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失稳过程
- B.失电过程
- C.失压过程
- D.失控过程
- A.秒级
- B.毫秒级
- C.微秒级
- D.纳秒
- A.频率
- B.功率
- C.电压
- D.电流
- A.微风振动区
- B.高速公路旁
- C.易舞动区
- D.主干铁路侧
- A.电力集成技术
- B.定制电力技术
- C.智能化技术
- D.标准化技术
- A.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B.分布式能源控制
- C.电力负荷控制
- D.需求响应技术
- A.独立机组
- B.可控单元
- C.大用户
- D.分布式电源
- A.故障停电位置
- B.故障停电时间
- C.抢修计划
- D.故障类型
- A.响应速度快
- B.可控性好
- C.控制功能强
- D.成本低
- A.需求管理
- B.负荷响应
- C.需求控制
- D.负荷预测
- A.机械储能
- B.光学储能
- C.电化学储能
- D.相变储能
- A.供电可靠性
- B.供电质量
- C.服务质量
- D.设备利用率
- A.增大串联阻抗
- B.减少串联阻抗
- C.增加无功补偿量
- D.减少无功补偿量
- A.1
- B.2
- C.3
- D.4
- A.±0.5
- B.±0.4
- C.±0.3
- D.±0.2
- A.1000
- B.800
- C.750
- D.660
- A.有功电能和无功电能双向计量,支持分布式能源用户的接入
- B.具备阶梯电价、预付费及远程通断电功能,支持智能需求侧管理
- C.可以实时监测电网运行状态,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 D.配备专用安全加密模块,保障电能表信息安全储存、运算和传输
- A.主站层
- B.通信信道层
- C.采集设备层
- D.系统物理层
- A.地方密码管理局
- B.省密码管理局
- C.国家密码管理局
- D.国际密码管理局
- A.分布式电源
- B.智能电网
- C.清洁能源
- D.微电网
- A.数据管理
- B.用电信息采集
- C.用户侧管理
- D.配网自动化
- A.不可控电源
- B.可控电源
- C.独立电源
- D.集成电源
- A.负荷
- B.集中式电源
- C.分布式电源
- D.不可预测电源
- A.串联
- B.并联
- C.串并联
- D.并串联
- A.无功
- B.有功
- C.频率
- D.功率
- A.电网静态模型的校核
- B.动态模型的校核
- C.发电机模型的校核
- D.电网动态特性的校核
- A.低、便宜
- B.低、贵
- C.高、便宜
- D.高、贵
- A.传统传感器
- B.超导传感器
- C.光纤传感器
- D.智能传感器
- A.顺序控制
- B.数据控制
- C.站域控制
- D.信息控制
- A.100 倍左右
- B.10000 倍左右
- C.10 倍左右
- D.1000 倍左右
- A.海流能
- B.海水温差能
- C.潮汐能
- D.海水盐差能
- A.“第一道防线”
- B.“第二道防线”
- C.“第三道防线”
- D.“第四道防线”
- A.事后检修
- B.计划检修
- C.状态检修
- D.不检修
- A.10.7m
- B.8.7m
- C.6.7m
- D.4.7m
- A.市场导向
- B.政府引导
- C.国家支持
- D.价格杠杆
- A.40%
- B.50%
- C.60%
- D.70%
- A.火电机组
- B.风电机组
- C.水电机组
- D.核电机组
- A.变电站
- B.线路
- C.断路器
- D.隔离开关
- A.IEEE
- B.DSM
- C.CAN
- D.BMS
- A.造价
- B.高度
- C.功率损耗
- D.面积
- A.中长期功率预测
- B.短期功率预测
- C.超短期功率预测
- D.超长期功率预测
- A.整流效应
- B.光电导效应
- C.光生伏打效应
- D.霍尔效应
- A.燃煤发电
- B.燃气发电
- C.抽水蓄能
- D.风力发电
- A.偏差量限制
- B.功率变化率限制
- C.平衡控制
- D.绝对功率限制
- A.GPRS
- B.CDMA
- C.3G
- D.GPS
- A.LCC 和直流输电技术
- B.VSC 和脉宽调制
- C.直流输电和脉宽调制
- D.交流输电和电力电子
- A.坚强电网网架
- B.智能电网调度
- C.智能电网设备
- D.其他选项均不正确
- A.紧急事故备用
- B.冷启动
- C.黑启动
- D.保证特殊用电要求
- A.太阳能光伏发电
- B.风力发电
- C.太阳能热发电
- D.地热能发电
- A.电压偏差
- B.平均停电小时数
- C.供电可靠率
- D.用户平均停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