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林木
- B.文物
- C.著作权
- D.宅基地使用权
- A.拾得遗失物
- B.发现埋藏物
- C.附合
- D.善意取得
- A.甲有权请求乙返还走失的羊
- B.乙若返还该羊,有权要求甲给付其饲养该羊实际支出的费用
- C.甲乙之间发生无因管理的法律关系
- D.甲若拒绝给付乙饲养羊实际支出的费用,乙可以留置该羊
- 14
-
赠与行为是( )。
- A.单方法律行为
- B.双方法律行为
- C.单务法律行为
- D.双务法律行为
- A.王奉对于李海的被伤害
- B.王奉对于刘山的死亡
- C.刘山的死亡对于刘家的财产继承
- D.刘山的死亡对于李海的被伤害
- A.吸收原则
- B.并科原则
- C.先减后加原则
- D.先加后减原则
- A.公安部
- B.最高人民检察院
- C.最高人民法院
-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 A.被宣告缓刑、假释并在考验期限内的犯罪分子
- B.被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
- C.被监视居住的被告人
- D.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
- A.对精神病人的暴力侵害的反击
- B.假想防卫
- C.防卫挑拨
- D.事前防卫
- A.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 B.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 C.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 D.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 A.犯罪故意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 B.犯罪过失是罪过的一种表现形式
- C.罪过的本质在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在主观上应当受到谴责
- D.坚持罪过责任原则,意味着反对“主观归罪”
- A.甲诈骗何某,被其识破。但他见甲实在可怜,仍给了甲3000元钱。甲的诈骗罪既遂
- B.乙蓄谋杀害张某。一天,乙见张某熬药就偷偷在药中投毒,但张某是在熬药给猪治病,结果猪吃药后中毒而死,张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 C.丙在枪里装了5颗子弹,躲在树丛中向仇人刘某射击,连开了两枪未击中目标。刘某因害怕而求饶。丙见其实在可怜,就不再开枪,迅速离去。丙的行为不属于犯罪中止
- D.丁在赵某的房间正举刀准备杀赵,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丁以为事情败露,急忙弃刀跳窗逃走。实际上。根本没人来,而是大风猛烈拍打田家大门弄出的声响。丁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 A.抢劫罪
- B.抢夺罪
- C.拐卖妇女、儿童罪
- D.盗窃罪
- A.犯罪客体
- B.犯罪客观方面
- C.犯罪主体
- D.犯罪主观方面
- A.为个人学习、研究、使用他人已发表的著作
- B.提供科研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
- C.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传播其作品
- D.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
- A.按照“先刑事后民事”的原则,先执行罚金,剩余部分再支付民事赔偿
- B.应当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剩余部分再执行罚金
- C.以犯罪分子的财产为限,民事赔偿和罚金各占50%
- D.先执行罚金,民事赔偿部分暂缓支付
- A.以欺诈、胁迫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汀立的合同
- B.在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况下,限制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超越其行为能力范围的民事行为
- c.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 D.无权处分行为,指没有处分权而擅自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
- A.聚众斗殴罪只是处罚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其他参与者不负刑事责任
- B.在聚众斗殴的过程中,如果致人死亡,那么聚众斗殴双方所有人都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 C.在聚众斗殴过程中,如果致人死亡,那么对首要分子一律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 D.在聚众斗殴过程中,如果致人死亡,那么直接致使被害人死亡的犯罪分子应当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 A.连续犯
- B.想象竞合犯
- C.牵连犯
- D.继续犯
- A.抵押权
- B.质权
- C.留置权
- D.违约金
- A.张某的行为为无权代理,合同无效
- B.张某的行为为表见代理,合同有效
- C.张某的行为为表见代理,合同无效
- D.张某的行为为委托代理,合同有效
- A.只能要求商家承担违约责任
- B.只能要求厂家承担侵权责任
- C.有权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中选择其一要求商家承担
- D.有权要求商家承担违约责任,同时要求厂家承担侵权责任
- A.承担约定的按份责任
- B.在分得的利润范围内承担责任
- C.按技术性劳动折抵的出资比例承担责任
- D.承担连带责任
- A.是否涉及巨额资金
- B.是否涉及众多被害人
- C.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 D.是否由单位组织实施
- A.只能要求乙农场承担违约责任
- B.只能要求乙农场承担侵权责任
- C.有权要求乙农场同时承担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
- D.有权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中选择其一要求乙农场承担
