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未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以及七十五周岁以上的人犯罪的,一律不适用死刑
- B.判处无期徒刑的,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
- C.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D.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A.乙无故拒绝受领甲交付的家具
- B.乙搬离原住处未通知甲,甲寻访不到
- C.乙因车祸身亡,尚未确定继承人,致使履行债务困难
- D.乙中风成植物人,尚未确定监护人,致使履行债务困难
- A.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 B.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不法侵害行为即将发生或者正在进行。特殊情况下.对已经结束的侵害也可正当防卫
- C.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法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 D.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 A.抵押权人
- B.合伙人
- C.房屋承租人
- D.按份共有人
- A.暴力
- B.伪造
- C.威胁
- D.行贿
- A.继续犯
- B.吸收犯
- C.牵连犯
- D.想象竞合犯
- A.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 B.诚实信用、等价有偿
- C.团结互助、公平合理
- D.一物一权、公示公信
- A.解除
- B.免除
- C.混同
- D.混合
- 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 B.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的全部罪行处罚
- C.事前与盗窃犯罪人通谋、事后为其销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 D.实行犯的实行行为超过了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其他共同犯罪人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 A.犯罪行为是否已经着手实施
- B.犯罪行为是否已经实施完毕
- C.犯罪行为是否已经造成犯罪结果
- D.犯罪行为是否具备了全部构成犯罪结果
- A.甲和乙明知有恶犬而不绕道.应自行承担责任
- B.乙自行承担责任,乙的家长和王家共同赔偿甲的损失
- C.王家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 D.甲、乙和王家均有过错,共同分担责任
- A.侵占罪
- B.侮辱罪
- C.遗弃罪
- D.虐待罪
- A.抵押权、质权和典权
- B.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 C.抵押权、质权、典权和留置权
- D.抵押权、典权和留置权
- A.自行恢复
- B.恢复,但需办理复婚手续
- C.不能自行恢复
- D.应重新登记,才能恢复
- A.乙、丙各得二分之一
- B.乙得三分之二,丙得三分之一
- C.乙获得全部遗产
- D.丙获得全部遗产
- A.直接故意
- B.间接故意
- C.过于自信的过失
- D.疏忽大意的过失
- A.简单罪状
- B.叙明罪状
- C.空白罪状
- D.引证罪状
-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 A.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 B.交通肇事罪
- C.重大责任事故罪
- D.故意杀人罪
- A.抢劫罪
- B.抢夺罪
- C.抢夺罪和故意伤害罪
- D.故意伤害罪
- A.单位构成盗伐林木罪
- B.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个人构成盗伐林木罪
- C.滥伐林木罪
- D.不构成犯罪
- A.附延缓期限的行为
- B.附否定的解除条件的行为
- C.附肯定的延缓条件的行为
- D.附肯定的解除条件的行为
- A.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如果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了各种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假释考验期满,剩余刑罚就不再执行
- C.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 D.对于因故意杀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即 使他们被减刑后,剩余刑期低于l0年有期徒刑,也不得假释
- A.命名
- B.使用
- C.变更
- D.依法转让
- A.抢劫罪
- B.绑架罪
- C.抢劫罪和绑架罪数罪并罚
- D.抢劫罪和绑架罪择一重罪处罚
- A.甲虽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应认定为盗窃罪
