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二年级
- B.三年级
- C.四年级
- D.五年级
- A.小学阶段
- B.初中阶段
- C.高中阶段
- D.青年中期
- A.教师期望效应
- B.教育机智
- C.教学效能感
- D.教学监控能力
- A.形式训练说
- B.共同要素说
- C.经验类化说
- D.关系转换说
- A.词汇学习
- B.符号学习
- C.概念学习
- D.命题学习
- A.儿童早期
- B.少年期
- C.青年期
- D.成年期
- A.思维出现可逆性
- B.出现具体逻辑推理
- C.去自我中心
- D.守恒概念的形成
- A.思维敏捷
- B.聪明过人
- C.触类旁通
- D.物以类聚
- A.远景动机
- B.内部动机
- C.外部动机
- D.求成动机
- A.牢记题目内容
- B.很好地完成对心理问题的表征
- C.有效地监控审题过程
-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能
- A.乌申斯基
- B.卡普捷列夫
- C.列昂节夫
- D.鲁宾斯坦
- A.发现问题
- B.理解问题
- C.提出假设
- D.验证假设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
- B.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 C.20世纪20年代
- D.20世纪30年代
- A.座位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 B.学生的听课效果
- C.后进生的感受
- D.座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A.非正式群体
- B.松散群体
- C.联合群体
- D.正式群体
- A.行为矫正
- B.学会学习
- C.克服障碍
- D.学会调适
-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 C.专家型教师的课后评价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 D.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 A.复述策略
- B.组织策略
- C.精加工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惩罚
- D.消退
- A.家庭
- B.社会
- C.学校
- D.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