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雌三醇
- B.苯甲醛雌二醇
- C.尼尔雌醇
- D.炔雌醇
- E.炔诺酮
- A.环磷酸腺苷(cAMP)
- B.环磷酸鸟苷(cGMP)
- C.钙离子(Ca2+)
- D.一氧化氢(NO)
- E.乙酰胆碱(ACh)
- A.增敏作用
- B.脱敏作用
- C.增强作用
- D.相加作用
- E.拮抗作用
- A.A
- B.B
- C.C
- D.D
- E.E
- A.红外分光光度法(IR)
- B.薄层色谱法(TLC)
- C.酶免疫法(ELISA)
- D.高相液相色溶法(HPLC)
- E.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G-MS))
- A.鉴别
- B.检查
- C.含量测定
- D.药动学参数
- E.不良反应
- A.注射剂
- B.气雾剂
- C.口服溶液
- D.舌下片
- E.肠溶片
- A.扩散原理
- B.溶出原理
- C.溶蚀与溶出、扩散结合原理
- D.渗透压驱动原理
- E.离子交换原理
- A.A
- B.B
- C.C
- D.D
- E.E
- 10
-
药物辅料的作用
- A.赋形
- B.提高药物稳定性
- C.降低不良反应
- D.提高药物疗效
- E.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 A.氟尿嘧啶
- B.金刚乙胺
- C.阿昔洛韦
- D.奥司他韦
- E.拉米呋啶
- A.舒林酸
- B.塞来昔布
- C.吲哚美辛
- D.布洛芬
- E.萘丁美酮
- 13
-
开环嘌零核苷酸类似物
- A.氟尿嘧啶
- B.金刚乙胺
- C.阿昔洛韦
- D.奥司他韦
- E.拉米呋啶
- A.舒林酸
- B.塞来昔布
- C.吲哚美辛
- D.布洛芬
- E.萘丁美酮
- A.0.2303
- B.0.3465
- C.2.0
- D.3.072
- E.8.42
- A.0.2303
- B.0.3465
- C.2.0
- D.3.072
- E.8.42
- A.0.2303
- B.0.3465
- C.2.0
- D.3.072
- E.8.42
- A.消除率
- B.速率常数
- C.生物半衰期
- D.绝对生物利用度
- E.相对生物利用度
- A.药物消除速率常数
- B.药物消除半衰期
- C.药物在体内的达峰时间
- D.药物在体内的峰浓度
- E.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
- A.药物消除速率常数
- B.药物消除半衰期
- C.药物在体内的达峰时间
- D.药物在体内的峰浓度
- E.药物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
- A.消除率
- B.速率常数
- C.生物半衰期
- D.绝对生物利用度
- E.相对生物利用度
- 22
-
口服硫酸镁可用于
- A.镇静、抗惊厥
- B.预防心绞痛
- C.抗心律失常
- D.阻滞麻醉
- E.导泻
- A.镇静、抗惊厥
- B.预防心绞痛
- C.抗心律失常
- D.阻滞麻醉
- E.导泻
- 24
-
庆大霉素易引起
- A.药源性急性胃溃疡
- B.药源性肝病
- C.药源性耳聋
- D.药源性心血管损害
- E.药源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 25
-
利福平易引起
- A.药源性急性胃溃疡
- B.药源性肝病
- C.药源性耳聋
- D.药源性心血管损害
- E.药源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 A.作用增强
- B.作用减弱
- C.L1/2延长,作用增强
- D.L1/2缩短,作用减弱
- E.游离药物浓度下降
- A.药源性急性胃溃疡
- B.药源性肝病
- C.药源性耳聋
- D.药源性心血管损害
- E.药源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 A.作用增强
- B.作用减弱
- C.L1/2延长,作用增强
- D.L1/2缩短,作用减弱
- E.游离药物浓度下降
- 29
-
耐药性是
- A.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其反应性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的现象
- B.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特征的药物,产生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产生的一系列强烈的症状或损害
- C.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
- D.连续用药后,可使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心理的需求
- E.长期使用拮抗药造成受体数量或敏感性提高的现象
- 30
-
拮抗药的特点是
- A.对受体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
- B.对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弱
- C.对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
