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依法治国
 - B.文明执法
 - C.尊重人权
 - D.坚持党的领导
 
- A.暂缓缴纳或者分期缴纳
 - B.暂缓缴纳或者免予缴纳
 - C.分期缴纳或者部分缴纳
 - D.部分缴纳或者免予缴纳
 
- A.不满14周岁
 -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 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 D.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
 
- A.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别处理
 - B.可以比照类似的条文定罪处罚
 - C.不得定罪处刑
 - D.一般不得定罪处刑
 
- A.抢劫罪
 - B.伤害罪、抢劫罪、故意杀人罪
 - C.故意杀人罪
 - D.抢劫罪和故意 杀人罪
 
- A.构成故意杀人罪
 - B.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C.构成故意伤害罪
 - D.属于意外事件
 
- A.应当
 - B.可以
 - C.也不能
 - D.必须
 
- A.罪行法定原则
 - B.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 C.罪行相适应原则
 - D.数罪并罚原则
 
- A.派出所
 -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
 - C.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机构
 - D.公安部
 
- A.法在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公共意志的体现
 - B.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 C.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 D.法不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 11
 -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
 
- A.辨认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 B.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的能力
 - C.辨认和控制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的能力
 - D.意识和意志能力
 
- A.李某(15周岁)实施过失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
 - B.王某(14周岁)在绑架过程中,实施抢劫行为
 - C.马某(14周岁)在实施强迫卖淫过程中,造成被害人重伤
 - D.胡某(15周岁)实施走私毒品行为
 
- A.戒严
 - B.部分地区戒严
 - C.交通管制
 - D.现场管制
 
- 14
 -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规范性文件具有行政处罚设定权的有( )。①地方性法规②行政法规③部门规章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⑤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规章⑥省会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规章
 
- A.1236
 - B.1234
 - C.12346
 - D.123456
 
- A.清退在场无关人员
 - B.组织疏散在场无关人员
 - C.命令在场物管人员疏散
 - D.命令在场无关人员躲避
 
- A.可以
 - B.不能
 - C.待张某承认后可以
 -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A.公安部门负责人
 - B.公安部门现场负责人
 - C.公安部门分管负责人
 - D.公安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
 
- A.行政处罚
 - B.通报批评
 - C.行政处分
 - D.民事处罚
 
- A.300元
 - B.1000元
 - C.200元
 - D.500元
 
- A.使用武器、警械以及警用车辆、警用标志的情况
 - B.处置公民报警、请求救助和控告申诉的情况
 - C.文明执勤、文明执法和遵守警容风纪规定的情况
 - D.民警工作之余的活动情况
 
- A.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措施
 - B.给予行政处分
 - C.追究法律责任
 - D.降低警衔、取消警衔
 
- A.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 B.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C.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 D.全体公民的合法权益
 
- A.甲的行为应以1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 B.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定罪处罚
 - C.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定罪处罚
 - D.甲的行为应以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并罚
 
- A.请求两民警给予民事赔偿
 - B.请求两民警所在的公安局给予国家赔偿
 - C.请求两民警所在的公安局给予国家补偿
 - D.请求犯罪嫌疑人的家给予于民事赔偿
 
- A.林某的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致,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 B.林某不可能预见到装糖浆的瓶子被换装了敌敌畏,其在主观上,既没有故意也不存在过失
 - C.损害结果并非由耿某所引起的,其行为不构成犯罪
 - D.林某和耿某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 A.故意杀人罪(未遂)
 - B.故意伤害罪
 - C.故意杀人罪 (既遂)
 - D.过失致人死亡罪
 
