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普法学法考试知识真题试卷及答案(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4

新《预算法》的立法宗旨进行了重新定位,包括( )。

  • A.规范政府收支行为
  • B.强化预算约束
  • C.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
  • D.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15

我国公民的政治自由主要有( )

  • A.选举自由
  • B.言论、出版自由
  • C.集会、结社自由
  • D.游行、示威自由
16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徇私枉法罪。( )

  • A.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
  • B.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
  • C.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
  • D.司法人员在提审罪犯时,失职致使罪犯脱逃
18

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 ),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法。

  • A.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 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 C.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
  • D.城市环境和农村环境
19

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

  • A.确定环境是否被污染的依据
  • B.确定应否让排污者承担相应法律义务和责任的根据
  • C.确定某环境标准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 D.确定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环境纠纷中有关各方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有效的根据
20

在我国,有权颁布地方环境质量标是( )

  • A.省级人民政府
  • B.省会城市人民政府
  • C.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 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21

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 )。

  • A.经营
  • B.经理
  • C.管理
  • D.控制
22

经国务院批准的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由( )执行。

  • A.预算中心
  • B.财政部门
  • C.专门机构
  • D.政府直接
23

责令退出法庭可适用于( )

  • A.原告
  • B.被告
  • C.违反法庭规则的人
  • D.第三人
24

《办法》规定由( )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 A.国务院民政部门
  • B.国家卫计委
  • C.公安部
  • D.国家人事社会保障部
26

对公益诉讼等积极守法行为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与全民守法无关
  • B.加重了司法机关工作难度
  • C.是全民守法的重要体现
  • D.频繁诉讼地方经济建设
28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非法集资特征的是( )

  • A.非法性
  • B.隐蔽性
  • C.利诱性
  • D.社会性
31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特别标明( )

  • A.生产日期
  • B.贮存条件
  • C.生产许可证编号
  • D.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34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 )

  • A.《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C.《中华民国约法》
  • D.《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35

村民甲有一儿一女,其妻早年去世。甲患病不能自理的五年时间里,由其女儿对甲进行照顾。甲去世后留有祖传贵重物品等遗产,女儿想分得其中一部分,但是儿子认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女儿无继承权。当地大部分村民也指责甲的女儿。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

  • A.在农村地区,应该允许风俗习惯优先于法律规定
  • B.法与风俗的正当性之间不存在紧张关系
  • C.中国法的现代化需要处理好国家的制定法和“民间法”之间的关系
  • D.中国现行法律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没有冲突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受主席的委托,可以代行主席的( )

  • A.部分职权
  • B.全部职权
  • C.特定职权
  • D.形式职权
38

下列关于徇私枉法罪和伪证罪的区别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徇私枉法罪的主体为司法工作人员,伪证罪的主体是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和记录人
  • B.徇私枉法罪客观上表现为利用司法职务之便,伪证罪则无利用司法职务之便的行为特征
  • C.徇私枉法罪是一种滥用司法职权的行为,伪证罪则是一种妨害司法活动的行为
  • D.徇私枉法罪主要以作为的方式枉法行为,伪证罪主要以不作为的方式妨害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
42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施行的?( )

  • A.2014年2月26日
  • B.2014年4月25日
  • C.2014年7月1日
  • D.2014年10月1日
43

根据现行宪法,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 )

  • A.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 B.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律规定
  • C.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以行政命令规定
  • D.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以法律规定
44

假释考验期限,从( )起计算。

  • A.判决宣告之日
  • B.判决执行之日
  • C.判决确定之日
  • D.假释之日
45

事业单位记过的处分期间为( )

  • A.三个月
  • B.六个月
  • C.九个月
  • D.十二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