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A.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产生该法律关系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 B.一方当事人在法庭审理中,或者在起诉状、答辩状、代理词等书面材料中,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 C.主张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当事人,应当对该法律关系变更、消灭或者权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实承担举证证明责任
- D.自认的事实与查明的事实不符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
- A.科学立法
- B.严格执法
- C.公正司法
- D.全民守法
- A.查封
- B.扣押
- C.没收
- D.冻结
- A.国家安全机关
- B.检察机关
- C.公安机关
- D.人民法院
- A.国家主权的事项
-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 C.民事基本制度
- D.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
- A.对民用机场的规划和建设不规范
- B.各地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不平衡
- C.安全运营管理和安全环境保护不规范
- D.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不尽一致
- A.入网食品经营者
- B.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 C.食品生产者
- D.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
- A.行政职务
- B.党内职务
- C.社会兼职
- D.行业职务
- A.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发现的食品安全信息
- B.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反映的进口食品安全信息
- C.国际组织、境外政府机构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风险预警信息,以及境外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反映的食品安全信息
- D.其他食品安全信息
- A.原告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 B.原告是国家机关,被告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 C.原被告均是国家机关行政工作人员
- D.原告是国家行政机关,被告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 A.七
- B.六
- C.五
- D.三
- A.债权人已经履行债权所对应的合同义务,且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或者公司章程的禁止性规定
- B.经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或者仲裁机构裁决确认
- C.公司破产重整或者和解期间,列入经人民法院批准的重整计划或者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
- D.以上均正确
- A.提出批评的权利
- B.提出申诉的权利
- C.取得赔偿的权利
- D.要求给予刑事处罚的权利
- A.1954年宪法
- B.1975年宪法
- C.1978年宪法
- D.1982
- A.只能是自然人,单位不能构成
- B.只能是单位,自然人不能构成
- C.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 D.自然人和单位都不能构成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
- C.国务院
- D.中共中央办公厅
- A.60日
- B.30日
- C.20日
- D.10日
- A.高级人民法院
- B.最高人民法院
- C.中级人民法院
- D.基层人民法院
- A.关押期间人工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 B.关押期间自然流产的,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
- C.不适用死刑,是指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但可适用死缓
- D.不适用死刑,既包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也包括不适用死缓
- 30
-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 )。
- A.会计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 B.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
- C.绩效预算平衡机制
- D.公共预算平衡机制
- A.法律顾问
- B.专家论证
- C.公民听证
- D.以上三项都是
- A.10日
- B.15日
- C.30日
- D.60日
- A.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 B.电子证据,是指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是此次修改新增加的证据
- C.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
- D.在诉讼过程中,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向原告、第三人收集证据。
- A.宪法
- B.行政法
- C.刑法
- D.行政法规
- A.四次
- B.三次
- C.二次
- C.一次
- A.过错责任原则
- B.无过错责任原则
- C.公平责任原则
- D.危险责任原则
- A.国家安全部门
- B.公安机关
- C.检查机关
- D.党政部门
- A.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
- B.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子女
- C.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
- D.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
- A.10
- B.15
- C.5
- D.3
- A.管制、拘役的执行机关都是公安机关;其刑期都是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起算。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次日起计算
- B.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被判处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 C.甲(生于1936年4月5日)在2010年11月11日毒杀被害人张某,次年案发,于2011年5月6日进入审判程序的,对甲不能判处死刑
- D.甲(女,19岁)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逮捕,并在羁押期间流产,由于证据不足予以释放。后来发现新的证据再起诉的,根据案件情节,可以判处其死刑
- 41
-
证明标准( )
- A.是法院调查证据所应达到的要求
- B.与证明责任没有关联
- C.是法律要求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加以证明所要达到的程度
- D.是法院裁判可考虑可不考虑的因素
- A.政府管理预算
- B.管理政府预算
- C.预算公开透明
- D.全口径预算
- A.村委会
- B.街道办事处
- C.乡级人民政府以上
- D.县级人民政府以上
- A.犯罪主体不同
- B.犯罪客体不同
- C.犯罪主观方面的目的不同
- D.犯罪客观方面不同
- A.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当年满23周岁
- B.人民陪审员不得担任审判长
- C.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
- D.人民陪审员没有任期限制
- 46
-
书面证言属于( )
- A.书证
- B.物证
- C.证人证言
- D.勘验笔录
- 47
-
国家情报工作坚持( )。
- A.最高国家安全观
- B.最严国家安全观
- C.总体国家安全观
- D.整体国家安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