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2

(1)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2)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论教育的个体功能,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

是后天形成的。(3)论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目标,《子张》中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4)论教育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论教学原则与方法: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因材施教(“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即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学生,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学生。”这种做法所遵循的德育原则是( )

  • A.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 B.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20

教育研究首先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

  • A.自愿原则
  • B.匿名原则
  • C.保密原则
  • D.伦理原则
21

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是( )

  • A.改革创新
  • B.促进公平
  • C.提高质量
  • D.普及中等教育
22

关于教育目的,持个人本位论的是( )

  • A.荀子
  • B.赫尔巴特
  • C.孟子
  • D.涂尔干
23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 )

  • A.“壬寅学制”的颁布
  • B.京师大学堂的建立
  • C.义务教育的普及
  • D.废科举、兴学校
24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 A.学生知的深与知的浅的矛盾
  • B.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5

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 A.康德
  • B.夸美纽斯
  • C.赫尔巴特
  • D.泰勒
26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所学的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 )

  • A.诊断性评价
  • B.终结性评价
  • C.绝对性评价
  • D.形成性评价
27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的德育方法是( )

  • A.榜样示范法
  • B.陶冶教育法
  • C.说服教育法
  • D.品德评价法
28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

  • A.《教育学》
  • B.《论共产主义教育》
  • C.《新教育大纲》
  • D.《民主主义与教育》
31

课外活动不包括( )

  • A.社会活动
  • B.科技活动
  • C.文学艺术活动
  • D.选修课
32

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处于( )地位。

  • A.启发指导
  • B.领导
  • C.辅助
  • D.主导
33

课外教育工作是( )

  • A.课外和校外的文体活动
  • B.课堂教学的延续
  • C.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 D.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34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三个层次,其最高层次是( )

  • A.自觉性
  • B.独立性
  • C.创造性
  • D.自主性
35

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 )

  • A.师师关系
  • B.生生关系
  • C.师生关系
  • D.师长关系
36

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
  • C.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 D.知识——经验——活动
37

我国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 A.说服教育法
  • B.榜样示范法
  • C.实际锻炼法
  • D.陶冶教育法
38

关于学生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 B.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 C.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 D.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能进行自我教育
39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特征的是( )教育。

  • A.古代
  •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 C.近代
  • D.现代
40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 A.学习文化
  • B.物质文化
  • C.精神文化
  • D.组织和制度文化
42

最早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 )

  • A.埃拉斯莫斯
  • B.夸美纽斯
  • C.马卡连柯
  • D.杜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