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肺炎链球菌
- B.A群链球菌
- C.流感嗜血杆菌
- D.金黄色葡萄球菌
- E.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 A.肺炎链球菌
- B.A群链球菌
- C.流感嗜血杆菌
- D.金黄色葡萄球菌
- E.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
- A.巯嘌呤
- B.甲氨蝶呤
- C.卡莫氟
- D.顺铂
- E.紫杉醇
- A.巯嘌呤
- B.甲氨蝶呤
- C.卡莫氟
- D.顺铂
- E.紫杉醇
- A.巯嘌呤
- B.甲氨蝶呤
- C.卡莫氟
- D.顺铂
- E.紫杉醇
- A.盐酸吗啡
- B.盐酸哌替啶
- C.盐酸美沙酮
- D.磷酸可待因
- E.盐酸纳洛酮
- A.盐酸吗啡
- B.盐酸哌替啶
- C.盐酸美沙酮
- D.磷酸可待因
- E.盐酸纳洛酮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B1
- C.维生素B2
- D.维生素C
- E.维生素E
- A.盐酸吗啡
- B.盐酸哌替啶
- C.盐酸美沙酮
- D.磷酸可待因
- E.盐酸纳洛酮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B1
- C.维生素B2
- D.维生素C
- E.维生素E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B1
- C.维生素B2
- D.维生素C
- E.维生素E
- A.20片
- B.10片
- C.6片
- D.5支
- E.3支
- A.干烤法
- B.巴氏消毒法
- C.过滤除菌法
- D.紫外线照射
- E.高压蒸汽灭菌法
- A.20片
- B.10片
- C.6片
- D.5支
- E.3支
- A.20片
- B.10片
- C.6片
- D.5支
- E.3支
-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B.β肾上腺素受体
- C.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 D.钙离子通道
- E.钾离子通道
- A.干烤法
- B.巴氏消毒法
- C.过滤除菌法
- D.紫外线照射
- E.高压蒸汽灭菌法
- A.托烷生物碱的反应
- B.Keller-Kiliani反应
- C.与硫酸的呈色反应
- D.重氮化一偶合反应
- E.三氯化铁反应
-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B.β肾上腺素受体
- C.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 D.钙离子通道
- E.钾离子通道
- 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B.β肾上腺素受体
- C.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 D.钙离子通道
- E.钾离子通道
- 21
-
属于正黏病毒科的是
- A.风疹病毒
- B.麻疹病毒
- C.狂犬病毒
- D.流感病毒
- E.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22
-
地高辛的鉴别用 ( )
- A.托烷生物碱的反应
- B.Keller-Kiliani反应
- C.与硫酸的呈色反应
- D.重氮化一偶合反应
- E.三氯化铁反应
- 23
-
地西泮的鉴别用 ( )
- A.托烷生物碱的反应
- B.Keller-Kiliani反应
- C.与硫酸的呈色反应
- D.重氮化一偶合反应
- E.三氯化铁反应
- 24
-
引起恐水病的病毒是
- A.风疹病毒
- B.麻疹病毒
- C.狂犬病毒
- D.流感病毒
- E.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A.甾类
- B.黄烷醇类
- C.酚类
- D.复杂的多元酚类
- E.糖苷类
- A.酚羟基
- B.芳伯氨基
- C.丙二酰脲母核
- D.羧基
- E.羰基
- 27
-
热原检查方法为 ( )
- A.尝试剂法
- B.家兔法
- C.凝胶法
- D.光度测定法
- E.灯检法
- A.UV
- B.GCCIR
- C.HPLC
- D.TLC
- E.HPL
- A.厘米
- B.毫米
- C.微米
- D.毫微米
- E.微微米
- A.吡啶环
- B.哌嗪环
- C.羧基
- D.羰基
- E.邻羧羰基
- A.磷脂
- B.蜡质
- C.索状因子
- D.结核菌素
- E.硫酸脑苷脂
- A.单萜类
- B.黄酮类
- C.香豆素类
- D.三萜皂苷类
- E.生物碱类
- A.5分钟
