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易于保密
- B.不够灵活
- C.内容广泛
- D.改善人际关系
- E.真实性欠佳
- A.易于保密
- B.不够灵活
- C.内容广泛
- D.改善人际关系
- E.真实性欠佳
- A.易于保密
- B.不够灵活
- C.内容广泛
- D.改善人际关系
- E.真实性欠佳
- A.易于保密
- B.不够灵活
- C.内容广泛
- D.改善人际关系
- E.真实性欠佳
- A.1:1.3~1:1.4
- B.1:1.4~1:1.5
- C.1:1.6~1:1.7
- D.1:1.8~1:1.9
- E.1:2~1:2.1
- A.1:1.3~1:1.4
- B.1:1.4~1:1.5
- C.1:1.6~1:1.7
- D.1:1.8~1:1.9
- E.1:2~1:2.1
- A.含有效碘250mg/L的碘附液
- B.含有效碘500mg/L的碘附液
- C.含有效碘1000mg/L的碘附液
- D.含有效碘2500~5000mg/L的碘附液
- E.含有效碘5000mg/L的碘附液
- A.1:1.3~1:1.4
- B.1:1.4~1:1.5
- C.1:1.6~1:1.7
- D.1:1.8~1:1.9
- E.1:2~1:2.1
- A.含有效碘250mg/L的碘附液
- B.含有效碘500mg/L的碘附液
- C.含有效碘1000mg/L的碘附液
- D.含有效碘2500~5000mg/L的碘附液
- E.含有效碘5000mg/L的碘附液
- A.含有效碘250mg/L的碘附液
- B.含有效碘500mg/L的碘附液
- C.含有效碘1000mg/L的碘附液
- D.含有效碘2500~5000mg/L的碘附液
- E.含有效碘5000mg/L的碘附液
- A.基础质量评价
- B.服务质量评价
- C.环节质量评价
- D.综合评价
- E.终末质量评价
- A.社会诊断
- B.行为诊断
- C.环境诊断
- D.管理与政策诊断
- E.流行病学诊断
- A.社会诊断
- B.行为诊断
- C.环境诊断
- D.管理与政策诊断
- E.流行病学诊断
- A.基础质量评价
- B.服务质量评价
- C.环节质量评价
- D.综合评价
- E.终末质量评价
- A.社会诊断
- B.行为诊断
- C.环境诊断
- D.管理与政策诊断
- E.流行病学诊断
- A.人际关系
- B.领导赏识
- C.成就感
- D.晋升
- E.工作兴趣
- A.控制
- B.策略
- C.预算
- D.组织
- E.计划
- 18
-
领导的作用不包括()。
- A.指挥作用
- B.协调作用
- C.激励作用
- D.解决矛盾
- E.计划作用
- A.无菌技术、消毒、灭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感染监测和效果评价
- B.消毒、灭菌、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监测和效果评价
- C.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相关院内感染的监测
- D.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E.隔离、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感染监测和效果评价
- A.肝肾损害
- B.耳毒性
- C.二重感染
- D.过敏反应
- E.胃肠道反应
- A.传播者
- B.信息
- C.环境
- D.媒介
- E.动机
- A.全部住院患者
- B.门诊患者
- C.医务人员
- D.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
- E.门诊及住院患者
- A.2cm
- B.3cm
- C.4cm
- D.5cm
- E.6cm
- A.充分利用自己的最佳工作时间
- B.保持时间利用的连续性方法
- C.消耗时间的计划化,标准化方法
- D.记录统计时间法
- E.拟订时间进展表
- A.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
- B.是指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
- C.属于工作本身方面的内容
- D.若处理不当就不能产生满意感
- E.若处理好能使人们产生满意情绪
- A.存在的新发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 B.存在的已发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 C.存在的医院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 D.存在的实际发生的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 E.存在的新发生感染病例所占的比率
- A.人际传播
- B.群体传播
- C.大众传播
- D.组织传播
- E.自我传播
- A.25%
- B.15%
- C.5%
- D.1%
- E.0.5%
- A.指挥关系
- B.人、财、物的流向
- C.管理幅度
- D.集中与分散
- E.组织规模
- A.睡眠
- B.摄食
