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人大机关
- B.行政机关
- C.学校
- D.审判机关
- A.经营性国有资产
- B.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 C.非营利性国有资产
- D.资源性国有资产
- A.《公司法》
- B.《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C.《政府采购法》
- D.《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A.1985年制定的《会计法》
- B.1993年修正的《会计法》
- C.1993年制定的《注册会计师法》
- D.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
- A.财政部门
- B.税务部门
- C.单位负责人
- D.会计机构负责人
- A.财政部门
- B.会计行业组织
- C.税务部门
- D.工商部门
- 7
-
为了鼓励会计人员热爱和做好本职工作的要求,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财政部印发了《颁发会计人员荣誉证书试行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财政部门可以为从事会计工作满()的会计人员颁发《会计人员荣誉证书》。
- A.20年
- B.25年
- C.30年
- D.35年
- A.自律性
- B.他律性
- C.客观性
- D.具体性
- A.参与管理
- B.廉洁自律
- C.提高技能
- D.强化服务
- A.爱岗敬业
- B.坚持准则
- C.参与管理
- D.强化服务
- A.爱岗敬业
- B.诚实守信
- C.廉洁自律
- D.客观公正
- A.爱岗敬业
- B.诚实守信
- C.廉洁自律
- D.客观公正
- A.诚信为本、依法治国、民主理财、科学决策、奉献社会
- B.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 C.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 D.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爱护公物、奉献社会
- A.总会计师
- B.单位负责人
- C.会计机构负责人
- D.会计主管人员
- A.鲜明的政治性与原则性
- B.科学性和灵活性
- C.无私性和廉洁性
- D.规范性和约束性
- 16
-
()是职业道德的基础。
- A.爱岗敬业
- B.诚实守信
- C.服务群众
- D.奉献社会
- 17
-
()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 A.爱岗敬业
- B.诚实守信
- C.服务群众
- D.奉献社会
- A.职业道德观念教育
- B.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 C.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 D.职业道德学历教育
- A.张某违反了爱岗敬业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 B.张某违反了参与管理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 C.张某违反了客观公正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 D.张某违反了坚持准则的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 A.财政部门
- B.税务部门
- C.单位负责人
- D.会计机构负责人
- A.诚实守信
- B.提高技能
- C.参与管理
- D.廉洁自律
- A.提高技能
- B.参与管理
- C.坚持准则
- D.爱岗敬业
- A.1985年制定的《会计法》
- B.1993年修正的《会计法》
- C.1993年制定的《注册会计师法》
- D.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
- A.财政部门
- B.会计行业组织
- C.税务部门
- D.工商部门
- A.爱岗敬业
- B.诚实守信
- C.廉洁自律
- D.客观公正
- A.自律性
- B.他律性
- C.客观性
- D.具体性
- A.爱岗敬业
- B.诚实守信
- C.廉洁自律
- D.客观公正
- A.职业义务教育
- B.职业荣誉教育
- C.职业节操教育
- D.职业技术教育
- A.参与管理
- B.廉洁自律
- C.提高技能
- D.强化服务
- 30
-
()是职业道德的基础。
- A.爱岗敬业
- B.诚实守信
- C.服务群众
- D.奉献社会
- A.诚实守信
- B.提高技能
- C.服务群众
- D.奉献社会
- A.《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基础是权责发生制
- B.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
- C.在确定事业单位的应纳税所得额时,要考虑事业单位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 D.预提所得税的计算与缴纳,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
- A.纳税年度是指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起止日期
- B.会计分期是指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 C.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纳税年度和会计分期是一致的
- D.纳税年度和会计分期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 A.权责发生制
- B.重要性
- C.相关性
- D.实质重于形式
- A.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经承担的义务
- B.法定义务是指企业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 C.推定义务是指企业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 D.推定义务是指根据企业的经营习惯、对客户的承诺或者公开宣布的政策而导致企业将承担的义务
- A.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 B.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允许进行税务处理
- C.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允许进行税务处理
- D.按照税法规定,与经营活动无关的资产,也要计算折旧、摊销费用,并可以税前扣除
- A.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75万元
- 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75万元
- C.应纳税暂时性差异600万元
- D.可抵扣暂时性差异600万元
- A.1000
- B.800
- C.200
- D.0
- A.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00万元
- B.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0万元
- C.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 D.可抵扣暂时性差异450万元
- A.1.65
- B.3.3
- C.2.5
- D.0.85
- A.税法规定,应按照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和提供劳务处理
- B.会计规定,应分别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 C.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和税法对于损益的处理无差异
- D.在损益的确认上税法和会计没有差异
- A.视同销售业务通常在会计上不确认收入
- B.在税收上要视同销售实现确认应税收入并计缴税金
- C.视同销售业务会计上一般也应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
- D.在税收上视同销售计缴增值税,同时计算缴纳所得税
- 44
-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对于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以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时间确认收入的实现
- B.接受捐赠收入,在实际收到捐赠资产时确认收入的实现,企业未作为收入处理的,应调增收入总额
- C.在会计处理中,对于技术转让所取得的款项和发生的成本、费用应通过企业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来核算
- D.税法上不考虑在建工程是否能达到可使用状态,在建工程试运行过程中,只要产生收入就应作为销售商品纳税
- A.0
- B.5万元
- C.10万元
- D.15万元
- A.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14%的部分,准予税前扣除
- B.企业拨缴的职工工会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的部分,准予扣除
- C.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 D.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以后纳税年度也不得扣除
- A.对于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在会计上分别按实发工资的一定比例计提
- B.对于职工教育经费,超过扣除部分的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由此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满足一定条件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 C.对于工会经费,超过扣除部分的准予在以后年度结转扣除,由此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满足一定条件的,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 D.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保费,应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并根据职工提供服务的受益对象,分别计入成本或费用
- A.对于一般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在符合一定的条件时,也应予以资本化
- B.税法规定的借款费用处理原则,与会计准则上的有关规定完全一致
- C.税法对于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允许税前列支,对于计入财务费用等费用化的借款费用允许税前列支
- D.税法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准予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