- A.赵某构成销售赃物罪,罗某构成盗窃罪
- B.赵、罗构成共同盗窃罪
- C.赵构成盗窃罪的教唆犯和销售赃物罪,罗构成盗窃罪
- D.赵构成盗窃罪不构成犯罪
- A.犯罪目的不同
- B.犯罪故意内容不同
- C.打击的部位不同
- D.使用的手段或方法不同
- A.李某还钱的期限未到,李某可以不还钱
- B.李某还钱的期限视为已到,李某应当还钱
- C.李某还钱的条件未成就,李某可以不还钱
- D.李某还钱的条件视为已成就,李某应当还钱
- A.权利人申请仲裁
- B.权利人丧失民事行为能力
- C.义务人被宣告死亡
- D.当事人所在地发生不可抗力
- 40
-
甲手机专卖店门口立有一块木板,上书“假一罚十”四个醒目大字。乙从该店购买了一部手机。后经有关部门鉴定,该手机属于假冒产品,乙遂要求甲履行其“假一罚十”的承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假一罚十”过分加重了甲的负担,属于无效的格式条款
- B.“假一罚十”没有被订入到合同之中,故对甲没有约束力
- C.“假一罚十”显失公平,甲有权请求法院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 D.“假一罚十”是甲自愿作出的真实意思表示,应当认定为有效
- A.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
- B.无权处分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
- C.因受胁迫而订立的合同
- D.法定代表人超越代表权限订立的合同
-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 B.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 C.只有在造成法定损害结果时,才处罚过失行为
- D.未完成罪仅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 A.一方使用他人的财产,将其加工改造成具有更高价值财产的行为
- B.将不同所有人的动产互相混合在一起,难以分开的行为
- C.将不同所有人的财产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行为
- D.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所有权的行为
- A.乙公司侵犯了甲的发表权
- B.乙公司侵犯了甲的复制权
- C.乙公司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 D.丙书店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A.姓名权
- B.肖像权
- C.名誉权
- D.荣誉权
- A.想象竟合犯
- B.实质数罪
- C.牵连犯
- D.吸收犯
- A.文字作品
- B.工程设计
- C.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 D.计算机软件
- A.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责任
- B.属于意外事件
- C.应负过失致死的责任
- D.因未造成李某受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 A.物权
- B.人格权
- C.债权
- D.继承权
- A.应将整个房屋卖给乙
- B.应将整个房屋卖给丙
- C.按照房屋的使用现状,分别卖给乙和丙
- D.可以任意选择乙或丙作为购买者
- A.甲和乙在激烈吵架之后回家。后来甲发现乙肩扛斧头朝自己家方向走来,认为乙前来报复,便持木棒埋伏在路旁,在乙经过时,甲突然跳出用木棒猛击乙的头部,致乙重伤,甲的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
- B.甲在家中遭到乙持刀行凶的袭击,奋起自卫,在将乙打昏在地以后,害怕将来遭到乙的报复。便用绳子将乙勒死。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 C.某天晚上,田某从同学家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口处跳出一个持刀青年黄某抢劫。田某见状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某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向黄某劈去。黄某应声倒下。田某立即向派出所投案,后经查验,黄某已死亡。田某的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
- D.某日晚,赖某见两男青年正在侮辱他的女朋友,即上前制止,被其中一男青年殴打被迫还手。对打时,便衣警察黄某路过,见状抓住赖的左肩,但未表明公安人员的身份。赖某误以为黄是帮凶。便拔刀刺黄左臂一刀逃走。赖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
- A.没有故意犯罪
- B.遵守监规
- C.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 D.接受劳动改造
- A.将王某对该发明创造的专利权转让给菜公司,但转让价格比市场价格略低
- B.将专利权转让部分所得以王某的名义购买房产一处
- C.将所购买的房产租与他人,收取租金
- D.将专利权转让所得中的一万元以王某的名义捐献给某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
- A.玩忽职守罪
- B.滥用职权罪
- C.国家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
- D.尚未构成犯罪
- A.公平责任原则
- B.过错责任原则
- C.无过错责任原则
- D.推定过错责任原则
- A.甲与乙登记结婚
- B.甲与乙签订走私石油的合同
- c.甲与乙达成共赴同学聚会的协议
- D.甲与乙缔结网络婚姻
- A.侵权行为与无因管理
- B.不当得利
- C.无因管理与不当得利
- D.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
- A.不能判决离婚
- B.可以判决离婚
- C.调解后可判决离婚
- D.未经调解可判决离婚
- A.只能独立适用
- B.只能附加适用
- C.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 D.只能并科适用
- A.故意杀人罪
- B.过失致人重伤罪
- C.过失致人死亡罪
- D.交通肇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