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方针是( )。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B.“互相合作、政治协商”
  •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D.“团结—批评—团结"
2

毛泽东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 )。

  • A.《反对本本主义》
  • B.《井冈山的斗争》
  •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D.《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4

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著名论断的文章是( )。

  • A.《改造我们的学习》
  • B.《整顿党的作风》
  • C.《反对党八股》
  • D.《反对本本主义》
5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是( )。

  • A.《两个中国之命运》
  • B.《愚公移山》
  • C.《新民主主义论》
  • D.《论联合政府》
6

毛泽东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

  • A.建立共产党
  • B.分清敌我友
  •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D.开展武装斗争
7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B.《论人民民主专政》
  • C.《新民主主义论》
  •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8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 )。

  • A.中同共产党建立初期
  • B.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
  •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
  • D.抗日战争时期
9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 A.俄国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C.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D.辛亥革命后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11

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日标
  •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12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 )。

  •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
  •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3

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 A.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 B.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 C.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14

人的本质是( )。

  • A.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
  • B.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C.有意识有目的的自由活动
  • D.由个人自己的选择决定的
15

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的是( )。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 B.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
  • C.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 D.自然界因人而存在
16

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

  •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7

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 A.社会生产方式
  • B.领导人的水平
  •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 D.国际环境
18

我国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其哲学依据是( )。

  • A.意识决定物质
  •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 C.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 D.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20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3

当前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不但源于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等经济因素,也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息息相关。这反映了( )。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B.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 C.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 D.结构变化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24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就告诉我们( )。

  •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 B.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C.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 D.必须重视各个局部的作用
25

拔苗助长往往事与愿违,而庖丁解牛则往往事半功倍。这表明拔苗助长( )。

  • A.夸大了客观环境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D.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6

20世纪美国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翻越昆仑山,穿越唐古拉,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世界屋脊上,今天已腾跃起一条钢铁巨龙。这表明( )。

  • A.自然界完全打上了人的烙印
  • B.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所不能的
  • C.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制约,无能为力
  • D.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巨大的
27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C.实践能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 D.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8

“知行兼重"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命题,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D.“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9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30

俗话说“稳如泰山”,这种看法忽视了( )。

  • A.静止是相对的
  • B.运动是绝对的
  • C.静止是绝对的
  • D.运动是相对的
31

在人和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

  •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 C.人的实践活动
  •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32

“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

  •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3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 B.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 C.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 D.实践高于认识
34

有专家指出,发展危险性非常高的载人航天飞行器根本没有必要。但事实上太空竞争不仅没有止步,反而更趋激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 A.危险和安全是对立统一的
  • B.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
  • C.人们的意识受世界观的影响
  • D.人们的认识要不断深化、发展
35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以下各项不属于这段话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的是( )。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36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7

《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包含的哲理是( )。

  •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8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其哲学依据是( )。

  • A.同一矛盾的双方,其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 B.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同矛盾地位、作用是不平衡的
  • C.矛盾普遍存在,必须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 D.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9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 B.要把握事物的度
  •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41

经济全球化,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国际合作。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得原来区域性的传染病成为全球性灾难的风险大大提高。这说明( )。

  • A.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 B.矛盾具有对抗性,防止传染病就要遏制全球化
  • C.矛盾具有客观性,要区分内因与外因
  • D.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要注意分析转化的条件
42

关于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 B.对事物的发展不起作用
  • C.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 D.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呈现出具体特点
43

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

  •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 C.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 D.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44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45

“所谓天才,就是一份灵感加上九十九份血汗而已。”这说明( )。

  • A.天赋的才能是天才的核心
  • B.天生的心灵禀赋是成功的关键
  • C.血汗是指不辞辛苦地勤于实践
  • D.实践是人的知识和才能的唯一源泉
46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最基本的前提是( )。

  • A.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 D.对各种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47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 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48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利用基因技术通过生物工程创造出新的物种。以下选项中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新物种产生于人的意识
  • B.人们可以创造物质
  • C.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 D.有时候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