- B.甲虽然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但也不属于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为自己占有。故应认定为侵占罪
- C.甲将自己基于职务保管的财物据为己有.应成立贪污罪
- D.甲实际上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财物的.应认定为诈骗罪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未遂
- C.犯罪中止
- D.犯罪既遂
- A.因没有经过全体共有人的同意,甲乙不得铺木地板
- B.因甲乙的应有部分合计已过半数,故甲乙可以铺木地板
- C.甲乙只能在自己的应有部分上铺木地板
- D.若甲乙坚持铺木地板,则需先分割共有房屋
- A.犯罪预备
- B.犯罪未遂
- C.犯罪中止
- D.不构成犯罪
- A.作品创作时
- B.作品完成时
- C.作品发表时
- D.作品出版时
- A.这两项债务不可抵销
- B.这两项债务可以抵销
- C.这两项债务可以抵销,但须经双方协商
- D.这两项债务经任何一方主张就可以抵销
- A.乙对丁的7000元债权
- B.乙对戊的8000元债权
- C.乙对丙的1万元债权
- D.乙对丙的5000元债权
- A.判处有期徒刑2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l年
- B.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l年
- C.判处管制2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l年
- D.判处拘役6个月,附加剥夺政治权利1年
- A.起诉后,被法院作不予受理或驳回或当事人自动撤诉的
- B.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起权利保护请求的
- C.向有关单位提起权利保护的
- D.向仲裁机关提起仲裁的
- A.甲在杀害仇人后,又将其手表(价值2万元)掳走
- B.乙在抢劫王某的过程中,遭遇王某剧烈反抗,乙将王某杀死
- C.丙在抢劫得手后,为了杀人灭口。又将被害人杀死
- D.丁盗窃后将赶来抓捕他的失主打成重伤逃走。第二日,丁被失主的弟弟发现,丁又将失主的弟弟打成重伤
- A.财产交付
- B.财产被实际占有
- C.合同成立
- D.合同生效
- A.乙有权依据遗嘱的内容继承遗产
- B.乙只能依据法定继承的规定继承遗产
- C.乙无权继承任何遗产
- D.可以分给乙适当的遗产
- A.属人原则
- B.属地原则
- C.普遍管辖原则
- D.保护管辖原则
- A.侵占罪
- B.职务侵占罪
- C.贪污罪
- D.盗窃罪
- A.甲因高兴将3岁儿子抛接但因失手致其死亡
- B.乙分娩婴儿后为掩盖未婚先孕真相将婴儿扔出窗外致婴儿死亡
- C.丙分娩女婴后不愿抚养,遂以2万元价格将其卖给他人
- D.丁分娩婴儿后将婴儿弃置于火车站致其冻成重伤
- A.甲和乙在激烈吵架之后回家。后来甲发现乙肩扛斧头朝自己家方向走来,认为乙前来报复。便持木棒埋伏在路旁,在乙经过时,甲突然跳出用木棒猛击乙的头部,致乙重伤,甲的行为不成立正当防卫
- B.甲在家中遭到乙持刀行凶的袭击,奋起自卫,在将乙打昏在地以后,害怕将来遭到乙的报复,便用绳子将乙勒死,甲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 C.某天晚上,田某从同学家归来,路过一条偏僻的胡同时,从胡同口处跳出一个持刀青年黄某抢劫。田某见状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同,而黄某持刀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某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向黄某劈去,黄某应声倒下。田某立即向派出所投案,后经查验,黄某已死亡。田某的行为不属于防卫过当
- D.某日晚,赖某见两男青年正在侮辱他的女朋友,即上前制止,被其中一男青年殴打被迫还手。对打时,便衣警察黄某路过,见状抓住赖的左肩,但未表明公安人员的身份。赖某误以为黄是帮凶.便拔刀刺黄左臂一刀逃走。赖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
- A.李柔早于李绅去世,不能继承李绅的遗产
- B.虽然李壮遇车祸死亡,仍能与其母平分李绅未作处分的财产
- C.李壮的女儿可行使李壮的遗产继承权,但房屋字画除外
- D.李柔的两个儿子不可以继承李柔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
- A.想象竞合犯
- B.实质数罪
- C.牵连犯
- D.吸收犯
- A.在逃犯开车冲向闹市时,警察开枪将其打死
- B.轮船失事.船长迅速乘救生艇率先逃生
- C.甲唆使自己豢养的狼狗咬乙,乙顺手操起地上木棍打死狼狗
- D.轮船刚驶离港口,遭遇暴风,船长为避免轮船倾覆,下令把船上货物抛人海中
- A.陈某应偿付刘某l00元
- B.陈某应偿付刘某200元
- C.陈某应偿付刘某300元
- D.陈某无须补偿刘某
- A.法律认识错误
- B.对象认识错误
- C.客体认识错误
- D.手段认识错误
- A.诬告陷害罪
- B.诽谤罪
- C.侮辱罪
- D.报复陷害罪
- A.重婚
- B.未到法定婚龄
- C.因欺诈而结婚
- D.因胁迫而结婚
- A.享有权利质权
- B.享有动产质权
- C.不享有任何权利
- D.享有留置权
- A.甲
- B.乙
- C.丙
- D.乙和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