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海事法院只设一级,设在青岛、大连、广州、上海等港口城市
- B.海事法院的建制相当于地方高级人民法院
- C.海事法院管辖中国法人和公民之间,中国法人、公民和境外法人和公民之间的第一审海事案件和海商案件
- D.海事法院是我国专门法院之一
- A.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 B.公安机关是国家意志的忠实执行者
- C.公安机关是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 D.公安机关不具有武装性质
- A.结伙斗殴、殴打他人、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 B.抓获违法犯罪份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
- C.执行逮捕、拘留、押解、审讯的
- D.抢劫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害物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 A.15岁的张某
- B.74岁的赵某
- C.怀孕七个月的于某
- D.55岁的李某
- A.拘役
- B.管制
- C.有期徒刑
- D.死刑
- A.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
- B.人民法院的人民警察
- C.武装警察部队的人民警察
- D.人民检察院的人民警察
- A.执行传唤、拘传、拘留
- B.参与搜查
- C.执行死刑
- D.值庭时负责传带证人、鉴定人、传送证据材料
- A.张某,28岁,因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已经刑满释放
- B.李某,30岁,因严重违反纪律组织被开除公职
- C.丁某,25岁,初中毕业,身体健康,刚服完兵役
- D.王某,22岁,大学本科毕业,自愿从事人民警察工作
- A.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
- B.人民法院的人民警察
- C.武装警察部队的人民警察
- D.人民检察院的人民警察
- A.非因法定事由和法经程序,警察人员不得被免职、辞退和处罚
- B.人民警察认为决定和命令有错误的,可以按照规定提出意见,也可以中止或者改变决定和命令的执行
- C.人民警察如果提出的意见不被采纳,可以不服从决定和命令
- D.人民警察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警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无权拒绝执行
- A.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同时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 B.人民检察院抗诉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对于原判决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的,应当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 C.上级人民法院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指令原审人民法院以外的人民法院审理,原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更为适宜的,也可以指令原审理人民法院审理
- D.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核,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
- A.治安行政处置权
- B.治安行政处罚权
- C.治安监督检查权
- D.戒严执行权
- A.军警不分,政警不分
- B.警察权力分散于各级行政组织中,属于警察的分权时代
- C.有集中统一的专门警察机构
- D.无警察之名,行警察职能之实
- A.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原法院重新审理
- B.直接改判两罪刑罚,分别为6年和10年,合并执行14年
- C.直接改判两罪刑罚,分别为6年和10年,合并执行13年
- D.直接改判盗窃罪为刑罚为10年,诈骗罪仍为5年,合并执行13年
- A.对全案裁定核准死刑
- B.对全案裁定不予核准,并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 C.裁定核准抢劫罪死刑判决,并对爆炸罪死刑判决予以改判
- D.裁定核准抢劫罪死刑判决,并撤销爆炸罪的死刑判决,发回重审
- A.侮辱、诽谤案
- B.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 C.虐待案
- D.遗弃案
- A.可以适用简易程序
- B.在法庭上,必要时才对未成年人使用戒具
- C.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
- D.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宣告判决不得公开进行
- A.社区矫正机构
- B.人民法院
- C.公安机关
- D.监狱
- A.15日;10日
- B.10日;5日
- C.15日,5日
- D.30日;15日
- A.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在7日内交付执行
- B.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上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
- C.死刑采用枪决或者采用注射等方法执行
- D.在执行死刑前发现罪犯正在怀孕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 A.2个月;
- B.3个月;
- C.5个月;
- D.7个月
- A.对于二次侦查补充案件,人民检察院认为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
- B.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的
- C.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
- D.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 A.人民陪审员可以参加中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案件
- B.人民陪审员可以参加高级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案件
- C.人民陪审员在法院执行职务同陪审员有同等权利
- D.人民陪审员可以参加人民法院审判的上诉和抗诉案件
- A.诉讼代理人
- B.证人
- C.辩护人
- D.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
- A.建筑物及其附属物设施的维修金
- B.建筑区划内的道路
- C.建筑区划内已被业主购买的车位
- D.建筑区划内的绿地
- A.人民法院
- B.人民检察院
- C.公安机关
- D.监狱
- A.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民法院承担,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自诉人承担
- B.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证据。
- C.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
- D.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采取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
