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人际传播
- B.自我传播
- C.群体传播
- D.组织传播
- E.大众传播
- A.人际传播
- B.自我传播
- C.群体传播
- D.组织传播
- E.大众传播
- 3
-
空气的消毒宜采用
- A.高压蒸汽灭菌
- B.干热灭菌
- C.滤过除菌
- D.紫外线
- E.煮沸消毒
- A.高压蒸汽灭菌
- B.干热灭菌
- C.滤过除菌
- D.紫外线
- E.煮沸消毒
- A.高压蒸汽灭菌
- B.干热灭菌
- C.滤过除菌
- D.紫外线
- E.煮沸消毒
- A.1~2天
- B.2~3天
- C.7~10天
- D.2~3周
- E.4~8周
- A.1~2天
- B.2~3天
- C.7~10天
- D.2~3周
- E.4~8周
- A.1~2天
- B.2~3天
- C.7~10天
- D.2~3周
- E.4~8周
- 9
-
效应评价()。
- A.贯穿始终地针对个体、组织以及政策和环境的评价
- B.进行目标人群选择、策略确定、方法设计
- C.全面反映健康教育项目的成功与不足
- D.对目标人群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的评价
- E.目标人群生活质量的变化的评估
- 10
-
过程评价()。
- A.贯穿始终地针对个体、组织以及政策和环境的评价
- B.进行目标人群选择、策略确定、方法设计
- C.全面反映健康教育项目的成功与不足
- D.对目标人群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的评价
- E.目标人群生活质量的变化的评估
- 11
-
总结评价()。
- A.贯穿始终地针对个体、组织以及政策和环境的评价
- B.进行目标人群选择、策略确定、方法设计
- C.全面反映健康教育项目的成功与不足
- D.对目标人群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的评价
- E.目标人群生活质量的变化的评估
- A.抗菌性脂类
- B.溶血性链球菌
- C.过氧化氢
- D.肠毒素
- E.脑膜炎球菌
- 13
-
形成评价()。
- A.贯穿始终地针对个体、组织以及政策和环境的评价
- B.进行目标人群选择、策略确定、方法设计
- C.全面反映健康教育项目的成功与不足
- D.对目标人群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的评价
- E.目标人群生活质量的变化的评估
- A.抗菌性脂类
- B.溶血性链球菌
- C.过氧化氢
- D.肠毒素
- E.脑膜炎球菌
- A.抗菌性脂类
- B.溶血性链球菌
- C.过氧化氢
- D.肠毒素
- E.脑膜炎球菌
- A.发散思维
- B.紧扣议题
- C.引发讨论
- D.愉快合作
- E.紧凑时间
- A.45%
- B.50%
- C.60%
- D.70%
- E.80%
- A.绝大部分是厌氧菌
- B.在肠道可合成维生素
- C.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 D.具有生物屏障作用
- E.有升高胆固醇的作用
- A.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 C.急性肾盂肾炎
- D.急性细菌性肺炎
- E.急性肠炎
- A.每平板≥5cfu
- B.每平板≥10cfu
- C.每平板≥15cfu
- D.每平板≥10cfu/ml
- E.每平板≥15cfu/ml
- A.目的不明,导致信息内容不确定
- B.表达模糊,导致信息传递错误
- C.选择失误,导致信息误解
- D.过度加工,导致信息模糊
- E.言行不当,导致信息理解错误
- A.无意模仿
- B.有意模仿
- C.强迫模仿
- D.主动交往
- E.被动交往
- A.做好患者照顾的质量保证
- B.有效掌握医疗护理照顾的成本效益
- C.重视经验的总结和失误的纠正
- D.做好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措施
- E.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
- A.向与会者表示感谢
- B.明确讨论目的和主题
- C.鼓励发言、形成气氛
- D.生动有趣、设置悬念
- E.邀请与会者进行自我介绍
- A.血制品应焚烧处理
- B.储存过污染血制品的冰箱内外壁应用酒精擦拭
- C.冰箱内解冻后的冰水需用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后再排放
- D.作用于冰水的消毒剂应含有效氯100mg/L
- E.含氯消毒剂与冰水按1:1的比例混合
- 26
-
有效沟通的方法是()。
- A.沟通过程应使用专业术语
- B.沟通中少用描述性语言
- C.需要反反复复地与一个对象进行沟通
- D.沟通中应该多说多讲,表达自己的情绪
- E.随时评价沟通对象的观点,展开讨论
- A.被动发展阶段
- B.主动发展阶段
- C.自主发展阶段
- D.巩固发展阶段
- E.自我发展阶段
- A.作业
- B.人员
- C.信息
- D.财务
- E.组织绩效
- A.意外性
- B.灵活性
- C.原则性
- D.目标性
