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科学发展
- B.和谐发展
- C.和平发展
-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E.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
- A.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B.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 C.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 D.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 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A.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 B.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D.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E.是党的需要
- A.第一要义是经济社会发展
- B.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
-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E.建成小康社会
- A.是否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 B.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C.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 D.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 E.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 B.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 C.解放思想的目的为了实事求是
- D.解放思想不能离开实事求是
- E.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
- B.社会主义生产If1的的要求
- C.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 A.人类认识是先天固有的
- B.人类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C.是遵循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认识路线的
- D.是人类后天获得的
- E.是遵循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的
- A.世界的可知性
-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 C.认识起源于经验
-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 A.股份制企业
- B.股份合作制企业
- C.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
- D.租赁制企业
- E.混合合作制企业
- A.以实践为基础的
- B.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 C.忽视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 D.肯定认识是一种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 E.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A.独立的企业制度
- B.规范的政府职能
- C.有效的市场竞争
- D.良好的社会信用
- E.健全的法制基础
- A.竞争必须公平
- B.竞争必须有序
- C.竞争必须透明
- D.竞争无需规则
- E.竞争必须相对充分
- A.信息不完全
- B.决策不正确
- C.利益集团压力
- D.企业分散决策
- E.政府官员腐败1
- A.发展观念的转变
- B.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 C.经济体制的转变
- D.政府职能的转变
- E.各级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 A.俄罗斯
- B.澳大利亚
- C.日本
- D.新西兰
- E.瑞典
- A.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B.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 C.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 D.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 E.坚持把人际关系和谐作为社会的重要基础
- A.循序渐进原则
- B.节约土地原则
- C.控制人口原则
- D.集约发展原则
- E.合理布局原则
- A.景谷县
- B.墨江县
- C.镇沅县
- D.西盟县
- A.利益协调机制
- B.诉求表达机制
- C.矛盾调处机制
- D.权益保障机制
- E.利益分配机制
-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 B.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 C.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 D.解放思想在理论上可以不需要实事求是
- E.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 A.景谷县
- B.墨江县
- C.镇沅县
- D.江城县
- A.澜沧县
- B.墨江县
- C.西盟县
- D.景东县
- A.11种
- B.12种
- C.13种
- D.14种
- A.2个4个
- B.1个4个
- C.2个3个
- D.1个5个
- A.317米
- B.327米
- C.325米
- D.330米
- A.3270米
- B.3250米
- C.3340米
- D.3370米
- A.约4.5万平方公里
- B.约3.7万平方公里
- C.约5.2万平方公里
- D.约6.1万平方公里
- A.政府缺位
- B.政策腐败
- C.政府失灵
- D.政府无为
- A.2006年
- B.2007年
- C.2008年
- D.2009年
- A.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 B.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 C.小额拨款事业单位
- D.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 A.政策性服务
- B.战略性服务
- C.管理性服务
- D.专业性服务
- A.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
- B.管理研究类事业单位
- C.行政执行类事业单位
- D.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
- A.灵魂
- B.精髓
- C.主题
- D.基础
- A.社会公益事业
- B.执行公共政策
- C.公共教育事业
- D.服务于政府
- A.共同思想基础
- B.共同理想
- C.共同纲领
- D.理论基础
- A.高度统一
- B.一元化
- C.高度集中
- D.多元化
-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B.共同富裕
- C.以人为本
- D.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 A.基本纲领
- B.价值取向
- C.基本路线
- D.方针政策
- A.强制性
- B.实践性
- C.统一性
- D.不变性
- A.社会实践
- B.经济基础.
- C.社会经济关系
- D.上层建筑
- A.规章和要求
- B.准则和规范
- C.规则和纪律
- D.纪律和规范
- A.基本规章
- B.工作纪律
- C.行为准则
- D.行为方式
- A.工作经验
- B.感想体会
- C.存在不足
- D.努力方向
- A.请示
- B.报告
- C.议案
- D.函
- A.表彰先进
- B.传达情况
- C.申请批准
- D.批评错误
- A.规划
- B.安排
- C.要点
- D.设想
- A.报告
- B.决定
- C.通告
- D.议案
- A.县级
- B.乡镇级
- C.省级
- D.中央级
- 70
-
写请示必须( )。
- A.用“请示报告”这个文种
- B.一文一事
- C.注明办理期限
- D.用“报告”这个文种
- A.左上角
- B.右上角
- C.左下角
- D.右下角
- A.通报
- B.批复
- C.通知
- D.通告
- 73
-
行政许可是一种( )。
- A.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 B.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 C.非要式行政行为