- B.15分钟
- C.30分钟
- D.60分钟
- E.120分钟
- A.次黄嘌呤
- B.巯嘌呤
- C.腺苷三磷酸
- D.鸟苷三磷酸
- E.别嘌醇
- A.龙脑
- B.樟脑
- C.薄荷醇
- D.梓醇
- E.茴香醇
- A.异烟肼
- B.对氨基水杨酸钠
- C.乙胺丁醇
- D.链霉素
- E.卡那霉素
- A.三氯化铁反应
- B.丙二酰脲反应
- C.托烷生物碱反应
- D.Keller-Kiliani反应
- E.重氮化一偶合反应
- 38
-
醋酸地塞米松属于 ( )
- A.雄性激素
- B.雌性激素
- C.孕激素
- D.糖皮质激素
- E.盐皮质激素
- A.布洛芬
- B.双氯芬酸钠
- C.阿司匹林
- D.对乙酰氨基酚
- E.吲哚美辛
- A.2,3-磷酸二酯键
- B.5,3-磷酸二酯键
- C.3,5-磷酸二酯键
- D.1,3-磷酸二酯键
- E.1,5-磷酸二酯键
- A.盐酸丁卡因
- B.盐酸布比卡因
- C.盐酸普鲁卡因
- D.盐酸氯胺酮
- E.盐酸普鲁卡因胺
- A.大黄酸
- B.大黄素
- C.大黄酚
- D.番泻苷A
- E.大黄素-β-葡萄糖苷
- A.三叶草形
- B.有二氢尿嘧啶环,含有稀有碱基 DHU
- C.倒L形
- D.反密码环上有反密码子
- E.氨基酸臂
- A.吗啡
- B.薄荷碱
- C.麻黄碱
- D.小檗碱
- E.黄连素
- A.红色
- B.紫色
- C.黑色
- D.棕色
- E.黄色
- A.免疫防御
- B.免疫耐受
- C.免疫自稳
- D.免疫监视
- E.免疫识别
- A.pH8~9的水溶液
- B.pH10~11的水溶液
- C.pH6~7的水溶液
- D.pH2~3的水溶液
- E.pH11~l2的水溶液
- A.15℃
- B.18℃
- C.20℃
- D.25℃
- E.30℃
- 49
-
病毒的刺突是 ( )
- A.衣壳蛋白
- B.核酸上的结构
- C.获得的宿主细胞膜
- D.获得的宿主细胞核膜
- E.包膜上病毒基因编码的糖蛋白
- A.中性粒细胞
- B.淋巴细胞
- C.单核细胞
- D.嗜碱性粒细胞
- E.嗜酸性粒细胞
- A.含有大量的碳
- B.含氮量平均为16%
- C.含少量的硫
- D.含氧量为19%~24%
- E.含有少量金属离子
- A.肝
- B.脑
- C.心
- D.肾
- E.肌肉
- A.5片
- B.6片
- C.10片
- D.15片
- E.20片
- A.酮基
- B.酚羟基
- C.甲氧基
- D.酯基
- E.醛基
- A.N-甲基哌啶环
- B.B甲氧基
- C.酚羟基
- D.呋喃环
- E.醇羟基
- A.中和病毒毒素
- B.诱导干扰素产生
- C.抑制病毒生物合成
- D.杀伤细胞内的病毒
- E.阻止病毒与靶细胞相互作用
- A.7%~8%
- B.15%
- C.20%
- D.25%
- E.30%
- A.激活胃蛋白酶
- B.杀死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
- C.与钙和铁结合,促进吸收
- D.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 E.进入小肠促进胰液和胆汁分泌
- A.氢键
- B.离子键
- C.二硫键
- D.疏水键
- E.肽键
- A.气相色谱法
- B.酶分析法
- C.荧光分光光度法
- D.旋光度测定法
- E.酸碱滴定法
- A.酚羟基
- B.苯环
- C.吩噻嗪环
- D.哌嗪环
- E.氨基
- A.结构属于噻唑烷二酮类
- B.为促胰岛素分泌药
- C.为胰岛素增敏剂
- D.通过提高外周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控制血糖水平
- E.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 A.9件
- B.10件
- C.17件
- D.18件
- E.19件
- A.喜树碱
- B.秋水仙碱
- C.小檗碱
- D.麻黄碱
- E.苦参碱
- A.流通蒸汽灭菌法
- B.高压蒸汽灭菌法
- C.间歇灭菌法
- D.焚烧法
- E.干烤法
- 66
-
普萘洛尔属于 ( )
- A.a受体拮抗剂
- B.a受体激动剂
- C.β受体拮抗剂
- D.β受体激动剂
- E.a受体和β受体激动剂
- A.100~200mm
- B.200~400nm
- C.400~760nm
- D.760~1000mm
- E.2.5~50um
- A.维生素E
- B.维生素B1
- C.维生素B2
- D.维生素B6
- E.维生素C
- A.细胞壁
- B.线粒体
- C.细胞膜
- D.核蛋白体
- E.高尔基复合体
- A.食物蛋白的消化吸收
- B.组织蛋白的分解
- C.糖转变而来
- D.其他化合物合成
- E.肾小管和肠黏膜的重吸收
- A.盐酸丁卡因
- B.盐酸普鲁卡因
- C.盐酸利多卡因
- D.盐酸布比卡因
- E.盐酸氯胺酮
