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无意模仿
- B.有意模仿
- C.强迫模仿
- D.正强化
- E.负强化
- A.无意模仿
- B.有意模仿
- C.强迫模仿
- D.正强化
- E.负强化
- A.一度失调
- B.二度失调
- C.三度失调
- D.移位菌群失调
- E.可逆性失调
- 4
-
肠功能紊乱属于
- A.一度失调
- B.二度失调
- C.三度失调
- D.移位菌群失调
- E.可逆性失调
- A.一度失调
- B.二度失调
- C.三度失调
- D.移位菌群失调
- E.可逆性失调
- A.一度失调
- B.二度失调
- C.三度失调
- D.移位菌群失调
- E.可逆性失调
- A.环磷酰胺
- B.柔红霉素
- C.甲氨蝶呤
- D.长春新碱
- E.顺铂
- A.环磷酰胺
- B.柔红霉素
- C.甲氨蝶呤
- D.长春新碱
- E.顺铂
- 9
-
肾毒性强的药物是
- A.环磷酰胺
- B.柔红霉素
- C.甲氨蝶呤
- D.长春新碱
- E.顺铂
- 10
-
心脏毒性强的药物是
- A.环磷酰胺
- B.柔红霉素
- C.甲氨蝶呤
- D.长春新碱
- E.顺铂
- 11
-
最简单的组织类型是
- A、直线型
- B、职能型
- C、直线—参谋型
- D、分部型
- E、委员会
- A、产生某种行为的愿望
- B、诱发某种行为的因素
- C、激励行为维持、发展的因素
- D、使行为动机得以实现的因素
- E、形成某种行为所必需的社会条件
- A、科学管理
- B、人性理论管理
- C、非科学管理
- D、行为科学管理
- E、系统管理原理
- A、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 B、金黄色葡萄球菌
- C、铜绿假单胞菌
- D、大肠埃希菌
- E、肺炎克雷伯菌
- 15
-
留取尿常规标本
- A、晨间第1次尿倒去留第2次尿
- B、第1次尿
- C、第3次尿
- D、任何时间的尿
- E、以上全不对
- A、影响力
- B、约束力
- C、说服力
- D、凝聚力
- E、外推力
- 17
-
健康信息的特点不包括
- A、容易理解
- B、符号通用
- C、针对性
- D、预见性
- E、指导性
- A、多样
- B、高效
- C、协作
- D、精确
- E、责权明确
- A、遗传因素
- B、基础因素
- C、自然环境因素
- D、社会环境因素
- E、后天学习因素
- A、1:2
- B、1:3
- C、1:4
- D、1:1
- E、2:3
- A、0~3岁内
- B、3~12岁内
- C、12~13岁起延续至成年
- D、成年后,持续终生
- E、老年阶段
- A、1:2:8
- B、1:3:4
- C、1:3:6
- D、1:3:8
- E、1:4:8
- A、诱发因素
- B、倾向因素
- C、激励因素
- D、促成因素
- E、强化因素
- 24
-
标准预防的原则是
- A、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
- B、把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视为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
- C、把所有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视为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
- D、把传染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视为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
- E、把传染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具有传染性进行隔离预防
- A、持续不断地改进
- B、精确地度量
- C、关注产品销量
- D、向员工授权
- E、改进组织中每项工作的质量
- A、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构成
- B、由个体和群体目标构成
- C、一个社会组织系统
- D、由主观和客观环境构成
- E、组织构成
- A、直接接触每一个患者前后
- B、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后
- C、摘手套前
- D、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之前
- E、处理药物或配餐后
- A、压力蒸汽灭菌
- B、环氧乙烷灭菌
- C、2%戊二醛浸泡
- D、75%酒精擦拭
- E、3%过氧化氢浸泡
- A、消毒灭菌
- B、预防接种
- C、无菌技术
- D、隔离措施
- E、合理使用抗生素
- A、相信、信息
- B、信息、信任
- C、信任、信心
- D、信心、态度
- E、信念、态度
- A、1天
- B、3天
- C、2天
- D、7天
- E、14天
- A、头脑风暴法
- B、名义集体决策法
- C、德尔菲法
- D、电子会议法
- E、团体决策法
- A、奖励持异议者
- B、对组织成员加强全局观教育
- C、重视沟通
- D、运用领导榜样的影响力
- E、及时发现产生破坏性冲突的因素
- A、对每位参与者表示欢迎
- B、请每位参与者自我介绍
- C、对发言踊跃者给予肯定性反馈
- D、提出可引发争论的开放式问题以打破僵局
- E、讨论偏离主题时,出于礼貌,不作任何引导
- A、排列图法
- B、调查表法
- C、直方图法
- D、散点图法
- E、主次因素分析法
- A、一问、二看、三检查、四分诊
- B、一分诊、二问、三检查、四看
- C、一看、二问、三分诊、四检查
- D、一问、二检查、三看、四分诊
- E、一检查、二看、三问、四分诊
- A、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 B、用快速手消毒剂搓擦2分钟
- C、用氧化电位水洗手消毒
- D、使用避污纸
- E、必要时戴一次性无菌手套
- A、1天
- B、1周
- C、1个月
- D、3个月
- E、半年
- A、病原微生物
- B、细菌繁殖体
- C、芽胞
- D、真菌
- E、真菌孢子
- A、肺炎双球菌
- B、卡氏肺孢子虫
- C、结核菌
- D、白色念珠菌
- E、巨细胞病毒
- A、计划工作
- B、控制工作
- C、领导工作
- D、组织工作
- E、协调工作
- A、护理大面积烧伤的患者时应穿无菌隔离衣
- B、隔离衣可以用前面对襟的工作衣代替
- C、对于一次性隔离衣,脱掉时应将污染面向里
- D、进入隔离室必须穿隔离衣
- E、隔离衣湿了即认为无效,应立即更换
- A、封闭式
- B、开放式
- C、复合式
- D、探索式
- E、偏向式
- 44
-
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呼吸道传播
- B、空气传播
- C、消化道传播
- D、接触传播
- E、性传播、血液传播
- A、10~15分钟
- B、10~20分钟
- C、20~25分钟
- D、20~30分钟
- E、30~40分钟
- A、静脉输液
- B、铺麻醉床
- C、阑尾炎手术病人护理
- D、留置导尿术
- E、测量生命体征
- A、是指非暴露组与暴露组医院感染几率之比
- B、表示暴露组的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的倍数
- C、等于1时,表明所研究的因素与感染发生间有联系
- D、大于1时,表明该因素会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E、小于1时,表明该因素会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
- A、提问
- B、倾听
- C、重复
- D、集中精力
- E、澄清
- A、入院和出院的护理过程中
- B、保护性和传染性隔离的护理过程中
- C、基本诊疗技术实施过程中
- D、清洁、消毒、灭菌和无菌技术实施过程中
- E、护理活动的全过程
- A、碘附
- B、氯己定
- C、苯扎溴铵
- D、过氧化氢
- E、过氧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