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从相对量来看,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积
- B.从相对量来看,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之和
- C.从绝对量来看,总量的变动差额等于各因素指数变动差额之和
- D.从绝对量来看,总量的变动差额等于各因素指数变动差额的乘积
- E.从绝对量来看,总量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差额之和
- A.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9%
- B.由于价格上涨使销售额增长了9%
- C.由于价格上涨使居民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多支出500元
- D.由于价格上涨使商店在一定销售量条件下,多收入500元
- E.商品价格报告期与基期的绝对差额为500元
- A.证实应收款项存在性
- B.证实应收款项记录准确性
- C.证实应收款项截止期准确性
- D.确认坏账损失真实性
- E.证实账务处理准确性
- A.可转换债券与不可转换债券的组合
- B.短期债券与长期债券的组合
- C.浮动利率债券与固定利率债券的组合
- D.附认股权债券与不附认股权债券的组合
- E.可转换债券与浮动利率债券
- A.在其他因素一定时,产销量越小,经营杠杆系数越大
- B.在其他因素一定时,固定成本越大,经营杠杆越小
- C.当固定成本趋近于0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1
- D.当固定成本等于边际贡献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0
- E.当固定成本趋近于0时,经营杠杆系数也趋近0
- A.请购单
- B.验收单
- C.生产通知单
- D.卖方发票
- E.客户订货单
- A.批准坏账与收款业务、记账业务相互独立
- B.向客户提供赊销信用要经过授权批准
- C.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各种销售与收款记录和文件
- D.对销售与收款业务进行独立检查
- E.批准请购与采购部门相互独立
- A.生产计划的制定与审批相互独立
- B.限制非授权人员接近存货
- C.建立健全生产与存货成本会计制度
- D.定期盘点检查存货管理情况
- E.存货保管与存货记录严格分工
- A.编制审计方案
- B.对内部控制进行调查与初评
- C.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 D.对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 E.起草审计报告
- A.风险因素
- B.成本效益因素
- C.审计目标
- D.重要性因素
- E.系统性要求
- A.平均发展水平
- B.平均增长量
- C.平均发展速度
- D.环比发展速度
- E.增长1%绝对值
- A.年金的第一次支付发生在若干期之后
- B.没有终值
- C.年金的现值与递延期无关
- D.年金的终值与递延期无关
- E.现值系数是普通年金系数的倒数
- A.票面价值
- B.账面价值
- C.市场价值
- D.清算价值
- E.目标价值
- A.稀释公司控制权
- B.提高每股收益
- C.改变资本结构
- D.增强负债能力
- E.抵御被收购
- A.风险程度越高,要求的报酬率越低
- B.无风险报酬率越高,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 C.无风险报酬率越低,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 D.风险程度、无风险报酬率越高,要求的报酬率越高
- E.它是一种机会成本
- A.股利支付程序中各日期的确定
- B.股利支付比率的确定
- C.股利支付方式的确定
- D.支付现金股利所需现金的筹集
- E.公司利润分配顺序的确定
- A.某饭店既开设餐厅、客房,又开设商场,为顾客提供多方面服务
- B.某餐厅既经营餐饮业又经营娱乐业
- C.某建筑公司为承建的工程既提供全部建筑材料又承担建筑、安装业务
- D.某运输公司销售货物并负责运输所售货物
- E.某公司既销售电脑又提供所售电脑的调试服务
- A.二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 B.二者在对需求调节的方向上作用不同
- C.二者在扩大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 D.二者的政策时滞性不同
- E.二者在增加居民收入上的作用不同
- A.政策性原则
- B.可靠性原则
- C.合法性原则
- D.完整性原则
- E.统一性原则
- 20
-
人员经费支出包括( )。
- A.基本工资
- B.补助工资
- C.其他工资
- D.职工福利费
- E.电话费
- A.上升
- B.下降
- C.不变
- D.不确定
- A.指数化指标的性质不同
- B.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 C.所比较的现象特征不同
- D.编制指数的方法不同
- A.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 B.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 C.算术平均数指数和调和平均数指数
- D.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 A.公务费定额
- B.单位办公费定额
- C.水电费定额
- D.差旅费定额
- A.人均外债总额
- B.债务率指标
- C.负债率指标
- D.外债余额
- A.直线趋势方程
- B.Gompertz曲线方程
- C.指数趋势方程
- D.二次曲线方程
- A.0.08
- B.0.0909
- C.0.1
- D.0.1314
- A.直线趋势方程
- B.曲线趋势方程
- C.指数趋势方程
- D.二次曲线方程
- A.削弱短期的偶然因素引起的波动
- B.削弱长期的基本因素引起的波动
- C.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
- D.预测未来
- A.a表示直线的截距,b表示x=0时的趋势值
- B.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速度
- C.a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表示平均发展水平
