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只要是医生的指示都可以执行
- B.医嘱需经医生签字方可生效
- C.需隔日对医嘱核对一次
- D.需下一班执行的医嘱书面注明即可
- E.抢救时也不可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
- A.护士执行医嘱后签全名
- B.临时医嘱应在短时间内执行,一般仅执行一次
- C.医嘱必须有医师签名
- D.临时备用医嘱过时未执行,则由医师注明“取消”
- E.执行过程中必须认真核对
- A.给药途径
- B.护理级别
- C.隔离种类
- D.药物剂量
- E.测生命体征的方法
- A.一级护理
- B.可待因30 mg q8h pm
- C.普食
- D.氧气吸入
- E.青霉素80万Uim q6h
- A.神志不清
- B.尸僵
- C.组织细胞代谢停止
- D.瞳孔对光反射减弱
- E.各种反射性反应消失
- A.记录必须及时、准确、真实、完善
- B.内容简明扼要,医学术语应用确切
- C.文笔通顺
- D.眉栏项目必须填写完整
- E.日夜班均用蓝钢笔书写
- A.要求整洁
- B.不能撕毁
- C.不能擅自携出病区
- D.不能随意拆散
- E.病人希望查看,护士应满足他的要求
- A.做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 B.库存血需在室温下放置20分钟后再输入
- C.必须两人核对有关项目
- D.输血前先输入复方氯化钠溶液
- E.血液从血库取出后勿剧烈震荡
- A.接受期
- B.忧郁期
- C.协议期
- D.愤怒期
- E.否认期
- A.输液压力过低
- B.针头滑出血管外
- C.静脉痉挛
- D.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 E.针头阻塞
- A.碱中毒和低血钾
- B.碱中毒和高血钾
- C.酸中毒和低血钾
- D.酸中毒和高血钾
- E.低血钾和低血钠
- A.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血压
- B.纠正贫血
- C.止血
- D.减轻组织渗出水肿
- E.维持胶体渗透压
- A.立即停止输血
- B.维持静脉通路以备给药
- C.热水袋敷双侧肾区
- D.酸化尿液
- E.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
- A.输入的药物制品不纯
- B.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液体
- C.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 D.输入致热物质
- E.输入致敏物质
- A.检查库存血质量,血浆呈红色,不能使用
- B.血液从血库取出后,在室温内放置15分钟再输入
- C.先给病人静脉滴注0.9%氯化钠溶液
- D.两人核对供、受血者的姓名、血型和交叉试验结果
- E.在血中加入异丙嗪25 mg,以防过敏反应
- A.凝血因子
- B.血红蛋白
- C.血小板
- D.抗体
- E.血容量
- A.60滴
- B.62滴
- C.65滴
- D.70滴
- E.72滴
- A.主动脉入口
- B.肺静脉入口
- C.肺动脉入口
- D.上腔静脉入口
- E.下腔静脉入口
- A.用抗生素
- B.95%乙醇湿敷
- C.超短波理疗
- D.抬高患肢
- E.增加患肢活动
- A.减慢滴液速度
- B.加压输液
- C.局部热敷
- D.适当更换肢体位置
- E.降低输液瓶位置
- 21
-
白血病病人最好输入
- A.库存血
- B.血小板
- C.新鲜全血
- D.洗涤红细胞
- E.冰冻干血浆
- A.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下1/3处
- B.下颌角与锁骨下缘中点连线下1/3处
- C.下颌角与锁骨下缘中点连线上l/3处
- D.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上1/3处
- E.下颌角与锁骨上缘中点连线中1/3处
- 23
-
下列哪一项不是输液的目的
- A.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 B.增加血容量
- C.输入药物
- D.供给各种凝血因子
- E.利尿消肿
- A.需长期输液者,一般从远端静脉开始
- B.需大量输液时,一般选用较大静脉
- C.连续24小时输液时,应每12小时更换输液管
- D.输入多巴胺应调节较慢的滴速
- E.颈外静脉穿刺拔管后在穿刺点加压数分钟,避免空气进入
- A.各种代血浆
- B.0.9%氯化钠
- C.5%碳酸氢钠
- D.5%~:10%葡萄糖溶液
- E.50%葡萄糖注射液
- A.5%葡萄糖溶液
- B.0.9%氯化钠溶液
- C.低分子右旋糖酐
- D.10%葡萄糖溶液
- E.5%碳酸氢钠
- A.每日上午8时
- B.每日晚上8时
- C.隔日上午8时
- D.每日上午8时,下午4时各一次
- E.每日睡前一次
- A.仍有出现过敏反应的可能
- B.防止对其他药物过敏
- C.防止病人出现迟发反应
- D.防止肾性高血压的出现
- E.防止水、电解质失衡的出现
- A.隔日一次
- B.需要时(限用一次,12小时内有效)
- C.需要时(限用一次,24小时内有效)
- D.必要时(长期)
- E.每晚一次
- A.咯血
- B.昏迷
- C.意识丧失
- D.便血
- E.全身淋巴结肿大
- A.通知医生,选用其他药物
- B.在体温单、床头卡上注明青霉素阳性标记
- C.告知病人及家属
- D.严格交班
- E.以后用青霉素之前一定要做皮试
- A.分4等份分次注射
- B.分5等份分次注射
- C.分4次注射,剂量渐减
- D.分5等份,剂量渐增
- E.分4次注射,剂量渐增
- A.防止发生创伤
- B.有利于脑部血液循环
- C.缓解呼吸困难
- D.方便抢救
- E.方便观察荨麻疹
- A.青霉素是半抗原
- B.青霉素皮试阴性者不会出现过敏反应
- C.青霉素过敏反应主要是第1型变态反应
- D.青霉素的各种剂型都应做过敏试验
- E.初次注射青霉素也要做过敏试验
- A.勿拔出,嘱病人握拳再穿刺
- B.试推药物,观察局部反应
- C.松开止血带后,休息片刻再重新穿刺
- D.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穿刺
- E.将针头稍退少许,再穿刺
- A.30次/分
- B.40次/分
- C.50次/分
- D.60次/分
- E.70次/分
- A.30%
- B.40℃
- C.50%
- D.60℃
- E.70℃
- A.预防呼吸道感染
- B.解除支气管痉挛
- C.湿化呼吸道
- D.解除呼吸道黏膜水肿
- E.治疗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