- D.对受无体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 E.对受体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弱
- A.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其反应性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的现象
- B.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特征的药物,产生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产生的一系列强烈的症状或损害
- C.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
- D.连续用药后,可使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心理的需求
- E.长期使用拮抗药造成受体数量或敏感性提高的现象
- 32
-
耐受性是
- A.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其反应性降低,需加大剂量才能维持原有疗效的现象
- B.反复使用具有依赖性特征的药物,产生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产生的一系列强烈的症状或损害
- C.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
- D.连续用药后,可使机体对药物产生生理/心理的需求
- E.长期使用拮抗药造成受体数量或敏感性提高的现象
- A.对受体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
- B.对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弱
- C.对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
- D.对受无体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 E.对受体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弱
- 34
-
部分激动药的特点是
- A.对受体亲和力强,无内在活性
- B.对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弱
- C.对受体亲和力强,内在活性强
- D.对受无体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 E.对受体亲和力弱,内在活性弱
- A.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 B.影响
- C.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
- D.阻断受体
- E.干扰叶酸代谢
- 36
-
硝苯地平的作用机制是
- A.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 B.影响
- C.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道
- D.阻断受体
- E.干扰叶酸代谢
- 37
-
药物从体内
- A.药物的吸收
- B.药物的
- C.药物的代谢
- D.药物的
- E.药物的消除
- A.滤过
- B.简单扩散
- C.易化扩散
- D.主动转运
- E.膜动转运
- A.药物的吸收
- B.药物的
- C.药物的代谢
- D.药物的
- E.药物的消除
- A.滤过
- B.简单扩散
- C.易化扩散
- D.主动转运
- E.膜动转运
- A.滤过
- B.简单扩散
- C.易化扩散
- D.主动转运
- E.膜动转运
- A.-环糊精
- B.液状石蜡
- C.羊毛脂
- D.七氟丙烷
- E.硬脂醇
- A.-环糊精
- B.液状石蜡
- C.羊毛脂
- D.七氟丙烷
- E.硬脂醇
- A.渗透压调节剂
- B.增溶剂
- C.抑菌剂
- D.稳定剂
- E.止痛剂
- A.-环糊精
- B.液状石蜡
- C.羊毛脂
- D.七氟丙烷
- E.硬脂醇
- 46
-
注射剂处方中氯化钠的作用
- A.渗透压调节剂
- B.增溶剂
- C.抑菌剂
- D.稳定剂
- E.止痛剂
- A.常规脂质体
- B.微球
- C.纳米囊
- D.PH敏感脂质体
- E.免疫脂质体
- A.渗透压调节剂
- B.增溶剂
- C.抑菌剂
- D.稳定剂
- E.止痛剂
- A.常规脂质体
- B.微球
- C.纳米囊
- D.PH敏感脂质体
- E.免疫脂质体
- A.常规脂质体
- B.微球
- C.纳米囊
- D.PH敏感脂质体
- E.免疫脂质体
- A.增溶剂
- B.防腐剂
- C.矫味剂
- D.着色剂
- E.潜溶剂
- A.增溶剂
- B.防腐剂
- C.矫味剂
- D.着色剂
- E.潜溶剂
- A.分散相乳滴(Zeta)点位降低
- B.分散相连续相存在密度差
- C.乳化剂类型改变
- D.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
