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足月妊娠时子宫血流量平均为500ml/min
- B.子宫峡部到孕足月时可达7~10cm
- C.妊娠期卵巢增大
- D.宫颈间质细胞可有蜕膜反应
- E.阴道的酸度降低
- A.第4~6周
- B.第6~8周
- C.第8~10周
- D.第10~12周
- E.第12~14周
- A.合体细胞由朗汉斯巨细胞分化而来
- B.朗汉斯巨细胞是分裂生长的细胞
- C.合体细胞是执行功能的细胞
- D.妊娠晚期朗汉斯巨细胞退化稀疏呈断续排列
- E.朗汉斯巨细胞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 A.第1周
- B.第2周
- C.第3周
- D.第4周
- E.第5周
- A.囊胚与子宫内膜的结合称为着床
- B.透明带在着床前消失
- C.着床的先决条件是囊胚和子宫内膜发育的同步化
- D.孕卵着床一般在受精后的第8~9天
- E.细胞滋养层(即朗汉斯巨细胞层)能分泌一种蛋白溶解酶,侵蚀子宫内膜,有利于着床
- A.属于甾体激素,都是通过同样基本途径合成,不同组织中酶系统的差别决定所合成的激素
- B.生物合成过程中从醋酸盐-胆醇-孕激素-雄激素-雌激素
- C.孕烯醇酮是雌、孕激素和雄激素前体
- D.卵泡内膜细胞中存在芳香化酶系统,能将颗粒细胞所分泌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
- E.雌激素有潴留钠水、促进骨钙沉积作用,孕激素有使体温轻度升高作用
- A.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
- B.醛固酮降低
- C.血浆蛋白降低
- D.皮质醇降低
- E.甲状腺素降低
- A.卵泡发育到一定程度自行退化称为卵泡闭锁
- B.每一次月经周期中,只有一个卵泡发育成熟
- C.排卵多发生在下次月经来潮前14天左右
- D.排卵后9~10天黄体开始萎缩
- E.衰退的黄体1~2周细胞变性形成白体
- A.胎盘合体细胞产生大量硫酸脱氢表雄酮经母体肝脏合成雌三醇再由母体尿中排出
- B.胎儿肾上腺产生大量硫酸脱氢表雄酮经胎儿肝脏后至胎盘转化成雌三醇再由母体尿中排出
- C.胎儿肾上腺产生大量雌三醇,经胎盘由母体尿中排出
- D.妊娠期间孕妇尿中所含的雌激素主要是雌二醇
- E.雌三醇由垂体分泌,而由尿中排出
- A.增生期早期腺上皮呈正方形或低柱状,间质致密,间质中小动脉较直,且壁薄
- B.增生期中期腺上皮细胞增生活跃,间质细胞呈星状,并相互结合呈网状,小动脉略成弯曲状
- C.分泌期早期腺上皮细胞的核下开始出现含糖原的小泡、间质水肿,螺旋小动脉继续增生
- D.分泌期中期内膜呈锯齿状,分泌上皮细胞内糖原溢入腺体
- E.分泌期晚期子宫内膜呈海绵状,表面上皮细胞下的间质分化为肥大的蜕膜样细胞
- A.由细胞滋养细胞产生
- B.是糖蛋白激素
- C.分子量约为35000
- D.可从孕妇血中测出
- E.母血胎盘催乳素值与胎盘大小呈反比
- A.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
- B.垂体生乳素增加
- C.促黑色素细胞激素减少
- D.促甲状腺素减少
- 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
- A.雌激素
- B.孕激素
- C.促卵泡素
- D.促黄体素
- E.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A.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
- B.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
- C.使乳腺管增生,乳头乳晕着色
- D.抑制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早期替代垂体FSH功能,促使妊娠黄体发育
- E.测定血HCG可作为上皮性恶性卵巢肿瘤的监测标记
- A.来自蜕膜,绒毛膜与羊膜上皮细胞
- B.为一种糖蛋白激素,有α、β两个侧链,α亚单位有特异性
- C.受孕后9~13天HCG明显升高,孕8~10周达最高峰,以后迅速下降
- D.在妊娠早期替代垂体FSH功能,促使妊娠黄体发育
- E.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
- A.第7~8天
- B.第12~13天
- C.第17~18天
- D.第22~23天
- E.第25~26天
- A.宫颈黏液出现羊齿状结晶
- B.尿中孕二醇值增多
- C.基础体温呈高温相
- D.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
- E.阴道上皮细胞多为中层细胞或角化前细胞
- A.月经是卵巢内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同时子宫内膜从增生到分泌变化的结果
- B.月经周期从出血的第一天算起
- C.正常月经周期是28~30天加减3天
- D.经血一般不凝是由于其中缺乏某种凝血因子
- E.经血中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
- A.雌激素-负反馈,孕激素-正反馈
- B.雌激素-正反馈,孕激素-负反馈
- C.雌激素-负反馈,孕激素-负反馈
- D.雌激素-正负反馈,孕激素-负反馈
- E.雌激素-负反馈,孕激素-正负反馈
- A.维持精子发生
- B.维持第二性征
- C.促进骨髓造血
- D.促进分解代谢
