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编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1

历史上曾经提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的教育家有()

  • A.苏格拉底
  • B.西塞罗
  • C.亚里士多德
  • D.马克思
12

现代社会中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 A.经济功能
  • B.政治功能
  • C.文体功能
  • D.育人功能
13

班级组织建构应当坚持哪些原则?()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 B.目标一致的原则
  • C.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 D.小规模原则
14

学校制度文化的形式大体可分为()。

  • A.教育方针政策
  • B.学校传统
  • C.学校仪式
  • D.学校物质硬件
  • E.学校规章
15

教育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说明()。

  • A.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但不是以传递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 B.教育不同于其他以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 C.教育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 D.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E.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就是教育
16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中心”,即()。

  • A.教师中心
  • B.活动中心
  • C.儿童中心
  • D.课堂中心
  • E.书本中心
17

学生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要素有()

  • A.道德认识
  • B.道德行为
  • C.道德情感
  • D.道德意志
  • E.德育内容
18

中国古代的教育专著有()

  • A.学记
  • B.论语
  • C.大学
  • D.师说
  • E.雄辩术
19

对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作了规定的政策文献有()。

  • A.《教师法》
  • B.《宪法》
  • C.《教育法》
  • D.《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 E.《教师资要条例》
20

课程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A.传统思想因素
  • 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
  • C.科学文化因素
  • D.生产力因素
  • E.社会因素
21

在教与学构成的主要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因为()

  • A.教的主体对学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
  • B.教的时间大于学的时间
  • C.教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D.教的主体大于学的主体
  • E.教先行地理解和体现着社会的需要
22

沟通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有如下功能()。

  • A.作出判断评价
  • B.信息传递
  • C.控制
  • D.激励
  • E.情感交流
23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表现是()。

  • A.“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 B.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 C.教育形式多样化
  • D.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 E.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24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

  • A.备课
  • B.组织教学
  • C.上课
  • D.学业成绩评定
  • E.辅导答疑
25

从课程功能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 A.实践性课程
  • B.知识性课程
  • C.技能性课程
  • D.学科中心课程
  • E.工具性课程
26

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

  • A.教育目的
  • B.生产力发展水平
  • C.学生的年龄特征
  • D.教师实际水平
27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目的性
  • B.认识的间接性
  • C.认识的交往性
  • D.有领导的认识
  • E.认识的教育性
  • F.认识的有效性
28

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就不能不看到这一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以下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 A.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 B.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 C.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 D.社会主义可以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E.原始社会的人的发展是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典范
29

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这样一些内容()。

  • A.对人性的理解
  • B.对集体的看法
  • 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
  • E.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30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有()。

  •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
  • B.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 C.遗传素质决定了人的发展
  • D.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随增龄而在总体上呈减弱趋势
33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赫尔巴特
  • B.布鲁纳
  • C.凯洛夫
  • D.巴班斯基
34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

  • A.生理活动
  • B.心理活动
  • C.认识活动
  • D.实践活动
35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一条德育原则?( )。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性原则
  •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37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

  • A.洋务运动的推行
  • B.废科举,兴学校
  • 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 D.北洋大学的创建
38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 A.认识活动
  • B.实践活动
  • C.交往活动
  • D.课堂活动
39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标本,参观工厂属于( )。

  • A.实物直观
  • B.模像直观
  • C.言语直观
  • D.现场直观
43

心理起源说是由( )提出的。

  • A.赫尔巴特
  • B.孟禄
  • C.利托尔诺
  • D.华生
44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 )。

  • A.外铄论
  • B.内发论
  • C.环境决定论
  •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5

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

  •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46

下列( )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

  • 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 B.同伴群体影响
  • C.师生交互作用
  • D.学校影响
48

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 )。

  •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 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
  • D.信息革命后
50

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 A.个别教学制
  • B.分组教学
  • C.班级授课制
  • D.设计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