- E.微生物的作用
- A.分散相乳滴(Zeta)点位降低
- B.分散相连续相存在密度差
- C.乳化剂类型改变
- D.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
- E.微生物的作用
- 55
-
薄膜包衣片的崩解时限是
- A.3min
- B.5min
- C.15min
- D.30min
- E.60min
- 56
-
泡腾片的崩解时限是
- A.3min
- B.5min
- C.15min
- D.30min
- E.60min
- A.甲基化结合反应
- B.与硫酸的结合反应
- C.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
- D.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
- E.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
- A.3min
- B.5min
- C.15min
- D.30min
- E.60min
- A.甲基化结合反应
- B.与硫酸的结合反应
- C.与谷胱甘肽的结合反应
- D.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反应
- E.与氨基酸的结合反应
- A.羟基
- B.硫醚
- C.羧酸
- D.卤素
- E.酰胺
- A.羟基
- B.硫醚
- C.羧酸
- D.卤素
- E.酰胺
- A.羟基
- B.硫醚
- C.羧酸
- D.卤素
- E.酰胺
- A.解离多 重吸收少 排泄快
- B.解离少 重吸收多 排泄慢
- C.解离多 重吸收少 排泄慢
- D.解离少 重吸收少 排泄快
- E.解离多 重吸收多.排泄快
- A.解离多 重吸收少 排泄快
- B.解离少 重吸收多 排泄慢
- C.解离多 重吸收少 排泄慢
- D.解离少 重吸收少 排泄快
- E.解离多 重吸收多.排泄快
- A.解离多 重吸收少 排泄快
- B.解离少 重吸收多 排泄慢
- C.解离多 重吸收少 排泄慢
- D.解离少 重吸收少 排泄快
- E.解离多 重吸收多.排泄快
- A.A
- B.B
- C.C
- D.D
- E.E
- A.依那普利是含有苯丙氨酸结构的药物
- B.是依那普利分子中只含有4个手性中心
- C.口服吸收极差,只能静脉注射给药
- D.依那普利结构中含有碱性的赖氨酸基团,是产生药效的关键药
- E.依那普利代谢依那普利拉,具有抑制ACE作用
- A.A
- B.B
- C.C
- D.D
- E.E
- A.属于芳烷基胺类的钙通道阻滞剂
- B.含有甲胺结构,易发生N-脱甲基化代谢
- C.具有碱性,易被强酸分析
- D.结构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现仍用外消旋体
- E.通常口服给药,易被吸收
- A.茶碱
- B.布地奈德
- C.噻托溴铵
- D.孟鲁司特
- E.沙丁胺醇
- A.t
- B.t
- C.W
- D.h
- E.a
- A.A
- B.B
- C.C
- D.D
- E.E
- A.汗液
- B.尿液
- C.全血
- D.血浆
- E.血清
- A.原料药的含量限度是指有效物质所占的百分比
- B.制剂含量限度一般用含量占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
- C.制剂效价限度一般用效价占标示量的百分率表示
- D.抗生素效价限度一般用重量单位(mg)表示
- E.原料药含量测定的百分比一般是指重量的百分比
- A.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tgC对t作用图,得到直线的斜率为负值
- B.单室模型静脉 滴注给药,在滴注开始时可以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或接近稳态浓度
- C.单室模型口服给药,在血药浓度波动与药物半衰期,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 D.多剂量给药,相同给药间隔下,半衰期短的药物容易蓄积
- A.消除呈现一级动力学特征
- B.AUC与剂量成正比
- C.剂量增加,消除半衰期延长
- D.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
- E.剂量增加,消除速率常数恒定不变
- A.平皿法
- B.柿量法
- C.碘量法
- D.色谱法
- E.比色法
- A.零级代谢
- B.首过效应
- C.被动扩散
- D.肾小管重吸收
- E.肠肝循环
- A.异烟肼对白种人和黄种人均易引起肝损害
- B.异烟肼对白种人和黄种人均易诱发神经炎
- C.异烟肼对白种人易引起肝损害,对黄种人易诱发神经炎
- D.异烟肼对白种人和黄种人均不易诱发神经炎和引起肝损害
- E.异烟肼对白种人易诱发神经炎,对黄种人易引起肝损害
- A.高敏性
- B.低敏性
- C.变态反应
- D.增敏反应
- E.脱敏作用
- A.变态反应
- B.特异质反应
- C.毒性反应
- D.副反应
- E.后遗效应
- A.口服给药
- B.经皮给药
- C.吸入给药
- D.肌内注射
- E.皮下注射
- A.促进微生物生长引起的不良反应
- B.家庭遗传缺陷引起的不良反应
- C.取决于药物或赋形剂的化学性质引起的不良反应
- D.特定给药方式引起的不良反应
- E.药物对人体呈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