- E.合理性
- A.疟疾
- B.破伤风
- C.霍乱
- D.肺结核
- E.新生儿脓疱疮
- A.候诊教育
- B.预诊教育
- C.健康教育
- D.随诊教育
- E.咨询教育
- A.人内传播
- B.人际传播
- C.群体传播
- D.组织传播
- E.公共传播
- A.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100μW/cm<sup>2</sup>
- B.使用中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μW/cm<sup>2</sup>
- C.照射强度监测应每6个月一次
- D.经消毒后的空气中自然菌应减少90%以上
- E.经消毒后的物品上自然菌应减少90%以上
- A.国家卫生部审批认可的国家教育项目
- B.省审批认可的继续教育项目
- C.市审批认可的继续教育项目
- D.卫生部继续教育委员会专项备案的继续教育项目
- E.区、县审批认可的继续教育项目
- A.应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
- B.病毒感染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C.使用广谱抗生素不必考虑病原学
- D.抗生素可确保感染患者治疗效果
- E.应考虑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 A.医院感染
- B.非医院感染
- C.正常现象
- D.并发症
- E.难以确定
- A.候诊教育
- B.出院教育
- C.随诊教育
- D.咨询教育
- E.健康教育处方
- A.更换紫外线灯管
- B.延长消毒时间
- C.缩短消毒时间
- D.降低室内温度
- E.增高室内温度
- A.注意多休息
- B.多喝水
- C.外出戴口罩
- D.按疗程正确服用抗生素
- E.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
- A.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
- B.有蜂窝织炎的表现
- C.疼痛性弥散性红斑
- D.发热>38℃
- E.局部无压痛
- A.顺应、应对、应激
- B.应对、顺从、顺应
- C.调节、顺应、应激
- D.顺应、顺从、应对
- E.应激、顺从、顺应
- A.性接触
- B.同桌进餐
- C.握手
- D.拥抱
- E.共用浴具
- A.社会诊断
- B.流行病学诊断
- C.行为诊断
- D.教育诊断
- E.管理与政策诊断
- A.不予理睬
- B.压制冲突
- C.转移目标
- D.推延
- E.和平共处
- A.无害
- B.低水平消毒
- C.中水平消毒
- D.高水平消毒
- E.灭菌
- A.选择性接受
- B.选择性理解
- C.选择性记忆
- D.选择性应用
- E.选择性遗忘
- A.560~600
- B.420-~560
- C.640~680
- D.520~560
- E.500~600
- 48
-
艾滋病传播途径不包括
- A、日常生活接触
- B、使用血制品
- C、静脉吸毒
- D、母婴传播
- E、性接触
- A.临床实践
- B.定期查房
- C.全脱产学习
- D.专题讲座
- E.实际操作训练
- A.倾向因素
- B.诱发因素
- C.激励因素
- D.强化因素
- E.促成因素
- A.高效消毒法
- B.中效消毒法
- C.低效消毒法
- D.灭菌法
- E.机械清洗法
- A.多样性
- B.单一性
- C.习得性
- D.危险性
- E.连续性
- A.规划
- B.策略
- C.预算
- D.政策
- E.规程
- A.结核杆菌可耐受阳光和高热
- B.病人吐出的痰液干燥后仍有传染性
- C.病人痰液应用纸盒盛装后焚烧
- D.洗必泰不能杀灭结核杆菌
- E.结核杆菌污染的物品须用含氯2000~5000mg/L的消毒剂浸泡30min以上
- A.实施调查研究
- B.传播健康信息
- C.改变健康行为
- D.实施疾病预防
- E.促进人类健康
- A.查找感染源
- B.对感染病人及同期住院病人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
- C.进行消化道隔离措施
- D.医院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 E.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省卫生行政部门
- A.研究医院感染的分布特点
- B.研究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
- C.探讨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
- D.制定预防及控制感染的对策
- E.控制和减少医院感染
- A.危害性
- B.稳定性
- C.习得性
- D.现存性
- E.明显性
- 59
-
隔离的目的主要是()。
- A.切断传播途径
- B.保护易感者
- C.控制感染源
- D.消灭感染源
- E.进行集中消毒处理
- 60
-
控制的关键是()。
- A.纠正偏差
- B.力求简化
- C.反映本质
- D.制定计划
- E.规范管理