- A.公诉案件的被害人
- B.公诉案件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
- C.公诉案件被害人的近亲属
- D.自诉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 A.甲,聋子,因故意伤害邻居被提起公诉
- B.乙,为泄私愤故意伤害同事被起诉
- C.丙,因贩卖毒品10000克被提起公诉
- D.丁,因家庭经济困难,因交通肇事罪被提起公诉
- A.张三,知名律师
- B.李四,李某的哥哥
- C.王五,李某的朋友,现在管制期间
- D.赵六,李某单位推荐,熟悉法律事务
- A.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 B.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 C.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
- D.同级上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 A.贪污贿赂犯罪
- B.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
- C.自诉案件
- D.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
- A.正当防卫
- B.防卫过当
- C.紧急避险
- D.故意杀人
- A.奸淫被拐卖妇女的
- B.对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故意杀害,伤害的
- C.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
- D.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其他后果的
- A.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 B.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 C.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
- D.窃取他人信用卡资料,并通告互联网使用的
- A.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
- B.行为人在劫取财物的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
- C.犯抢夺罪,为窝藏脏污而当场使用暴力的
- D.行为人实施抢劫后,为灭口而故意杀人的
- A.以敲诈勒索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 B.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 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牵连犯,择一重罪处断
- D.以绑架罪定罪处罚
- A.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 B.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
- C.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 D.审判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 A.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的甲
- B.因受贿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的乙
- C.因贩卖毒品罪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的丙,执行原判刑不到6年
- D.因构成累犯而被从重处罚判处有期徒刑7年的丁
- 40
-
对于从犯()
- A.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 B.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C.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 D.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 A.17年
- B.22年
- C.15年
- D.12年
- A.危害结果
- B.危害行为
- C.犯罪目的
- D.犯罪地点
- A.以两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 B.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罪论处
- C.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 D.以一个故意杀人(既遂)、一个意外事件论处
- A.应当免除处罚
- 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 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按犯罪既遂处理
- A.间接故意
- B.疏忽大意的过失
- C.过于自信的过失
- D.意外事件
- A.盗窃罪
- B.抢劫罪和杀人罪
- C.故意杀人罪
- D.盗窃罪和抢劫罪
- A.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 B.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15年
- C.犯罪分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应当减刑。
- D.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 A.实施犯罪行为的地点不同
- B.犯罪数额大小不同
- C.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
- D.实施犯罪的时间不同
- A.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 B.民族自治地方对刑法制定了变通和补充规定的。
- C.香港和澳门两个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
- D.在我国驻外国领馆内犯罪的
- A.重罪重判,轻罪轻判
- B.罪刑相当,罚当其罪
- C.有罪必有罚
- D.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 A.甲从A国寄毒药给身在中国的乙,乙服毒后来到B国,在B国死亡。
- B.甲从中国向B国的乙寄送毒药,运送该毒药的飞机经过C国领空。
- C.甲在国外教唆乙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
- D.甲是F国人,乘坐中国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G国境内后,因与Y国的乙发生争执,一怒之下杀了乙。
- 5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张某,14岁,其与22岁的李某订立的任何合同都必然无效。
- B.李某,8岁,其与叔叔订立的赠与合同必然无效。
- C.向某,超越代理权限与他人订立的合同必然无效。
- D.丁某,以自己的名义与善意第三人订立合同,把所住的姐姐的房屋卖给了善意第三人,其所订立的合同是可以有效的。
- A.债权人对债务人享有合法债权,债务人对次债务人享有合法债权
- B.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
- C.债务人的债权已经到期,且不是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
- D.债权人以债务人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请求代位行使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的权利
