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
- 错误
- 6
-
中性点直接接地运行方式的主要优点是不管是正常运行还是故障情况下,各相导体或设备对地电压都不会超过相电压,因此输电线路或电气设备的对地绝缘只需按承受相电压设计,从而降低输电线路或电气设备的造价。()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正确
- 错误
- A.0.334H;
- B.0.579H;
- C.1.225H;
- D.2.121H。
- A.G:10KV;T1:10/242KV;T2:209/121/38.5KV;T3:33.25/6.3KV
- B.G:10.5KV;T1:10.5/231KV;T2:209/115.5/36.75KV;T3:33.25/6.3KV
- C.G:10.5KV;T1:10.5/230KV;T2:230/115/37KV;T3:37/6.3KV
- D.G:10.5KV;T1:10.5/242KV;T2:220/121/38.5KV;T3:35/6.3KV
- A.500kv、230kv、121kv、37kv、10.5kv;
- B.525kv、230kv、115kv、37kv、10.5kv;
- C.525kv、242kv、121kv、38.5kv、11kv;
- D.500kv、220kv、110kv、35kv、10kv。
- A.减少线路雷击事故,提高供电可靠性;
- B.减少雷击事故,提高电能质量;
- C.减少雷击事故,降低输电线路对地电压;
- D.减少雷击事故,提高输电线路的耐压水平。
- A.正常运行情况下,频率偏移不得超过;
- B.正常运行情况下,频率偏移不得超过;
- C.正常运行情况下,频率偏移不得超过;
- D.正常运行情况下,频率偏移不得超过。
- A.直接接地;
- B.不接地;
- C.经消弧线圈接地;
- D.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
- A.全补偿;
- B.欠补偿;
- C.过补偿;
- D.欠补偿或全补偿。
- A.交流500kv通常用于区域电力系统的输电网络;
- B.交流220kv通常用于地方电力系统的输电网络;
- C.交流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通常用于配电网络;
- D.除10kv电压等级用于配电网络外,10kv以上的电压等级都只能用于输电网络。
- A.供电可靠性差、正常运行方式下电压质量好;
- B.供电可靠性高、正常运行及线路检修(开环运行)情况下都有好的电压质量;
- C.供电可靠性高、正常运行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电压质量,但在线路检修时可能出现电压质量较差的情况;
- D.供电可靠性高,但电压质量较差。
- A.单电源双回路放射式;
- B.双电源供电方式;
- C.单回路放射式接线;
- D.单回路放射式或单电源双回路放射式。
- A.220kv、110kv;
- B.220kv、115kv;
- C.242Kv、121Kv;
- D.220kv、121kv。
- A.交流500kv,直流;
- B.交流750kv,直流;
- C.交流500kv,直流;
- D.交流1000kv,直流。
- A.联合电力系统可以更好地合理利用能源;
- B.在满足负荷要求的情况下,联合电力系统的装机容量可以减少;
- C.联合电力系统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 D.联合电力系统不利于装设效率较高的大容量机组。
- A.燃料消耗率、厂用电率、网损率;
- B.燃料消耗率、建设投资、网损率;
- C.网损率、建设投资、电压畸变率;
- D.网损率、占地面积、建设投资。
- A.对电压进行变化,升高电压满足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需要,降低电压满足用电的需求;
- B.变压器不仅可以对电压大小进行变换,也可以对功率大小进行变换;
- C.当变压器原边绕组与发电机直接相连时(发电厂升压变压器的低压绕组),变压器原边绕组的额定电压应与发电机额定电压相同;
- D.变压器的副边绕组额定电压一般应为用电设备额定电压的1.1倍。
- A.配电线路;
- B.直配线路;
- C.输电线路;
- D.输配电线路。
- A.电压偏移、频率偏移、网损率;
- B.电压偏移、频率偏移、电压畸变率;
- C.厂用电率、燃料消耗率、网损率;
- D.厂用电率、网损率、电压畸变率
- A.一级负荷;
- B.二级负荷;
- C.三级负荷;
- D.特级负荷。
- A.所有负荷都应当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中断供电;
- B.一级和二级负荷应当在任何情况下不中断供电;
- C.除一级负荷不允许中断供电外,其它负荷随时可以中断供电;
- D.一级负荷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中断供电、二级负荷应尽可能不停电、三级负荷可以根据系统运行情况随时停电。
- A.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 B.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
- C.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提高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 D.保证对用户的供电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