- C.躲避
- D.学习
- E.性行为
- A.抬高患肢
- B.减慢输液速度
- C.更换注射部位
- D.局部50%硫酸镁湿热敷
- E.送导管尖端进行培养
- A.目标控制
- B.资金控制
- C.人力控制
- D.技术控制
- E.全面控制
- A.评估图
- B.分层法
- C.调查表法
- D.排列图法
- E.控制图
- A.协调是减少内耗、增加效益的重要手段
- B.协调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 C.协调是增强组织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 D.协调的本质在于解决各种矛盾
- E.协调措施可脱离既定的目标
- A.信息源环节
- B.编码环节
- C.传递信息环节
- D.解码环节
- E.反馈环节
- A.视能授权
- B.合理授权
- C.合法授权
- D.监督控制
- E.权责对等
- A.整体性原则
- B.系统性原则
- C.重点原则
- D.创新原则
- E.弹性原则
- A.3%
- B.5%
- C.8%
- D.10%
- E.12%
- A.激励
- B.管理
- C.反馈
- D.控制
- E.沟通
- A.口头传播
- B.文字传播
- C.形象传播
- D.电子媒介传播
- E.技能传播
- A.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质平衡
- B.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质平衡
- C.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性、定量平衡
- D.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病理性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性平衡
- E.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动态的组合,达到定位、定量、定性平衡
- A.针对性、速度快、经济性
- B.科学性、速度快、经济性
- C.针对性、科学性、通用性
- D.速度快、通用性、经济性
- E.针对性、速度快、科学性
- A.暂住菌
- B.常住菌
- C.外籍菌
- D.过路菌
- E.定性菌
- A.整体性
- B.相关性
- C.层次性
- D.目的性
- E.环境适应性
- A.接触传播
- B.血液传播
- C.性传播
- D.虫媒传播
- E.母婴传播
- A.准确性原则
- B.针对性原则
- C.速度快原则
- D.效益性原则
- E.经济性原则
- A.清洁
- B.消毒
- C.减菌
- D.灭菌
- E.无害
- A.≥10<sup>4</sup>cfu/ml
- B.≥10<sup>5</sup>cfu/ml
- C.≥10<sup>6</sup>cfu/ml
- D.≥10<sup>7</sup>cfu/ml
- E.≥10<sup>8</sup>cfu/ml
- A.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 B.在肠道可合成维生素
- C.在抗感染上有重要作用
- D.菌群失调可导致医院感染
- E.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 A.患者的血液
- B.患者的体液
- C.患者的分泌物
- D.患者的排泄物
- E.患者的汗液
- A.延长病人在监护室时间
- B.敷料渗透后及时更换
- C.采用封闭式重力引流
- D.严格无菌操作
- E.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 A.通过共同就餐传播
- B.通过拥抱传播
- C.通过共用牙刷和剃刀
- D.通过空气传播
- E.通过握手传播
- A.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 B.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高
- C.使护士长与护理人员关系融洽
- D.为护士长节省排班时间
- E.管理者掌握全部护理人力
- A.相互作用观点
- B.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观点
- C.人文主义观点
- D.传统观点
- E.人际关系观点
- 55
-
难预防性感染是指()。
- A.外源性感染
- B.内源性感染
- C.医源性感染
- D.接触性感染
- E.传染性感染
- A.疫情监测
- B.灭鼠、防鼠
- C.伤口用0.5%碘伏消毒
- D.家里不要养宠物(猫、狗)
- E.患者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及过氧乙酸消毒处理
- A.呼吸道传播
- B.接触传播
- C.使用染有结核杆菌的餐具
- D.饮用病牛的生奶
- E.食用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品
- A.激励水平
- B.积极性
- C.效价
- D.期望值
- E.关联性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A.反射
