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人际传播
- B.自我传播
- C.群体传播
- D.组织传播
- E.大众传播
- A.人际传播
- B.自我传播
- C.群体传播
- D.组织传播
- E.大众传播
- 3
-
红霉素给药方式
- A.采用间歇给药
- B.一日一次性给药
- C.连续给药
- D.肌内注射给药
- E.皮下注射给药
- A.采用间歇给药
- B.一日一次性给药
- C.连续给药
- D.肌内注射给药
- E.皮下注射给药
- A.社会诊断
- B.行为诊断
- C.环境诊断
- D.管理与政策诊断
- E.流行病学诊断
- A.社会诊断
- B.行为诊断
- C.环境诊断
- D.管理与政策诊断
- E.流行病学诊断
- A.采用间歇给药
- B.一日一次性给药
- C.连续给药
- D.肌内注射给药
- E.皮下注射给药
- A.形成评价
- B.过程评价
- C.效应评价
- D.结局评价
- E.总结评价
- A.社会诊断
- B.行为诊断
- C.环境诊断
- D.管理与政策诊断
- E.流行病学诊断
- A.倾向因素
- B.促成因素
- C.强化因素
- D.环境因素
- E.遗传因素
- A.形成评价
- B.过程评价
- C.效应评价
- D.结局评价
- E.总结评价
- A.倾向因素
- B.促成因素
- C.强化因素
- D.环境因素
- E.遗传因素
- A.系统性原则
- B.重点原则
- C.创新原则
- D.弹性原则
- E.可考核性原则
- A.系统性原则
- B.重点原则
- C.创新原则
- D.弹性原则
- E.可考核性原则
- A.信息源
- B.编码
- C.传递信息
- D.解码
- E.反馈
- 16
-
制订划时必须要有一定弹性
- A.系统性原则
- B.重点原则
- C.创新原则
- D.弹性原则
- E.可考核性原则
- A.信息源
- B.编码
- C.传递信息
- D.解码
- E.反馈
- A.100张
- B.200张
- C.500张
- D.700张
- E.800张
- A.信息源
- B.编码
- C.传递信息
- D.解码
- E.反馈
- 20
-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时应
- A.戴清洁手套
- B.戴一次性手套
- C.戴医用口罩
- D.戴防护镜
- E.穿隔离衣
- A.100张
- B.200张
- C.500张
- D.700张
- E.800张
- A.0.5%
- B.1%
- C.7%
- D.8%
- E.10%
- A.戴清洁手套
- B.戴一次性手套
- C.戴医用口罩
- D.戴防护镜
- E.穿隔离衣
- A.0.5%
- B.1%
- C.7%
- D.8%
- E.10%
- A.0.5%
- B.1%
- C.7%
- D.8%
- E.10%
- A.含有效碘250mg/L的碘附液
- B.含有效碘500mg/L的碘附液
- C.含有效碘1000mg/L的碘附液
- D.含有效碘2500~5000mg/L的碘附液
- E.含有效碘5000mg/L的碘附液
- A.含有效碘250mg/L的碘附液
- B.含有效碘500mg/L的碘附液
- C.含有效碘1000mg/L的碘附液
- D.含有效碘2500~5000mg/L的碘附液
- E.含有效碘5000mg/L的碘附液
- A.含有效碘250mg/L的碘附液
- B.含有效碘500mg/L的碘附液
- C.含有效碘1000mg/L的碘附液
- D.含有效碘2500~5000mg/L的碘附液
- E.含有效碘5000mg/L的碘附液
- A、大肠埃希菌
- B、溶血性链球菌
- C、白色念珠菌
- D、绿脓杆菌
- E、金黄色葡萄球菌
- A、外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可来自于其他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
- B、内源性感染又称不可预防性感染
- C、外源性感染又称可预防性感染
- D、外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可来自患者体表的正常菌群
- E、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可来自患者体内的潜在病灶
- 31
-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
- A、促进人们自动护理能力和行为
- B、促进人们住院适应能力和生活方式
- C、促进人们自我保健能力和行为
- D、促进人们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 E、帮助人们建立健康行为
- 32
-
梅毒的病原体是
- A、细菌
- B、病毒
- C、衣原体
- D、螺旋体
- E、支原体
- A、强调护理管理者必须承担各项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
- B、强调护理管理者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C、强调护理管理者要丰富工作内容
- D、强调护理管理者要提高护士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 E、强调护理管理者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35
-
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呼吸道传播
- B、空气传播
- C、消化道传播
- D、接触传播
- E、性传播、血液传播
- 36
-
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
- A、传播健康信息
- B、干预不健康的行为
- C、帮助个体树立健康观念
- D、帮助群体采纳健康生活方式
- E、提高生活质量
- A、老年人
- B、免疫性疾病患者
- C、新生儿
- D、手术后病人
- E、年轻人
- A、医院感染部位发病率监测
- B、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
- C、医院感染的病原体监测
- D、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监测
- E、医院感染漏报率的监测
- 39
-
属于护理人员编设原则的是
- A、用人之长
- B、职务要求明确
- C、经济效能
- D、以人为本
- E、责、权、利一致
- A、形成的时间已久的行为
- B、疾病和健康问题
- C、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相关因素
- D、正处在发展期或刚刚形成的行为
- E、疾病或健康问题发生的行为危险因素
- 41
-
不属于目标管理特征的是
- A、目标由上下级共同制定,下级在制定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权
- B、强调下级目标对上级目标的服从
- C、成果评价方法是由员工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相应的改进
- D、让员工自己当老板,自己管理自己
- E、工作成效是评价重点
- A、明确的目的性
- B、及时的应变性
- C、场地的适宜性
- D、果断的决策性
- E、适当的灵活性
- A、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 B、预防性感染、难预防性感染
- C、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 D、医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 E、交叉感染、预防性感染
- A、3g
- B、4g
- C、5g
- D、6g
- E、8g
- A、0~1
- B、1~2
- C、2~4
- D、4~6
- E、6~8
- A、有效氯1000mg/L,作用30~60min
- B、有效氯2000mg/L,作用30~60min
- C、有效氯5000mg/L,作用1~2h
- D、有效氯10000mg/L,作用2~6h
- E、有效氯20000mg/L,作用2~6h
- 47
-
社区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 A、增进服务对象健康
- B、强化健康人群的健康意识
- C、帮助服务对象采纳有利于健康的思想
- D、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 E、帮助服务对象掌握卫生知识
- A、评估目标人群的健康需求
- B、确定要解决的问题
- C、提出干预措施
- D、制订总目标
- E、制订评价方案
- 49
-
常用的健康传播途径不包括
- A、口头传播
- B、文字传播
- C、形象传播
- D、电子媒介传播
- E、技能传播
- 50
-
系统的特性不包括
- A、整体性
- B、目的性
- C、相关性
- D、内部适应性
- E、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