- A.联合用药易导致用药者对避孕药产生耐药性
- B.联合用药导致避孕药首过消除发生改变
- C.卡马西平和避孕药互相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 D.卡马西平为肝药酶诱导药,加快避孕药的代谢
- E.卡马西平为肝药酶抑制药,减慢避孕药的代谢
- A.呋塞米的效价强度大于氢氯噻嗪
- B.氯噻嗪的效价强度小于氢氯噻嗪
- C.呋塞米的效能强于氢氯噻嗪
- D.环戊噻嗪与氢氯噻嗪的效能相同
- E.环戊噻嗪的效价强度约为氢氯噻嗪的30倍
- A.量效关系是指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具有相关性
- B.量效关系可用量-效曲线或浓度-效应曲线表示
- C.将药物的剂量或浓度改用对数值作图,则量-相应线为直方双曲线
- D.在动物试验中,量-效曲线以给药剂量为横坐标
- E.在离体试验中,量-效曲线以药物浓度为横坐
- A.影响酶的活性
- B.影响核酸代谢
- C.补充体内物质
- D.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 E.影响细胞环境
- 88
-
属于对因治疗的药物作用是
- A.硝苯地平降血压
- B.对乙酰氨基酚降低发热体温
- C.硝酸甘油缓解心绞痛发作
- D.聚乙二醇4000治疗便秘
- E.环丙沙星治疗肠道感染
- A.肌肉注射
- B.皮下注射
- C.椎管给药
- D.皮内注射
- E.静脉注射
- A.分子状态
- B.胶态
- C.分子复合物
- D.微晶态
- E.无定形
- A.胃
- B.小肠
- C.盲肠
- D.结肠
- E.直肠
- A.熔点高药物
- B.离子型
- C.脂溶性大
- D.分子体积大
- E.分子极性高
- A.减少给药次数,尤其是需要长期用药的慢病患者,
- B.血药浓度平稳,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 C.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用药总量,
- D.临床用药,剂量方便调整,
- E.肝脏首过效应大,生物利用度不如普通制剂
- A.阿拉伯胶
- B.西黄蓍胶
- C.卵磷脂
- D.脂防酸山梨坦
- E.十二烷基硫酸钠
- A.乙醇
- B.丙乙醇
- C.胆固醇
- D.聚乙二醇
- E.甘油
- 96
-
适宜作片剂崩解剂的是
- A.微晶纤维素
- B.甘露醇
- C.羧甲基淀粉钠
- D.糊精
- E.羟丙纤维素
- A.分散度大,吸收慢
- B.给药途径大,可内服也可外用
- C.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
- D.携带运输不方便
- E.易霉变常需加入防腐剂
- A.尼群地平
- B.乙酰胆碱
- C.氯喹
- D.环磷酰胺
- E.普鲁卡因
- A.奎宁(弱碱 pka8.0)
- B.卡那霉素(弱碱 pka7.2)
- C.地西泮(弱碱 pka 3.4 )
- D.苯巴比妥(弱酸 7.4)
- E.阿司匹林(弱酸 3.5)
- 100
-
属于药物代谢第Ⅱ相反应的是
- A.氧化
- B.羟基化
- C.水解
- D.还原
- E.乙酰化
- 101
-
新药IV期临床试验的目的是
- A.在健康志原者中检验受试药的安全性
- B.在患者中检验受试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C.在患者中进行受试药的初步药效学评价
- D.扩大试验,在300例患者中评价受试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利益与风险
- E.受试新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中继续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 102
-
关于药物理化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弱酸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解离度低,易在胃中吸收
- B.药物的脂溶性高在,则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约好
- C.药物的脂水分配制(1gp)用语衡量药物的脂溶性
- D.由于肠道比胃的PH值高,所以弱碱性药物在肠道中比在胃中容易洗手
- E.由于体内不同的不为的PH值不同,所以同一药物在体内不同不为的解离不同程度
- A.磺胺甲口恶唑与甲氧苄啶联合应用
- B.地西泮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滴注
- C.硫酸亚铁片与维生素C片同时服用
- D.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合应用
- E.氨苄西林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后在4小时内滴注
- A.水解
- B.pH值的变化
- C.还原
- D.氧化
- E.聚合
- 105
-
含有喹啉酮不母核结构的药物是
- A.A
- B.B
- C.C
- D.D
- 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