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直接故意
- B.间接故意
- C.过于自信的过失
- D.疏忽大意的过失
- A.1998年3月4日
- B.1998年3月5日
- C.1998年3月6日
- D.1997年3月5日
- A.14500元
- B.12500元
- C.9500元
- D.4000元
- A.可以负刑事责任
- B.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C.应当从轻处罚
- D.应当负刑事责任
- A.紧急避险
- B.正当防卫
- C.防卫过当
- D.对象错误
- 6
-
杨某在踢足球时一脚将球踢出场外,打碎足球场旁居民楼上刘家阳台上的玻璃窗,玻璃掉下时又碰上楼下李家的花盆,花盆随之落下,刚好砸到从楼下走过的吴老太的头上,致其重伤,问,杨某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认为是()。
- A.疏忽大意的过失
- B.过于自信的过失
- C.无罪过事件
- D.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
- A.构成共同犯罪
- B.不属于共同犯罪
- C.以共同过失犯罪论处
- D.甲构成教唆罪
- A.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以防卫过当罪定罪,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B.紧急避险用于解决紧迫情况下合法利益之间的冲突
- C.防卫过当的场合,其罪过形式通常是直接故意
- D.对于“事后防卫”的,通常按照防卫过当处理
- A.按既遂犯处罚
- 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应当免除处罚
- 10
-
下列()情形不构成累犯。
- A.张某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刑满释放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 B.李某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的第4年,又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 C.王某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执行3年后被假释,于假释期满后的第5年又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 D.田某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2年,管制期满后20年又犯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
- A.故意杀人罪
- B.正当防卫
- C.防卫过当
- D.故意伤害
- A.如果甲乙二人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造成的,则是共同犯罪
- B.如果甲乙二人是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的,则是共同犯罪
- C.是共同犯罪
- D.不是共同犯罪
- A.同级公安机关领导成员正职担任
- B.上级公安机关督察机构的副职担任
- C.上级公安机关领导成员副职担任
- D.同级公安机关领导成员副职担任
- A.涉嫌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的
- B.违法实施处罚或者收取费用,造成恶劣影响的
- C.酗酒滋事,扰乱工作秩序和公共秩序的
- D.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
- 15
-
禁闭的期限为()。
- A.一天至三天
- B.一天至七天
- C.三天至七天
- D.三天至十天
- A.三日
- B.五日
- C.七日
- D.十日
- A.由公安机关负责赔偿
- B.作出批准逮捕决定的检察机关负责赔偿
- C.公安机关和检察院作为共同的赔偿义务机关
- D.公安机关赔偿拘留期间的给甲造成的损失,检察机关赔偿逮捕期间给甲造成的损失
- A.应当由张某负责赔偿
- B.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负责赔偿
- C.应当由人民法院负责赔偿
- D.属于意外事件,由李某自己承担
- A.某市交通局应当承担赔偿义务
- B.某市公安局应当承担赔偿义务
- C.国家不负赔偿责任
- D.李某个人承担赔偿责任
- A.国家
- B.森林公安机关
- C.林业主管部门
- D.公安民警
- A.5
- B.10
- C.15
- D.20
- A.两人
- B.三人
- C.四人
- D.五人
- A.五日
- B.七日
- C.十日
- D.三日
- A.一千元
- B.二千元
- C.三千
- D.五百元
- A.免除
- B.不予
- C.减轻
- D.减轻或免除
- A.1
- B.2
- C.3
- D.4
- A.被处罚人所在地
- B.违法行为发生地
- C.被处罚人所在地或者违法行为发生地
- D.违法行为发现地
- A.不可以
- B.不能
- C.应当
- D.也可以
- A.办案单位
- B.督察部门
- C.法制部门
- D.信访部门
- A.15
- B.30
- C.60
- D.90
- A.不能予以治安处罚
- B.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行政拘留
- C.应予以劳动教养
- D.追究罗的刑事责任
- A.对宋某按被教唆人实施的违法行为予以治安处罚
- B.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强迫他人劳动的规定对宋某予以治安处罚
- C.不能对宋某予以治安处罚
- D.因宋某的违法行为轻微,可对其免予治安处罚
- A.两村村民为争夺一块相邻土地打群架
- B.为索要债务,对债务人进行殴打
- C.无故追逐、拦截他人
- D.和父母吵架,损坏家中的碗筷
- A.小李,男,1990年8月生,2005年6月因参与赌博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 B.小刘,女,1978年1月生,2005年4月因虐待丈夫与前妻所生之女小果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但小刘正怀有六个月身孕
- C.老张,男,1932年3月生,2005年7月因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十分恶劣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 D.小何,男,1980年10月生,2005年9月因组织播放淫秽音像制品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
- A.追缴退还被侵害人
- B.没有被侵害人的登记造册,公开拍卖
- C.没有被侵害人的登记造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所得款项上缴国库
- D.一律收缴
- A.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处罚
- B.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处罚
- C.对单位依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
- D.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同一行为规定给予单位处罚的,依其规定
- A.10日
- B.20日
- C.30日
- D.37日
- A.3个月
- B.6个月
- C.1年
- D.2年
- A.15日
- B.20日
- C.25日
- D.30日
- A.所属机关负责人口头报告
- B.检察机关书面报告
- C.所属机关口头报告
- D.所属机关书面报告
- A.交警队
- B.公安交通管理局
- C.派出所
-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 A.父母
- B.亲属
- C.朋友
- D.监护人
- A.行政相对人
- B.公民
- C.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
- D.乞讨人员
- A.出生在我国的人
- B.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 C.享有政治权利的人
- D.年满18周岁具有我国国籍的人
- A.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B.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 C.任何人不得剥夺公民的私有财产
- D.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 A.法律
- B.地方性法规
- C.地方性规章
- D.行政法规
- A.影响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的因素主要有指定机关、适用范围和制定时间
- B.一项正式的法的渊源可能会产生出两种解释的模棱两可性和不确定性,为保证一个合理的决定就需要诉诸法的非正式渊源
- C.习惯是社会共同体的人们事实上的共同情感和要求的体现,也是他们的共同理性的体现,故习惯可以成为法的非正式渊源
- D.《民法通则》第6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属于法的正式渊源
- A.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 B.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
- C.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
- D.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