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区域 项目
A B 2239 3508 面积(平方公里) 27080 55375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9 2760 GDP(亿元) 16013 5276 城市化水平(%) 67.5 35.5 三次产业结构 2:47:51 26:44:30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43 9l 单位GDP能耗(丁‘克标准煤/元) 0.26 0.54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__________
①资金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④原料、燃料⑤劳动密集型:业(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
- A.清末“新政”的推行
- B.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 D.《临时约法》的颁布
-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 B.流通手段
- C.支付手段
- D.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 A.增加就业
- B.恢复银行信用
- C.防止盲目竞争
- D.刺激出口
- A.①②③④⑤
- B.①③④⑤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③④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 B.要把握事物的度
-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 D.要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
- A.城市化的推进
- B.城乡人口迁移
- C.人口老龄化
- D.国家人口政策
- A.印度
- B.俄罗斯
- C.日本
- D.沙特阿拉伯
- A.人口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
- B.人口总量有减少的趋势
- C.人口出生率有下降的趋势
- D.人口生育率的省际差异有增大的趋势
- 14
-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该口,大约在7月中旬
- B.该日,C地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白昼比塔斯马尼亚岛长
- A.巴西圣保罗
- B.美国华盛顿
- C.南非开普敦
- D.俄罗斯莫斯科
- A.按劳分配制度
- B.按需分配制度
- C.社会保障制度
- D.平均分配制度
- A.(1)
- B.(2)
- C.(3)
- D.(4)
- A.低气压带的控制
- B.西风的控制
- C.高气压带的控制
- D.季风的控制
- A.《威尼斯商人》
- B.《圣经》
- C.《俄狄浦斯王》
- D.《荷马史诗》
- A.总体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B.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
- C.国有化企业往往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 D.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
- 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 A.生产
- B.交换
- C.分配
- D.消费
- A.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
- B.外国资本主义支持民族工业发展
- C.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 D.民族工业资金匮乏、技术落后
- A.独立自主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D.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A.敦刻尔克大撤退
- B.不列颠之战
- C.斯大林格勒战役
- 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
- C.④⑤
- D.②④⑤
- A.乌鲁木齐在北京的东面
- B.乌鲁木齐的纬度位置偏高
- C.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
- D.乌鲁木齐的纬度位置偏低
- A.资本主义大T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 B.公社大多数领导人还不是社会主义者
- C.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尚未建立
-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尚未激化
- A.对外交流频繁
- B.法律体系完备
- C.民主政治发展
- D.人文思想盛行
-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J
-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
- A.伽利略
- B.牛顿
- C.爱因斯坦
- D.普朗克
- A.元谋人
- B.山顶洞人
- C.半坡人
- D.河姆渡人
-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A.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 B.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 C.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 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 A.所有制的种类不同
- B.所有制的作用不同
- C.公有制的地位不同
- D.国家对私有经济的政策不同
- A.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 B.是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 C.是唯物史观的正确观点
- D.是机械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A.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 B.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 C.解决东西部教育科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 D.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 B.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 D.确立了“联俄”政策
- A.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 C.纪念林肯作出的伟大贡献
-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