- A.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
- B.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
- C.附延缓期限的民事行为
- D.附解除期限的民事行为
- A.乙想取得甲的全部财产份额,但乙必须取得丙的同意
- B.甲想将全部财产转让给自己的弟弟丁,但这种转让必须取得乙、丙的同意
- C.如果乙、丙同意,丁取得了甲的全部财产份额后即成为合伙人,但丁对入伙前合伙企业债务不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 D.甲转让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份额后对退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不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 A.相邻关系
- B.地役权
- C.用益物权
- D.土地承包经营权
- A.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基金
- B.建筑区划内的道路
- C.建筑区划内已被业主购买的车位
- D.建筑区划内的绿地
- A.乙可对该房屋行使抵押权
- B.甲与丙之间的抵押合同已生效
- C.丁已经善意取得该房屋的所有权
- D.丙自行承担所遭遇的损失
- A.主张丙的所有权无效
- B.行使物权请求权
- C.行使债权请求权
- D.行使排除妨碍请求权
- A.日月星辰
- B.某作家创作的小说
- C.装在玻璃瓶中的新鲜空气
- D.某公司发行的股票
- A.在对方起诉后提起反诉
- B.权利人申请仲裁后又撤回仲裁申请
- C.权利人起诉后又撤回起诉
- D.权利人的起诉因不符合条件而被驳回
- A.张三送给今年刚满10岁的小刚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
- B.李四继承父亲的一处房子
- C.王五的50000元存款共得利息1000元
- D.10岁的孙六把爸爸给买的毛毛熊送给小朋友
- A.王某的行为是无权代理,因而无效
- B.王某的行为是表见代理,因而有效
- C.西服买卖系重大误解,因而无效
- D.西服的买卖不是真实意思表达,因而无效
- A.月亮消失
- B.遭遇车祸
- C.大学毕业
- D.儿子出生
- 65
-
下列合同无效的是
- A.甲与中间签订买卖二手房屋的合同
- B.甲乙签订借腹生子的合同
- C.甲误将铜当作黄金与乙签订的合同
- D.甲低价收购乙珍贵邮票的合同
- A.甲贩卖毒品的行为
- B.甲赠与乙一万元的行为
- C.甲赴寺庙进香的行为
- D.乙代为招待甲的朋友的行为
- A.甲,17岁,中专毕业后到某工厂工作,月收入3000元
- B.乙,14岁,著名童星
- C.丙,20岁,脑瘫患者
- D.丁,30岁,因失恋受到刺激而精神失常
- A.停止侵害
- B.排除妨碍
- C.没收财产
- D.消除危险
- A.法定代理人
- B.委托代理人
- C.指定代理人
- D.法定代表人
- A.过错责任原则
- B.无过错责任原则
- C.公平责任原则
- D.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 A.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
- B.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
- C.必须有健全的律师制度
- D.必须树立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利制约、权利本位的思想理念
- A.法治表达的主要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和过程是一个动态实现过程,而法制则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
- B.法制是工具操作范畴,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民主可以有法制,法治则属于政治理想的范畴,没有民主就没有法治
- C.法治一词蕴含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而法制所包含的法律和制度,其含义从字面上看是中性的
- D.依法治国依赖于法制完备,法律健全完备了,法治就实现了
- A.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 B.依法治国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将法律作为主要的、排他性的手段
- C.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依照宪法来治理国家,其次,还必须遵守和服从其他法律制度
- D.依法治国,在根本上就是要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 74
-
下列权利属于基本权利的是
- A.人格权
- B.选举权
- C.名誉权
- D.知识产权
- 75
-
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
- A.执法为民
- B.公平正义
- C.服务大局
- D.党的领导
- A.德国
- B.印度
- C.日本
- D.中国台湾
- A.法必须合乎所有社会成员的道德要求
- B.法与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具有社会规范应有的规范性、概况性、连续性等属性
- C.法的规范性比道德更高一些
- D.法与道德都是社会调控手段,以维护和实现一定社会秩序和正义为使命
- A.全国人大代表30人以上
- B.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5人以上
- C.全国人大代表一个代表团
- D.全国人大主席团
- A.房屋
- B.股票
- C.文物
- D.黄金
- A.行为人实施了一个行为,但该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法律规范,符合数个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因而导致了数个法律责任的产生
- B.数个法律责任之间相互冲突
- C.发生法律责任竞合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的法律规范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关系加以调整
- D.对于不同法律部门间法律责任的竞合,一般来说,应按轻处之
- A.乌尔比安
- B.孟德斯鸠
- C.柏拉图
- D.亚里士多德
- A.法的评价作用
- B.法的预测作用
- C.法的指导作用
- D.法的强制作用
- A.法律认知
- B.法律态度
- C.法律意识
- D.法律情感
- A.交由国务院提出意见
- B.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适用地方性法规
- C.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 D.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地方性法规或部门规章.
- A.规则只针对共性,不针对个性;而原则既针对共性,也针对个性
- B.规则的文义是封闭的,而原则的文义是开放的
- C.规则之下或者没有自由载量,或者自由载量的空间较小,而原则必然涉及自由载量的运用且载量空间较大
- D.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可以舍弃法律规则而直接适用法律规则
- A.授权性规则
- B.委任性规则
- C.确定性规则
- D.准用性规则
- 87
-
法的最高价值目标是
- A.秩序
- B.正义
- C.自由
- D.平等
- 88
-
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
- A.法的正式性
- B.法的社会性
- C.法的阶级性
- D.法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