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简述审计的特征.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减少固定资产未在账户上注销
- B.闲置固定资产
- C.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上可能存在的错误
- D.增加的固定资产尚未进行处理
- A.对外订购
- B.验收商品
- C.储存商品
- D.付款
- 20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如果被审计单位为上市公司,则通常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应说明有无欠持有5%(含5%)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账款
- B.检查应付账款长期挂账的原因,作出记录,注意其是否可能无需支付.对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是否按规定转入了营业外收入项目,相关依据及审批手续是否完备
- C.如果被审计单位为上市公司,则通常在其财务报表附注中应说明有无欠持有10%以上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单位账款
- D.注册会计师在审查应付账款账户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恰当性时,应核实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项目是否根据“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的合计数填列
- A.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收到的购货发票,关注购货发票的日期,确认其人账时间是否正确.
- B.检查债务形成的相关原始凭证,如供应商发票、验收报告或入库单等
- C.针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付款项目,检查银行对账单及有关付款凭证,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和采购人员
- D.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发生额的相应凭证,确定其人账时间是否正确.
- A.将期末应付账款余额与上期期末余额进行比较,分析波动原因
- B.检查与应付账款有关的供应商发票、验收报告或入库单到账簿记录
- C.计算应付账款与存货的比率,应付账款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并与以前年度相关比率对比分析,评价应付账款整体的合理性
- D.分析长期挂账的应付账款,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解释,判断被审计单位是否缺乏偿债能力或利用应付账款隐瞒利润;并注意其是否可能无需支付,对确定无需支付的应付款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依据是否充分
- A.将当期应收账款借方发生额占销售收入净额的百分比与管理层考核指标比较.
- B.复核应收账款的借方累计发生额与主营业务收入是否匹配,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应查明原因
- C.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等指标;并与被审计单位上年指标、同行业同期相关指标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重大差异
- D.计算坏账准备计提是否恰当
- A.发票开具日期
- B.记账日期
- C.提供劳务日期
- D.发货日期
- A.询证函发出时,债务人已经付款,而被审计单位尚未收到货款
- B.询证函发出时,被审计单位的货物已经发出并已作销售记录,但货物仍在途中,债务人尚未收到货物
- C.债务人对收到的货物的数量、质量及价格等方面有异议而全部或部分拒付货款
- D.债务人由于某种原因将货物退回,而被审计单位尚未收到
- A.在销售发生之前,赊销已经正确审批
- B.对于赊销业务,未经赊销批准的销货一律不准发货
- C.销售价格、销售条件、运费、折扣必须经过审批
- D.对于超过既定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规定范围的特殊销售业务,被审计单位采用集体决策方式
- A.预付款项
- B.应付账款
- C.应收账款
- D.预收款项
- A.检查发运凭证连续编号的完整性
- B.检查赊销业务是否经过授权批准
- C.检查销售发票连续编号的完整性
- D.观察已经寄出的对账单的完整性
- A.将销售发票上的数量与发运凭证上的数量相核对
- B.将销售发票上的单价与商品价目表上的价格核对
- C.将销售单上金额与顾客订货单上的金额相核对
- D.将发运凭证上的数量与销售单上的数量相核对
- A.被审单位出售无形资产和出租无形资产取得的收益,均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处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认同了被审单位的这一做法
- B.被审单位销售合同或协议明确销售价款的收取采用递延方式,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
- C.被审单位存在投资性房地产业务,本期对外销售了公允价值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认可了企业将持有期间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到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做法
- D.被审单位期末有预收款项的所属明细科目的借方余额,那么应该在预付账款项目中列示
- A.负责应收账款记账的职员负责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 B.由某一会计专门负责应收票据的取得、贴现和保管
- C.在销售合同订立前,由专人就销售价格、信用政策、发货及收款方式等具体事项与客户进行谈判
- D.编制销售发票通知单的人员同时开具销售发票
- A.发生
- B.准确性
- C.完整性
- D.权利和义务
- A.如果注册会计师总体上拟信赖被审单位的控制,则控制环境越薄弱,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剩余期间的补充证据越多
- B.当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薄弱或对控制的监督薄弱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缩短再次测试控制的时间间隔或完全不信赖以前审计获取的审计证据
- C.如果拟信赖的控制自上次测试后已发生变化,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中测试这些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 D.如果需要获取控制在某一期间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可以获取与该时点相关的审计证据即可
- A.采取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使当期抽取的测试样本与以前有所不同
- B.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时,将其函证账户的截止日期推迟
- C.对以前由于低于设定的重要性水平而未曾测试过的固定资产进行测试
- D.进行存货监盘时,应事先通知被审计单位的盘点地点,以便其做好准备
- A.分派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
- B.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改
- C.在选择进一步审计程序时,应当注意使某些程序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
- D.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
- A.风险评估程序
- B.实质性程序
- C.综合性方案
- D.实质性方案
- A.复杂的计算或会计处理方法
- B.数据收集和处理涉及更多的人工成分
- C.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
- D.所要求的判断是主观和复杂的,或需要对未来事项做出假设
- 38
-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为专门规范风险评估的准则,为了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注册会计师应当【】
- A.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 B.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C.了解被审计单位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程序
- D.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经营情况
- A.为了进行风险评估程序
- B.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 C.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 D.控制检查风险
- A.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任何审计业务,都应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 B.审计业务约定书一经约定各方签字认可,就不可以变更了.
- C.审计业务约定书尽管经约定各方签字认可,仍可以变更,但必须符合变更程序.
- D.审计业务约定书一经约定各方签字认可,对各方均具有法定约束力.
- A.存在
- B.计价和分摊
- C.完整性
- D.准确性
- A.没有错误
- B.有错误,使用划线更正法更正
- C.有错误,使用红字冲销法更正
- D.有错误,使用补充登记法更正
- A.计价和分摊
- B.完整性
- C.发生以及权利和义务
- D.准确性和计价
- A.存在
- B.完整性
- C.计价和分摊
- D.截止
- A.存在
- B.发生
- C.完整性
- D.准确性
- A.检查有形资产
- B.检查文件或记录
- C.重新执行
- D.询问
- A.截止
- B.计价或分摊
- C.发生
- D.完整性
- A.充分性和适当性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是有证明力的
- B.审计证据质量越高,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
- C.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时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注册会计师只需获取适量的审计证据,就可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合理的基础
- D.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注册会计师必须收集更多数量的审计证据,否则无法形成审计意见
- A.注册会计师利用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与被审计单位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比较
- B.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
- C.对应收账款余额或银行存款的函证
- D.对客户执行的存货盘点或控制活动进行观察
- A.从外部独立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其他来源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 B.内部控制有效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薄弱时内部生成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 C.注册会计师推理得出的审计证据比直接获取的审计证据可靠
- D.从原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比从传真或复印件获取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 A.详查法
- B.抽查法
- C.逆查法
- D.顺差法
- A.逆差法
- B.核对法
- C.顺查法
- D.审阅法
- A.财务报表审计
- B.合规性审计
- C.经营审计
- D.效益审计
- A.顺差法
- B.核对法
- C.逆查法
- D.分析法
- A.财务报表审计
- B.合规性审计
- C.经营审计
- D.效益审计
- A.详细审计
- B.账项基础审计
- C.风险导向审计
- D.制度基础审计
- 57
-
审计的主体是指【】
- A.被审计单位
- B.审计的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
- C.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 D.审计的授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