- A.胃蛋白酶原在pH<5的环境中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后者最适pH为2~3
- B.胃的蠕动始于胃的中部,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
- C.活化的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和淀粉,生成糊精和麦芽糖
- D.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吸收
- E.胃酸进入小肠促进胰液和胆汁分泌
- A.阶段性、连续性,季节性
- B.自然疫源性、阶段性、季节性
- C.多发性、自然疫源性、连续性
- D.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 E.地方性、阶段性、自然疫源性
- A.卡托普利
- B.尼莫地平
- C.氯沙坦
- D.非诺贝特
- E.普萘洛尔
- A.阿司匹林
- B.布洛芬
- C.对乙酰氨基酚
- D.双氯芬酸钠
- E.吲哚美辛
- A.消除铅对检查的干扰
- B.消除锑对检查的干扰
- C.消除铁对检查的干扰
- D.消除氯化氢气体对检查的干扰
- E.消除硫化物对检查的干扰
- A.酚羟基
- B.酰胺基
- C.潜在的芳香第一胺
- D.苯环
- E.乙酰氨基
- A.永停法
- B.电位法
- C.外指示剂
- D.自身指示剂
- E.氧化还原指示剂
- A.吸收峰波长为260nm
- B.因含有色氨酸和酪氨酸
- C.吸收峰波长为280nm
- D.吸光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 E.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 A.两链平行,走向反向
- B.两链碱基配对规则是A配T,G配C
- C.两条多核苷酸链绕同一中心轴盘曲成双螺旋
- D.两链的碱基位于螺旋的外侧,为链的骨架
- E.碱基平面与中心轴相垂直
- A.超抗原
- B.同种抗原
- C.自身抗原
- D.异嗜性抗原
- E.同种异型抗原
- A.酶蛋白肽链合成不完整
- B.活性中心未形成或未暴露
- C.酶原的本质是核酸
- D.缺少辅酶或辅基
- E.是已经变性的蛋白质
- 83
-
如下结构的药物是 ( )
- A.硝苯地平
- B.尼莫地平
- C.氯贝丁酯
- D.非诺贝特
- E.普萘洛尔
- A.阈电位
- B.局部电位
- C.动作电位
- D.静息电位
- E.反应
- A.对乙酰氨基酚
- B.吡罗昔康
- C.萘普生
- D.双氯芬酸
- E.吲哚美辛
- A.生成二银盐的混浊
- B.铁铵矾指示剂法
- C.吸附指示剂法
- D.电位法
- E.永停法
- A.5粒
- B.6粒
- C.10粒
- D.15粒
- E.20粒
- 88
-
三氯化铁呈色反应 ( )
- A.适用于具有芳胺及其酯类药物或酰胺类药物的鉴别
- B.适用于具有酚羟基或水解后产生酚羟基药物的鉴别
- C.适用于具有芳伯氨基或水解后产生芳伯氨基药物的鉴别
- D.适用于具有丙二酰脲结构药物的鉴别
- E.适用于具有噻唑环结构药物的鉴别
- A.3.1~3.5mmol/L
- B.3.9~6.1mmol/L
- C.4.2~6.1mmol/L
- D.3.9~7.2mmol/L
- E.3.6~3.9mmol/L
- A.钩虫、丝虫、蛔虫
- B.钩虫、蛔虫、鞭虫
- C.鞭虫、旋毛虫、姜片虫
- D.鞭虫、血吸虫、旋毛虫
- E.姜片虫、肝吸虫、猪带绦虫
- A.阿司匹林
- B.地高辛
- C.地西泮
- D.硫酸阿托品
- E.盐酸普鲁卡因
- A.比移值
- B.比旋度
- C.吸光度
- D.峰面积
- E.折光率
- A.铜吡啶反应
- B.维他立反应
- C.紫脲酸铵反应
- D.硫色素反应
- E.银盐反应
- A.制剂通则
- B.汉语拼音索引
- C.药物的术语简介
- D.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
- E.一般鉴别试验
- A.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 B.只能在体内起催化作用
- C.RNA也有酶的功能
- D.结合酶含有小分子有机物的辅基或金属离子
- E.单纯酶只含肽链
- A.动作电位
- B.阈电位
- C.局部电位
- D.静息电位
- E.后电位
- A.±5%
- B.±7%
- C.±7.5%
- D.±10%
- E.±15%
- A.空肠弯曲菌
- B.幽门螺杆菌
- C.胎儿弯曲菌
- D.副溶血弧菌
- E.鼠伤寒沙门菌
- A.特异性
- B.稳定性
- C.精密度
- D.准确度
- E.回收率
- A.头孢氨苄
- B.红霉素
- C.阿莫西林
- D.阿米卡星
- E.多西环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