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 B.要求明确
- C.内容超越课程标准要求
- D.要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 E.及时反馈
- A.感觉
- B.注意
- C.动机
- D.思维
- E.情绪
- A.表格式
- B.线索式
- C.简笔画
- D.示意图
- E.演算式
- A.教师
- B.学生
- C.课堂
- D.活动
- E.教材
- A.自主学习
- B.接受学习
- C.探究学习
- D.意义学习
- E.合作学习
- A.再造想象
- B.创造想象
- C.幻想
- D.无意想象
- A.学校的产生
- B.学制的建立
- C.教育实体的出现
-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出现
- A.《大教学论》
- B.《普通教育学》
- C.《理想国》
- D.《教育论》
- A.单一抑制
- B.双重抑制
- C.前摄抑制
- D.倒摄抑制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 C.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 A.1985年
- B.1992年
- C.1993年
- D.1994年
- A.校园物质文化
- B.校园精神文化
- C.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
- D.校园文化
- A.操作性行为
- B.辨别学习
- C.潜伏学习
- D.获得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34
-
德育的基础内容是( )
- A.教会学生做人
- B.提高学生成绩
- C.热爱共产党
- D.热爱祖国
-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 C.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 A.感觉适应
- B.感觉对比
- C.联觉
- D.视觉
- A.杰克逊
- B.泰勒
- C.杜威
- D.博比特
- A.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 B.发展性教学模式
- C.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 D.最优化教学模式
- A.接受学习
- B.研究性学习
- C.合作学习
- D.网络化学习
- A.第一信号系统
- B.第二信号系统
- C.操作性条件反射
- D.无条件反射
- A.2006年6月29日
- B.2007年1月1日
- C.2007年9月1日
- D.2006年9月1日
- A.课程设置
- B.学科顺序
- C.课时分配
- D.学周安排
- A.追求利益
- B.追求刺激
- C.避免困难
- D.避免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