- A.急救物品完好率
- B.护理人员的素质
- C.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
- D.现场监督检查
- E.压疮发生率
- A.战略性决策和战术性决策
- B.常规决策和非常规决策
- C.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 D.重复决策和单一决策
- E.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 A.病人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有细菌定植,但尚未有炎症表现
- B.新生儿在院内经产道感染链球菌
- C.新生儿在院内经胎盘感染单纯疱疹
- D.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误吸未被污染的羊水形成肺炎
- E.术后3日内病人体温升高,3日后恢复正常
- A.对一切感染症都应尽早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
- B.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考虑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 C.有了各种抗菌药物,预防医院感染就不成问题了
- D.抗菌药物可用作消毒剂,对皮肤伤口消毒
- E.发热病人都是感染,均可用抗菌药物治愈
- A.选择性
- B.主动性
- C.被动性
- D.强制性
- E.顺从性
- A.环境感染
- B.交叉感染
- C.自身感染
- D.医源性感染
- E.不属于医院感染
- A.调查研究
- B.促进健康
- C.预防疾病
- D.传播健康信息
- E.提高生活质量
- 68
-
预防接种属于()。
- A.保健行为
- B.预警行为
- C.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 D.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E.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A.呼吸道
- B.消化道
- C.昆虫传播
- D.接触传播
- E.血液体液传播
- A.提问
- B.倾听
- C.重复
- D.使用附加语
- E.澄清
- A.不包括个人
- B.包括商业部门
- C.指卫生机构和政府
- D.指卫生机构和社区组织
- E.指卫生专业人员和卫生机构
- 72
-
控制的关键是()。
- A.建立标准
- B.衡量绩效
- C.纠正偏差
- D.前馈控制
- E.纠正措施
- A.传播健康信息
- B.干预不健康的行为
- C.帮助个体树立健康观念
- D.帮助群体采纳健康生活方式
- E.提高生活质量
- A.原始发展阶段
- B.被动发展阶段
- C.主动发展阶段
- D.自主发展阶段
- E.巩固发展阶段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 B.铜绿假单胞菌
- C.大肠埃希菌
- D.肺炎克雷伯菌
- E.白色念珠菌
- A.电子会议法
- B.访谈法
- C.头脑风暴法
- D.德尔菲法
- E.名义集体决策法
- 77
-
不需要洗手的情况是()。
- A.护理两个病人之间
- B.脱手套后
- C.给该病人输液后,准备留置导尿前
- D.进行护理操作时,接触了污染的器械
- E.进行无菌操作后,准备摆放患者体位
- A.医院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
- B.病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
- C.医院工作人员携带的病菌
- D.由探视人员带到院内的病菌
- E.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致病菌
- A.充分授权原理
- B.下达命令原理
- C.间接管理原理
- D.指明目标原理
- E.协调过程原理
- A.静脉输液
- B.铺麻醉床
- C.阑尾炎手术病人护理
- D.留置导尿术
- E.测量生命体征
- A.二溴海因
- B.碘附
- C.氯己定
- D.戊二醛
- E.苯扎溴铵
- A.目标统一原则
- B.分工协作原则
- C.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 D.最少层次原则
- E.集权与分权原则
- A.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 B.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 C.消毒或灭菌
- D.先去污染、再灭菌
- E.先初消后清洗、消毒
- A.日常控制
- B.定期控制
- C.直接控制
- D.全面控制
- E.间接控制
- A.传播者
- B.受传者
- C.信息与讯息
- D.传播媒介
- E.传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