- D.强制性行政行为
- A.平行文
- B.下行文
- C.外发文
- D.上行文
- A.年满18岁起
- B.年满16岁起
- C.年满10岁起
- D.出生时起
- A.不应承担,消费者只能向生产者要求赔偿
- B.不应承担,消费者只能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 C.不应承担,消费者只能向生产者或销售者要求赔偿
- D.应当承担。应该与该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
- A.财产罚
- B.行政强制措施
- C.申诫罚
- D.能力罚
- A.宣告自然无效
- B.予以撤销
- C.废止
- D.不予适用
- A.下岗或失业
- B.未成年
- C.生活确有困难
- D.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 A.继续计算
- B.不再计算
- C.重新计算
- D.届满
- A.50岁
- B.55岁
- C.60岁
- D.65岁
- A.不可诉性
- B.准立法性
- C.对象的普遍性
- D.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 A.全国人大
- B.国务院
- C.省、直辖市人民政府
- D.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
- A.法律草案的通过
- B.法律草案的审议
- C.法律议案的提出
- D.法律的公布
- A.合理、合法、适时
- B.自由、平等、民主
- C.公正、公平、便民
- D.准确、及时、真实
- A.一罚制原则
- B.两罚制原则
- C.三罚制原则
- D.不罚制原则
- A.委员会制
- B.民主制
- C.集权制
- D.共和制
- A.1954年
- B.1978年
- C.1982年
- D.2004年
- A.准确、合法、及时
- B.公平、公正、公开
- C.学法、懂法、守法
- D.效率、公平、正义
- A.权利义务
- B.国家权力
- C.国家机构
- D.犯罪刑罚
- A.一般人的行为
- B.违法者的行为
- C.他人的行为
- D.人们相互的行为
- A.法律制定的部门和机构
- B.法律制定的程序和方法
- C.法律的渊源和基本功能
- D.法律调整的对象和调整方法
- A.零基预算
- B.增量预算
- C.复式预算
- D.赤字预算
- A.市场准入原则
- B.透明度原则
- C.国民待遇原则
- D.非歧视贸易原则
- A.正相关正相关
- B.负相关正相关
- C.正相关负相关
- D.负相关负相关
- A.国民生产净值
- B.国民收入
- C.国内生产总值
- D.国民生产总值
- A.公平
- B.公开
- C.民主
- D.平均
- A.商品价格
- B.消费者偏好
- C.商品功能
- D.家庭收入
- A.社会保险
- B.社会救助
- C.社会福利
- D.社会优抚
- A.摩擦性失业
- B.结构性失业
- C.周期性失业
- D.季节性失业
- A.混合合作制企业
- B.股份制企业
- C.股份合作制企业
- D.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
- A.企业财产终极所有权
- B.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 C.法人治理结构
- D.科学管理制度
- A.意大利
- B.日本
- C.法国
- D.德国
- 104
-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 )。
- A.转变政府职能
- B.调整国有经济发展战略
-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D.转换企业发展经营机制
- 105
-
技术市场的交易对象是( )。
- A.知识产品
- B.劳动力
- C.消费品
- D.信息
- A.产品经济
- B.自然经济
- C.农业经济
- D.市场经济
- 107
-
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
- A.政资分开
- B.政企分开
- C.政社分开
- D.政事分开
- A.云南省
- B.海南省
- C.湖南省
- D.河南省
- 109
-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特征是( )。
- A.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 B.自由民主法治效益
- C.公开公平公正效率
- D.开放稳定发展创新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B.党的十二大
- C.党的十三大
- D.党的十四大
- 111
-
正确的政绩观的价值取向是( )。
-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B.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D.科学发展观
- A.市场经济
- B.实事求是
- C.经济建设
- D.改革创新
- A.社会主义荣辱观
-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C.共产主义道德观
- D.爱国主义
- A.致富
- B.一国两制
- C.革命
- D.改革
- 115
-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 )。
- A.科技
- B.制度
- C.教育
- D.人才
- A.以人为本
- B.发展
- C.全面协调可持续
- D.统筹兼顾
- A.巩固国家政权
- B.追求国家利益
- C.扩大国家政权
- D.保护国家主权
- A.民族地区
- B.郊区
- C.城市
- D.农村
- A.坚持执政为民
- B.坚持以人为本
- C.坚持与时俱进
- D.坚持党的先进性
- A.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A.完善生产关系
- B.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 C.大力发展生产力
- D.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 122
-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B.一国两制,共同富裕
-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A.中国共产党
- B.人民群众
- C.工人阶级
- D.知识分子
- A.党的执政地位
- B.党的代表性
- C.党领导的科学性
- D.党的先进性
- A.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 B.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 C.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 D.文化传统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 A.群众路线
- B.实事求是
- C.独立自主
- D.解放思想
- A.执政为民
- B.独立自主
- C.解放思想
- D.艰苦奋斗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 129
-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
- A.统一战线
- B.实事求是
- C.阶级斗争
- D.思想改造
- 130
-
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是( )。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 D.生产工具
- A.人民群众
- B.杰出人物
- C.统治者
- D.人的本质
- A.哲学是一切科学之科学
- B.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 C.哲学是各门学科的知识基础
- D.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B.技术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
- D.认识发展是实践的目的
- 134
-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 A.矛盾
- B.联系
- C.同一
- D.斗争
- 135
-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 )。
- A.运动
- B.静止
- C.量
- D.质
- A.历史唯心主义观
- B.历史唯物主义观
- C.形而上学历史观
- D.民族主义历史观
- A.物质性
- B.意识性
- C.主观性
- D.阶级性
- 138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 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
- C.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 D.上层建筑各部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立即发生变化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