股利除以每股收益
- C.每股股利除以每股市价
- D.每股收益除以每股市价
- A.可转换优先股是股东可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比例把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的股票
- B.不参加优先股是不能参加利润分配的优先股
- C.非累计优先股是仅按当前利润分取股利,而不予以累计补付的优先股
- D.可赎回优先股是股份公司可以按一定价格收回的优先股
- A.对个人取得的股息征收个人所得税
- B.对国有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
- C.对企业征收增值税
- D.对弱势群体发放困难补助
- A.税收
- B.公债
- C.政府开支
- D.国家预算
- A.优先认购
- B.优先取得股息和优先分配剩余财产
- C.优先表决公司经营决策
- D.优先行使投票权
- A.财政
- B.税收
- C.货币
- D.信贷
- A.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比用行政法律手段更加直接有效
- B.经济手段可通过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来诱导其经济行为
- C.行政手段在调解经济过程中往往扭曲了市场的作用
- D.法律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的特征
- A.经常性支
- B.专项支出
- C.自筹基本建设支出
- D.经营支出
- A.集中缴库和自收汇缴
- B.就地缴库和集中缴库
- C.就地缴款和自收汇缴
- D.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
- A.自动稳定财政政策
- B.相机抉择财政政策
- C.微观调节财政政策
- D.短期调节财政政策
- A.地方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
- B.地方各级政府
- C.上级人大常务委员会
- D.上级政府
- A.收支审查
- B.结余审查
- C.资产负债审查
- D.决算真实性审查
- A.人民政府
-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
- C.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上级人民代表大会
- A.税基式减免
- B.税额式减免
- C.税率式减免
- D.扣除式减免
- A.发行主体不同
- B.债务人范围不同
- C.借债程序不同
- D.风险程度不同
- A.上调
- B.下调
- C.不变
- D.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