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地方基层基本沿用旧制,由县知事兼理司法
- B.设置平政院,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行政诉讼制度
- C.大理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其内又设总检察厅,行使检察权
- D.基本沿用清末制定的《法院编制法》,并以此为依据设置司法机构
- A.删除了《大清律例》按六部分类的总目
- B.删除了《大清律例》中关于“十恶”、“八议”的规定
- C.废除了《大清律例》中的凌迟等酷刑,并削减死罪条目
- D.采取民刑分立,对《大清律例》中纯属民事性质的行为不再科刑
- A.日本
- B.朝鲜
- C.波斯
- D.越南
- A.明清两代都注重制例、修例
- B.《大清律例》是康熙年间颁行的
- C.清朝在民族立法方面的成就达到了中国历代王朝民族立法的高峰
- D.《大明律》贯彻了朱元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立法思想
- A.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 B.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 C.全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
- D.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 A.预防制
- B.申报制
- C.批准制
- D.追惩制
- A.国家副主席
- B.国务院副总理
- C.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 D.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 A.每一个有效票在法律上效力相等
- B.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享有一个有效投票权
- C.农村选民与城市选民之间在选举权享有方面存在法定差别
- D.少数民族选民与汉族选民之间在选举权享有方面存在法定差别
- A.依法提出罢免案的权利
- B.在任何情况下,不受逮捕的权利
- C.享受适当补贴和物质上的便利的权利
- D.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的权利
- A.该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 B.该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 C.该宪法由宪法正文和宪法修正案构成
- D.该宪法颁布当年制定的十条宪法修正案被称为“权利法案”
- A.扩大议会的职权
- B.扩大总统的职权
- C.限制总统的权力
- D.限制政府的权力
- A.依法行政
- B.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
- C.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 D.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 A.都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行为规范
- B.都是统治阶级意志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 C.都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 D.内容都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A.人的出生与死亡
- B.结婚
- C.自然灾害
- D.战争
- A.指引作用
- B.教育作用
- C.预测作用
- D.政治作用
- A.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 B.行政法规
- C.地方性法规
- D.党的政策
- A.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
- B.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 C.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与准用性规则
- D.权利性规则、命令性规则与禁止性规则
- 21
-
法的基本特征有( )。
- A.法具有普遍约束力
- B.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 C.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 D.法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 A.三级二审制
- B.三级三审制
- C.四级二审制
- D.四级三审制
- A.“三民主义”是南京国民政府总的立法指导思想
- B.南京国民政府的民事立法采用“民商分立”的制定原则
- C.《六法全书》的编纂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法律实质上的近代化
- D.《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存在时期使用时间最短的根本法
- A.中书省
- B.尚书省
- C.军机处
- D.内阁
- A.《元典章》
- B.《大礼撒》
- C.《大元通制》
- D.《至元新格》
- A.纳采
- B.纳吉
- C.纳征
- D.问名
- A.西晋
- B.曹魏
- C.北齐
- D.南陈
- A.品式章程
- B.武德式
- C.封诊式
- D.大统式
- A.理藩院
- B.大理寺
- C.刑部
- D.都察院
- A.翻异别勘制
- B.会审制
- C.鞫谳分司制
- D.“五听”制
- A.不义
- B.不道
- C.恶逆
- D.谋大逆
- A.《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 B.《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 C.《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 A.唐律以繁杂著称,定律l5篇
- B.唐律主要有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
- C.唐律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封建法典
- D.唐律继承并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与立法经验,使其内容“一准乎礼”
- A.凶礼
- B.嘉礼
- C.宾礼
- D.吉礼
- A.《大清律集解》
- B.《大清律集解附例》
- C.《大清现行刑律》
- D.《大清律例》
- A.1954年宪法
- B.1975年宪法
- C.1978年宪法
- D.1982年宪法
- A.休息权
- B.劳动权
- C.结社权
- D.知情权
- A.国家主席人选必须年满50周岁
- B.国家主席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 C.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宣布国务院总理的任职
- D.我国1954年宪法及其以后的三次全面修改均设置了国家主席
- A.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 B.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上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 D.上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A.没有选举权
- B.停止行使选举权
- C.可以行使选举权
- D.行使选举权须经法院批准
- A.中央人民政府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A.只作事先审查
- B.只作事后审查
- C.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
- D.附带性审查
- A.有宪法必有宪政
- B.没有宪法也可能存在宪政
- C.在破坏宪法、违宪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宪政
- D.宪法得到认真实施是判断宪政是否存在的基本标准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国务院
- D.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 A.主权在民原则
- B.法治原则
- C.基本人权原则
- D.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 A.1988年宪法修正案
- B.1993年宪法修正案
- C.1999年宪法修正案
- D.2004年宪法修正案
- A.工人阶级领导
-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 C.各民族一律平等
- D.少数服从多数
- A.国家
- B.集体
- C.人民政府
- D.土地管理部门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C.原选举单位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
- A.国务院作出的法律解释
- B.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法律解释
-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的法律解释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法律解释
- A.两者都具有法律效力
- B.两者都可以反复适用
- C.两者都提供了一般的行为模式
- D.两者的适用对象都不是特定的
- A.9人
- B.7人
- C.5人
- D.3人
- A.法律和道德都是约定俗成的
- B.法律和道德自产生之日起就彼此独立
- C.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具有强制性
- D.法律和道德是在国家产生之后才出现的
- A.归纳推理
- B.演绎推理
- C.类比推理
- D.由个案得出一般原则的推理
- A.法的实施均须经过司法环节
- B.法的实施均须通过国家的强制力
- C.法的实施状况与执法者的素质无关
- D.法的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
- A.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 B.一般法和特别法
- C.实体法和程序法
- D.国内法和国际法
- A.地方性法规只能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 B.地方性法规只能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 C.地方性法规必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 D.地方性法规只能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
- A.大陆法系
- B.英美法系
- C.民法法系
- D.日尔曼法系
- A.公法和私法的分类源于美国
- B.公法和私法是大陆法系中的法律分类
- C.现代社会尚未出现兼具公法和私法特征的法律
- D.采用公法和私法的分类是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 60
-
法律义务是指( )。
- A.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做出一定行为
- B.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
- C.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做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
- D.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要求他人不做出一定行为
- A.法律事实是否具有社会性
- B.法律事实是否与法律规定一致
- C.法律事实是否由法律予以调整
- D.法律事实是否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 A.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有效的国内法构成的整体
- B.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文件构成的整体
- C.法律体系是由一国过去和现在的法律共同构成的整体
- D.法律体系是由一国现行有效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共同构成的整体
- A.法律调整的主体
- B.法律调整的对象
- C.法律调整的后果
- D.法律调整的过程
- A.政治因素
- B.经济因素
- C.文化因素
- D.个人意识
-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B.物质生活条件以外的其他因素
- C.生产关系
- D.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