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海域使用管理法》第6条规定:国家建立海域使用权登记制度,依法登记的海域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 B.《民办教育促进法》第7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民办教育工作
- C.《工会法》第21条第1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处分职工,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提出意见
- D.《婚姻法》第22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 A.编例
- B.格
- C.编敕
- D.条法事类
-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预备会议,预备会议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主持
- B.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选举主席团。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主席、副主席为主席团成员
-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第一次会议,由上届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乡、民族乡、镇的上届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
- D.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 A.在法律上,人与人的关系只能是权利义务关系
- B.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的特点,任何社会关系要成为法律关系必须要能以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确定
- C.法律上只要规定了权利就必须规定或意味着相应的义务
- D.法的权利义务性表明法律具有利导性
- 12
-
唐朝的法律形式有( )。
- A.格
- B.比
- C.条法事类
- D.律
- A.居民委员会
- B.村民委员会
- C.人民调解委员会
- D.街道办事处
- A.秦朝
- B.汉朝
- C.曹魏
- D.西晋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大常委会
- C.国务院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自治区主席
- B.自治州州长
- C.自治县县长
- D.民族乡乡长
- A.义绝
- B.六礼
- C.七出、三不去
- D.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A.全国人大对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
- B.国务院对市、县、乡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 C.省人大常委会对省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 D.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省人大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 A.九章律
- B.朝律
- C.新律
- D.开皇律
- A.劳动
- B.就业
- C.生活
- D.教育
- 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 B.教育制度
-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 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
- A.秋冬行刑制度始设于汉代
- B.明清时期的朝审制度起源于此
- C.秋冬行刑制度反映了“顺天行诛”的思想
- D.唐律中也直接规定了秋冬行刑
- A.县人民代表应向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辞去代表职务的申请
- B.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要求
- C.原选区选民30人以上联名,可以向乡人民代表大会书面提出对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罢免要求
- D.罢免县级和乡级的人民代表,须经原选区过半数的选民通过
- A.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
- B.从对人们行为的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
- C.从对特定人、特定事的调整发展到对一般人、一般事的调整
- D.从法律、道德等规范混为一体到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社会规范
- A.国务委员
- B.审计长
- C.秘书长
- D.税务总局局长
- A.个别指引
- B.确定指引
- C.有选择指引
- D.非规范性指引
- A.立法院
- B.国民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司法院大法官会议
- D.国民党最高法院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不符合宪法、法律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撤销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对法律实施的合法性的监督
- C.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
- D.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 A.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制度
- B.《十九信条》取消了皇权至上,大大缩小了皇帝的权力,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总理的权力
- C.清末成立的资政院是中国近代第一届国家议会
- D.清末各省成立了谘议局作为地方督抚的咨询机关,权限包括讨论本省兴革事宜、预决算等
- A.工人阶级领导
-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 D.少数服从多数
- A.某区人大常委会接受区长辞职
- B.某县人民法院受理起诉县教育局的案件
- C.某省人民政府制定《行政程序暂行规定》
- D.某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市长的述职报告并进行评议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国家主席
- D.国务院
- A.言论自由
- B.迁徙自由
- C.公民的人格尊严
- D.宗教信仰自由
- A.法律和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均具有规范性
- B.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而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自律得以实施
- C.违法行为一定是违反道德的,但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都违法
- D.法律和道德可以互为促进
- A.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是法律原则
- B.格式条款本身追求的是法的效率或效益价值,该法律条文规定的内容追求的是法的正义价值
- C.该法律条文是对法的价值冲突的一种解决
- D.该法律条文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方法和遵循的标准
- A.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 B.省级人民政府
- C.国务院各部委
- D.国务院
- A.会典
- B.疏义
- C.律例
- D.刑统
- 38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守法就是履行法律义务
- B.守法是法的实施的一种基本形式
- C.与守法相对的就是违法
- D.公民要守法。政府更要守法
- A.民族
- B.职业
- C.选举单位
- D.地域
- A.1830年法国宪法
- B.1777年美国《邦联条例》
- C.1889年日本宪法
- D.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
- A.法律实施
- B.法律实效
- C.法律适用
- D.法律实现
- A.全国人大
- B.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 C.国务院
- D.最高人民法院
- A.在我国,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均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B.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属于国家机关的一部分,代表国家,具有强制力
- C.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有协助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构维护治安的义务
- D.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基层群众自治性自治组织视为基层政权的派出机关
- A.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B.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C.国家保障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D.任何人不得侵犯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
- A.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
- B.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
- C.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 D.县人民政府
- A.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
- B.一切法律的效力级别高低和范围大小是由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所规定的
- C.“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这项规定在法学上被称为“从新原则”
- D.法律生效后,应该使一国之内的所有公民知晓,所谓“不知法者得免其罪”
- A.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 B.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 C.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
- D.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 B.按包庇罪论处
- C.与其丈夫同罪
- 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 A.宪法
- B.基本法
- C.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 D.国际条约
- A.义务性规范
- B.委托性规范
- C.准用性规范
- D.确定性规范
- A.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兼从轻的原则
- B.行政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
- C.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新的原则
- D.法治的一般要求是新法不具有溯及力
- 53
-
唐律的篇目数是( )。
- A.六篇
- B.七篇
- C.十二篇
- D.十八篇
- A.秩序将法律的普遍性和确定性引入社会生活。以确保社会生活的连续性和人的主体地位的持久性
- B.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秩序为其他法律价值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保障
- C.法律总是为一定的秩序服务,根本不存在法律是否服务于秩序的问题
- D.离开了法律,秩序就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
- A.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
- B.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 C.中华法系也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D.法律体系是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 A.汉朝为了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制定了《酌金律》
- B.我国第一次实行征收实物税的朝代是宋朝
- C.宋朝已经出现了有关“活卖”和“绝卖”的区分
- D.清朝明确了典和卖的区分,但没有规定有关出典物风险责任的负担原则
- A.1979年
- B.1982年
- C.1988年
- D.1993年
- A.秘书长
- B.审计长
- C.财政部部长
- D.国务委员
- A.商鞅
- B.子产
- C.邓析
- D.李悝
- A.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
- B.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 C.促进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
- D.确认和维护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
- A.都察院
- B.御史台
- C.审刑院
- D.大理寺
- A.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
- B.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 C.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 D.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 A.傅别
- B.质剂
- C.券书
- D.书券
- A.法与宗教在一定意义上都属于文化现象
- B.法与宗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 C.法与宗教在历史上曾经是浑然一体的,但现代国家的法与宗教都是分离的
- D.法与宗教都是社会规范,都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但宗教同时也控制人的精神
- A.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 B.民族乡人民代表大会
- C.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 D.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 A.《名例律》
- B.《户婚律》
- C.《贼盗律》
- D.《杂律》
- A.恢复间接选举中的预选
- B.恢复直接选举中的预选
- C.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 D.规定直接选举中选区的大小,按每一选区选一至三名代表划分
- A.民主主体的普遍化是宪法得以产生的前提
- B.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 C.宪法是系统全面的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部门
- D.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与民主价值不存在冲突与矛盾
- A.国家机构是通过各个国家机关之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而运行的,而社会组织则不具有协调运行的机制
- B.国家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历史命运不同
- C.国家机构拥有特殊的强制力,而社会组织一般不能对其成员实行强制
- D.国家机构总是与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使与运行有关,而社会组织未必与国家政治权力的行使与运行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