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事业单位环保专业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8

自然资源使用权变更的原因通常有()

  • A.因主题的合并或分立而变更
  • B.因转让而变更
  • C.因破产、抵债而变更
  • D.因合同内容变更而变更
19

按自然资源权属的主体来分,自然资源可以分为()。

  • A.国家所有权
  • B.单位所有权
  • C.集体所有权
  • D.个人所有权
20

环境权理论指的是()

  • A.企业排污权论
  • B.环境公共财产论
  • C.国家管理权论
  • D.公共委托论
  • E.公民环境权论
21

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在法律上的体现和贯彻,表现在()

  • A.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 B.公民的环境权
  • C.我国公民有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
  • D.公民有权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23

下列职责中属于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权机构的主要职责有()

  • A.贯彻并监督执行法律
  • B.制定有关条例、规章和环境标准
  • C.指导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
  • D.沟通政府与民间的关系
24

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管理程序包括下面()阶段。

  • A.排污申报登记
  • B.确定本地区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和分配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
  • C.排污许可证的审批发放
  • D.排污许可证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25

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包括()三类

  • A.未来评价
  • B.回顾评价
  • C.现状评价
  • D.预断评价
26

我国环境标准主要有()

  • A.环保方法标准
  • B.污染物排放标准
  • C.环境基准
  • D.环境质量标准
  • E.环保质量标准
28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中的“三类”是()

  • A.环境质量标准
  • B.污染物排放标准
  • C.环保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
  • D.总量控制标准
  • E.溶度控制标准
29

我国的城市规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 A.总体规划
  • B.近期规划
  • C.详细规划
  • D.区域规划
30

对国土的规划和控制,一般是通过国土规划法实现的,规划法的种类有()

  • A.土地利用规划法
  • B.城市规划法
  • C.乡镇规划法
  • D.区域规划法
31

我国征收排污费的目的是为了()

  • A.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 B.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
  • C.治理污染
  • D.改善环境
32

环境标准是()的依据

  • A.评价环境质量
  • B.环境保护工作监督和检查
  • C.确定环境污染和污染者应否承担法律责任
  • D.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实施
34

环境标准的法律性质体现为()。

  • A.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
  • B.环境标准以定量性的数据、指标、技术规范为表现
  • C.环境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
  • D.环境标准要由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
35

以下关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污染源规定的最高容许排污限额
  • B.排污者以符合排污标准的方式排放污染物是合法行为
  • C.合法排污者在其排污行为造成环境污染损害时仍要承担民事责任
  • D.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超标排污行为属违法行为
  • E.违法排污行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36

在环境纠纷中合法的证据必须与()中所列的限额数值具有可比性

  • A.环境质量标准
  • B.环保方法标准
  • C.污染物排放标准
  • D.环保基础标准
37

城市污水的最佳处理办法是()

  • A.排放出城区
  • B.各排污单位建造处设施
  • C.集中处理
  • D.回灌地下水
38

在我国负责主管防止船舶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机关是()。

  • A.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 B.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
  • D.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39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开始施行的日期是()。

  • A.1995年8月29日
  • B.1987年9月5日
  • C.1991年5月24日
  • D.1996年8月29日
40

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大气污染防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的法律是()。

  • A.《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 B.《环境保护法(试行)》
  • C.《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 D.《关于防治煤烟型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
41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环境污染防治专门法律的是()。

  • A.《水土保持法》
  • B.《海洋环境保护法》
  • C.《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D.《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42

以下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无过错责任是指因污染环境而给他人造成财产或人身损害的单位或个人即使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也要对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 B.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诉讼中,无过错责任是一项普遍适用的民事归责原则。
  • C.无过错责任原则体现了公平原则
  • D.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规定,在遭遇不可抗力的情况下即免除排污单位的民事责任
43

在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中,()判断行为者行为是否违法的界限,是承担行政责任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 A.危害结果
  • B.行为人的过错
  • C.行为的违法性
  • D.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5

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 A.人类
  • B.人类和其他生物
  • 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
  • D.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46

在各种环境破坏和污染中,故意的收理状态在()中较为常见。

  • A.自然资源的破坏
  • B.环境污染行为
  • C.噪声污染行为
  • D.水污染行为
47

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 A.第一环境问题
  • B.科学技术问题
  • C.环境与资源问题
  • D.第二环境问题
48

1974年5月,国务院建立了由20多个有关部、委组成的(),下设办公室。

  • A.环保局
  • B.国家环保局
  • C.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 D.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49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经历的第二个阶段,是()时期。

  • A.综合防治
  • B.早期限制
  • C.保护大自然,全面调整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 D.治理
50

狭义的环境与资源污染破坏,主要来自()

  • A.污染防治
  • B.污染控制
  • C.自然保护
  • D.水土保持
51

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破坏,主要来自()

  • A.居民生活活动
  • B.商业活动
  • C.交通运输活动
  • D.经济生产活动
53

(),扩大了“三同时”的适用范围。

  • A.1973年《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 C.1981年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 D.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5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首创于()

  • A.中国
  • B.美国
  • C.日本
  • D.瑞典
55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由()制订。

  • A.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 B.省级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 C.国家环保局
  • D.省级人民政府
56

为了弥补国家或有关单位为保护、管理自然资源所支出的费用是()

  • A.保护管理费
  • B.惩罚性收费
  • C.补偿费
  • D.开发使用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