- B.反馈
- C.调试
- D.顺应
- E.应对
- A.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 B.员工参与管理
- C.重视成果
- D.强调自我评价
- E.以共同制定的目标为依据
- A.格林效应
- B.霍桑效应
- C.光环效应
- D.主观效应
- E.客观效应
- 63
-
灭菌前包装正确的是()。
- A.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灭菌包体积不超过30cm×30cm×30cm
- B.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完全锁扣
- C.棉球罐不用开盖
- D.摞放的器皿间应用吸湿布、纱布或医用吸水纸隔开
- E.管腔类物品应打活结,方便拿取
- A.菌群的结构比例失调呈相持状态
- B.菌群由生理波动转变为病理波动
- C.出现菌群交替症
- D.菌群失调具有不可逆性
- E.临床多表现为慢性肠炎和阴道炎
- A.可采用静脉滴注法
- B.静脉滴注时采用间歇给药的方法
- C.每次药物溶于100ml生理盐水中
- D.每次给药时间为1~2小时
- E.现用现配
- A.传播活动的地点、场所、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
- B.传播活动的地点、环境布置、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
- C.传播活动的地点、场所、光线、温度、环境布置等
- D.传播活动的地点、社会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等
- E.传播活动的环境布置、文化习俗、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
- A.传递的是健康信息
- B.传播目的复杂性
- C.传播途径多样性
- D.传播过程具有多级性
- E.需要专业化传播者
- A.传染性隔离
- B.选择性去污染
- C.全部去污染
- D.使用广谱抗生素
- E.降低正常菌群抗定植能力
- A.以人为本原则
- B.优化组合原则
- C.经济效能原则
- D.动态调整原则
- E.合理结构原则
- A.20%;95%
- B.5%;75%
- C.2%;75%
- D.0.2%;75%
- E.0.02%;95%
- A.目标人群的各种基本特征
- B.目标人群对各种干预措施的看法
- C.教育材料发放系统
- D.是否在最初的计划执行阶段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计划进行适度调整
- E.针对政策和环境的评价内容
- A.普通手术室
- B.急诊室
- C.妇产科检查室
- D.层流洁净手术室
- E.换药室
- A.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学术价值
- B.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理论价值
- C.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理论价值
- D.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学术价值
- E.经济价值、学术价值、社会价值
- A.紫外线照射
- B.臭氧消毒
- C.甲醛熏蒸法
- D.过氧乙酸熏蒸法
- E.过氧化氢喷雾法
- 75
-
计划的第一个步骤是()。
- A.发展可选方案
- B.选定方案
- C.评估形势
- D.确定目标
- E.编制预算
- A.强化因素
- B.促成因素
- C.倾向因素
- D.环境因素
- E.学习因素
- A.一级预防
- B.二级预防
- C.三级预防
- D.早期预防
- E.中期预防
- A.日常控制
- B.定期控制
- C.直接控制
- D.全面控制
- E.间接控制
- A.计划阶段
- B.执行阶段
- C.检查阶段
- D.反馈阶段
- E.提高阶段
- A.不超过20%
- B.不超过30%
- C.不超过40%
- D.不超过50%
- E.不超过10%
- A.反射
- B.自我控制
- C.调试
- D.顺应
- E.应激
- A.甲医院:消毒药液盛放于无菌治疗碗内,敞口放置
- B.乙医院:消毒药液盛放于无菌弯盘内,上面扣另一无菌弯盘
- C.丙医院:消毒药液盛放于有盖的下口瓶内,红外线感应式开关
- D.丁医院:消毒药液盛放于无盖的下口瓶内,脚踏式开关
- E.戊医院:消毒药液盛放于橡胶塞密封瓶内,使用时用手倒出药液
- A.大肠埃希菌
- B.溶血性链球菌
- C.白色念珠菌
- D.绿脓杆菌
- E.金黄色葡萄球菌
- A.信息收集
- B.信息制作
- C.信息转换
- D.信息传递
- E.信息分享
- A.可行性、风险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 B.可行性、合理性、可能带来的影响
- C.风险性、影响性、可能带来的效益
- D.可行性、风险性、可能带来的效益
- E.可行性、合理性、可能带来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