- A.批评教育
 - B.按殴打他人处罚
 - C.按教唆他人处罚
 - D.予以训诫
 
- A.应当使用驱逐性、制服性警械
 - B.立即使用武器
 - C.不能还手、听之任之
 - D.先离开现场,等事件平息后再抓人
 
- A.违法行为发现地
 - B.违法行为发生地
 - C.违法行为人居住地
 - D.被侵害人居住地
 
- A.应该
 - B.从轻
 - C.减轻
 - D.不再
 
- A.工作满三个月、不满一年的,可以享受3天带薪年假
 - B.工作满一年、不满十年的,可以享受5天带薪年假
 - C.工作满十年、不满二十年的,可以享受10天带薪年假#
 - D.工作满20年的,可以享受15天带薪年假
 
- A.某县公安局收到请求后,应当立即通知某县交通局,两机关协商后,共同向请求人赔偿
 - B.某县公安局收到请求后,应当告知请求人要同时向某县交通局申请
 - C.某县公安局收到请求后,应当先予赔偿
 - D.某县公安局收到请求后,应当告知请求人向两级关的共同上级机关某县人民政府申请
 
- A.1人
 - B.2人
 - C.3人
 - D.4人
 
- A.重大社会活动的秩序维护和重点地区、场所治安管理的组织实施
 - B.重要的警务部署、措施、活动的组织实施情况
 - C.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立案、侦查、调查、处罚和强制措施的实施情况
 - D.民警日常收支情况
 
- 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 B.舆论监督制度
 - C.社会听证制度
 - D.信访举报制度
 
- A.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C.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 D.因不满14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公安机关收容教养
 
- A.高压水枪
 - B.催泪弹
 - C.警绳
 - D.警棍
 
- A.以抢劫罪、盗窃罪和绑架罪并罚
 - B.以故意杀人罪、盗窃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 C.以故意杀人罪和绑架罪并罚
 - D.以故意杀人罪、侵占罪和敲诈勒索罪并罚
 
- A.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
 - B.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 C.患严重疾病
 - D.盲人
 
- A.故意杀人罪(未遂)
 - B.投放危险物质罪(未遂)
 - C.投放危险物质罪(既遂)
 - D.故意伤害罪
 
- A.合法。森林公安机关受委托行使林业部门的行政处罚权
 - B.合法。森林公安机关具有罚款处罚权
 - C.不合法。森林公安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属程序违法
 - D.不合法。森林公安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已超出林业部门委托范围
 
- A.民警开枪前应先予警告陆某,警告无效再开枪
 - B.民警不应该使用武器
 - C.民警应开枪打陆某持刀的手,不应打其大腿
 - D.民警应该使用制服性警械来制服陆某
 
- 43
 - 
									
赵某、续某与张某积怨较深,一直想报复一下张某,续某对张某更是恨之入骨,心里暗藏杀机,但其未告诉赵某。某日,赵某、续某约定共同去教训张某。二人同时对张某进行殴打,致张某死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赵某、续某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属于共同犯罪
 - B.赵某、续某均成立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属于共同犯罪
 - C.赵某成立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续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不属于共同犯罪
 - D.赵某成立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续某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在故意伤害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
 
- A.物证
 - B.证人证言
 - C.书证
 - D.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
 
- A.全国人大委员会委员长
 - B.全国人大委员会副委员长
 -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
 
- A.故意杀人罪
 - B.过失致人死亡罪
 - C.不构成犯罪
 - D.故意伤害罪
 
- A.公安机关法制部门
 - B.公安机关办案部门
 - C.公安机关办案部门非本案调查人员
 - D.公安机关法制部门非本案审核人员
 
- A.过失爆炸罪
 - B.过失致人死亡
 - C.爆炸罪
 - D.非法制造爆炸物罪
 
- A.某男与某女相约自杀,欺骗某女先自杀后,该男逃走
 - B.某男周某与某女马某通奸多年,某日,周某要马某杀死其夫,马某不同意。周某毒打马某,并砸毁其家中物品,扬言如果马某二日内不能杀死其夫,就要马某自杀,马某不忍心杀夫而自杀身亡
 - C.某男强奸某女,引起某女自杀
 - D.某人在实施抢劫之后,为了灭口将被害人杀死
 
- A.当地
 - B.交通
 - C.港航
 - D.铁路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