- D.a是直线的截距,表示最初发展水平的趋势值,b是直线的斜率,表示平均增长量
- A.居民个人资金
- B.企业自留资金
- C.其他企业资金
- D.银行信贷资金
- A.价格发现
- B.风险转移
- C.投机获利
- D.资源优化配置
- A.套算利率
- B.市场利率
- C.浮动利率
- D.实际利率
- A.4
- B.5
- C.4.6
- D.5.4
- A.451.6
- B.500
- C.800
- D.480
- A.取得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检查未达账项的真实性
- B.检查银行存款收支的正确截止
- C.检查是否定期取得银行对账单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 D.函证银行存款余额
- A.前者是平均指标而后者是强度相对指标
- B.前者是强度相对指标而后者是平均指标
- C.两者都是平均指标
- D.两者都是强度相对指标
- A.中立性
- B.完整性
- C.相关性
- D.客观性
- A.在连续审计情况下,应注意与上期审计工作底稿中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的期末余额审定数核对相符
- B.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后任注册会计师应查阅前任注册会计师有关工作底稿
- C.如果被审计单位以往未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尤其是当被审计单位的固定资产数量多时,最理想的方法是全面审计被审计单位设立以来“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账户中的所有重要的借贷记录
- D.注册会计师将固定资产期末余额追溯调整推算出期初余额
- A.持续经营产生的利润
- B.非经常性收益
- C.资产总额
- D.营业收入
- A.存在
- B.完整性
- C.计价和分摊
- D.分类和可理解性
- A.函证很可能无效的应收款项
- B.交易频繁但期末余额较小的应收款项
- C.执行其他审计程序可以确认的应收款项
- D.应收纳入审计范围内子公司的款项
- A.年底应收账款的真实性
- B.是否存在过多的销货折扣
- C.销售交易的入账时间是否正确
- D.销货退回是否已经核准
- A.同向
- B.反向
- C.比例
- D.不存在关系
- A.充分性和适当性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
- B.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 C.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
- D.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注册会计师必须收集更多数量的审计证据,否则无法形成审计意见
- A.应付账款的完整性认证
- B.应收账款的存在认定
- C.固定资产的存在认定
- D.主营业务成本的计价认定
- A.发行现金股利
- B.增加普通股
- C.股票分割
- D.股票回购
- A.审计执行层次
- B.认定层次
- C.审计计划层次
- D.账户余额的重要性
- A.预算收支管理
- B.决算管理
- C.审计管理
- D.统计管理
- A.70
- B.90
- C.100
- D.110
- A.强度相对数
- B.动态相对数
- C.结构影响指数
- D.静态指数
- A.38.75
- B.37.5
- C.25
- D.25.75
- A.赊购商品
- B.预收货款
- C.办理应收票据贴现
- D.用商业汇票购货
- A.定额预测法
- B.比率预测法
- C.资金习性预测法
- D.成本习性预测法
- A.大于
- B.小于
- C.等于
- D.不确定
- A.增加产品销量
- B.提高产品单价
- C.提高资产负债率
- D.节约固定成本支出
- A.与风险大小呈反向变动关系
- B.没有一致的客观公认标准
- C.与时间的推移呈反向变动关系
- D.与公司管理当局对风险的好恶程度有关
- A.当风险相同时,风险厌恶者会选择收益小的
- B.如果风险相同,对于风险厌恶者而言,将无法选择
- C.如果风险不同,对于风险中性者而言,将选择预期收益大的
- D.当预期收益相同时,风险偏好者会选择风险小的
- A.3
- B.5
- C.4
- D.6
- A.预期收益相同
- B.变化系数相同
- C.预期收益不同
- D.未来风险报酬相同
- A.基期数量指标
- B.基期质量指标
- C.报告期数量指标
- D.报告期质量指标
- A.中央银行的拨款
- B.政府预算投资
- C.银行自身积累
- D.向社会发行股票
- A.财政拨款收入
- B.各种基金收入
- C.资金
- D.附加和专项收费
- A.1.33
- B.0.7
- C.1.43
- D.3.33
- A.基本数字
- B.编制定员
- C.支出定额
- D.定员定额
- A.现收现付制
- B.完全基金制
- C.部分基金制
- D.预算基金制
- A.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
- B.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
- C.预算外财政资金专户
- D.特设过渡性专户
- A.全距
- B.平均差
- C.标准差
- D.标准差系数
- A.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 B.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 C.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 D.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
- A.多阶段抽样的误差公式
- B.简单随机抽样的误差公式
- C.分层抽样的误差公式
- D.整群抽样的误差公式
- A.国务院
- B.全国人大
- C.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 D.审计署
- A.自审
- B.联审互查
- C.下级部门监督审查
- D.上级部门审查
- A.50
- B.80
- C.100
- D.120
- A.实体法
- B.程序法
- C.基本法
- D.行政法
- A.10
- B.15
- C.20
- D.30
- A.动用预备费
- B.预算的追加追减
- C.经费流用
- D.预算划转
- A.财政部
- B.审计署
- C.国务院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