- E.增加皮脂腺分泌
-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B.垂体促性腺激素
- C.促甲状腺激素
- D.雌激素
- E.孕激素
- A.第7~9天
- B.第11~12天
- C.第13~15天
- D.第17~19天
- E.第27~28天
- 23
-
月经后子宫内膜由哪层再生
- A.致密层
- B.功能层
- C.基底层
- D.子宫肌层
- E.海绵层
- A.滋养层外层是细胞滋养细胞
- B.细胞滋养细胞由合体滋养细胞分化而来
- C.合体滋养细胞是分裂生长的细胞
- D.细胞滋养细胞是执行功能的细胞
- E.滋养层内层为基底膜,有胎盘屏障作用
- 25
-
排卵大多在下次月经来潮前
- A.第12天左右
- B.第14天左右
- C.第17天左右
- D.第21天左右
- E.第24天左右
- A.第4~5天
- B.第9~10天
- C.第11~12天
- D.第13~14天
- E.第15~16天
- A.宫颈黏液干燥后形成羊齿状结晶
- B.尿雌三醇测定
- C.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改变
- D.阴道脱落细胞中大部分为角化细胞
- E.基础体温高温相
- A.正常月经周期第7天起,黏液中出现羊齿状结晶
- B.排卵后在孕激素作用下结晶模糊,表现为椭圆体
- C.闭经患者持续出现羊齿状结晶,说明孕激素过高
- D.排卵期结晶不典型或无结晶,说明雌激素过低
- E.羊齿状结晶是氯化钠成分干燥后所形成
- A.临近青春期始基卵泡开始发育
- B.卵泡内膜细胞在排卵后变为黄体细胞
- C.排卵后7~8天黄体发育达最高峰
- D.卵子受精后,黄体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
- E.排卵后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其第一次成熟分裂
- A.镜检宫颈粘液
- B.测定基础体温曲线
- C.测定雌激素在体内的含量
- D.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
- E.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 A.孕酮是睾丸酮的前身
- B.睾酮是雌酮的前身
- C.睾酮是雌二醇的前身
- D.雌二醇是睾酮的前身
- E.胆固醇是孕酮的前身
- A.间质水肿
- B.腺上皮假复层排列
- C.出现核下空泡
- D.内膜腺体屈曲明显
- E.螺旋小动脉增生
- A.促卵泡素(FSH)
- B.促黄体素(LH)
- C.雌激素
- D.孕激素
- E.雄激素
- A.B超检查
- B.阴道细胞学检查
- C.基础体温测定
- D.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 E.X线检查
- A.促卵泡素(FSH)
- B.促黄体素(LH)
- C.雌激素
- D.孕激素
- E.雄激素
- A.促卵泡素(FSH)
- B.促黄体素(LH)
- C.雌激素
- D.孕激素
- E.雄激素
- A.卵泡刺激素(FSH)
- B.黄体生成激素(LH)
- C.雌激素
- D.孕激素
- E.雄激素
- 38
-
正常月经的建立不依赖于
- A.下丘脑-垂体-卵巢轴
- B.子宫内膜
- C.大脑皮质
- D.松果体
- E.卵巢
- A.促卵泡素
- B.促黄体素
- C.催乳素
- D.雌激素
- E.孕激素
- A.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
- B.增强子宫收缩力,增加子宫平滑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 C.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 D.使宫颈口闭合,黏液减少,变稠,拉丝度减少
- E.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有升温作用
- A.雌激素是由卵泡膜细胞与颗粒细胞协同产生的
- B.孕激素是雄激素的前身,雄激素又是雌激素的前身
- C.雌三醇是雌二醇与雌酮的代谢产物
- D.孕二醇是孕酮的主要代谢产物
- E.女性雄激素只来源于卵巢门细胞
- A.使子宫收缩或松弛
- B.促进或抑制乳腺的发育
- C.宫颈黏液变化
- D.阴道上皮细胞角化或脱落
- E.加强或抑制输卵管蠕动
- A.宫颈黏液干燥后形成羊齿叶状结晶
- B.尿雌三醇测定
- C.子宫内膜呈增生期变化
- D.阴道脱落细胞中大部分为角化细胞
- E.出现基础体温高温相
- A.第6~7天
- B.第8~9天
- C.第13~14天
- D.第18~20天
- E.第23~25天
- A.促使子宫发育并使子宫收缩力增强
- B.加强输卵管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 C.有助于卵巢储积胆固醇
- D.促进钠与水的排泄
- E.促进钙质沉积
- A.月经周期第6~7天
- B.月经周期第8~10天
- C.月经周期第11~14天
- D.月经周期第15~18天
- E.月经周期第19~21天
- A.颗粒细胞是由始基卵泡的梭形细胞变来的
- B.每一个始基卵泡中含有一个卵母细胞
- C.卵泡内、外膜细胞都是由卵巢皮质层的间质细胞衍化而来的
- D.放射冠是由直接围绕卵细胞的卵泡内膜细胞构成
- E.卵泡膜黄体细胞是由卵泡内膜细胞衍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