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 B.腮腺炎
- C.气性坏疽
- D.伤寒
- E.非甲非乙型肝炎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A.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 B.腮腺炎
- C.气性坏疽
- D.伤寒
- E.非甲非乙型肝炎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A.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 B.致病性行为模式
- C.不良疾病行为
- D.违规行为
- E.预警行为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A.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
- B.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
- C.细菌菌落总数<2000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D.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E.细菌菌落总数<2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A.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
- B.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
- C.细菌菌落总数<2000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D.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E.细菌菌落总数<2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A.20人
- B.19人
- C.18人
- D.17人
- E.16人
- 12
-
消毒后的内镜必须()。
- A.细菌菌落总数<200CFU/ml
- B.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
- C.细菌菌落总数<2000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D.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E.细菌菌落总数<2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 A.12.4小时
- B.9.5小时
- C.3.75小时
- D.3.31小时
- E.2.5小时
- A.20人
- B.18人
- C.17人
- D.16人
- E.15人
- A.取下手表
- B.用流动水弄湿双手,涂擦皂液
- C.充分揉搓
- D.手指在上,手腕在下,用流动水充分冲洗
- E.取擦手巾擦干双手
- A.495小时
- B.380小时
- C.150小时
- D.132.5小时
- E.100小时
- A.目的不明
- B.表达模糊
- C.选择失误
- D.过度加工
- E.言行不当
- A.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前
- B.接触患者的血液前
- C.脱去污染手套后
- D.接触同一个患者身体的同一部位时
- E.接触污染器械前
- A.医源性感染包括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 B.内源性感染又称不可预防性感染
- C.外源性感染又称可预防性感染
- D.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可来自病人体表的正常菌群
- E.内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可来自病人体内的潜在病灶
- A.满足病人需要原则
- B.以人为本原则
- C.合理结构原则
- D.优化组合原则
- E.经济效能原则
- A.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强
- B.节省护士人力
- C.节约护理经费
- D.节约护士时间
- E.护士工作效率高
- A.咨询
- B.个别访谈
- C.劝服
- D.指导
- E.反馈
- A.负压吸引
- B.体液引流
- C.提高机体免疫力
- D.药物祛痰
- E.翻身、叩背
- A.消毒、去污、清洗、灭菌
- B.去污、消毒、清洗、灭菌
- C.清洗、去污、消毒、灭菌
- D.去污、消毒、灭菌、清洗
- E.清洗、灭菌、消毒、去污
- A.科研能力
- B.实践技能
- C.创新思维
- D.基础训练
- E.科室轮转
- A.刺激、有机体和结果
- B.刺激、环境和行为反应
- C.环境、有机体和结果
- D.环境、有机体和行为反应
- E.刺激、有机体和行为反应
- A.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适宜性
- B.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效益
- C.确定健康教育计划的优劣程度
- D.确定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的可持续性
- E.确定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的可行性
- A.测试因素
- B.观察因素
- C.时间因素
- D.回归因素
- E.霍桑效应
- A.嗜热脂肪杆菌芽孢
- B.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 C.多黏芽孢杆菌
- D.环状芽孢杆菌
- E.坚强芽孢杆菌
- A.消毒2小时后,深埋2米以下
- B.焚烧处理
- C.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 D.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 E.置于双层黑色不透水塑料袋内
- A.手术野及其外15cm以上由上往下擦拭
- B.手术野及其外15cm以上由右向左擦拭
- C.手术野及其外10cm以上由内向外擦拭
- D.手术野及其外10cm以上由外向内擦拭
- E.手术野及其外15cm以上由内向外擦拭
- A.缩短住院时间
- B.敷料被液体渗透及时更换
- C.尽量采用封闭式重力引流
- D.严格无菌操作
- E.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 A.呼吸道
- B.阴道
- C.输尿管
- D.肠道
- E.皮肤
- A.灭菌方法
- B.高效消毒方法
- C.中效消毒方法
- D.低效消毒方法
- E.清洁方法
- 35
-
醉酒属于()。
- A.致病行为
- B.日常危害健康行为
- C.不良疾病行为
- D.违规行为
- E.预警行为
- A.可行性原则
- B.有效性原则
- C.经济型原则
- D.实用性原则
- E.重要性原则
- A.坐在病人床边,了解他的感受并给予解释
- B.告诉他恐惧毫无必要,并鼓励病人进行日常活动以建立信心
- C.给予镇静药物
- D.向病人保证,将他的问题记在病历里,这样医师可能和他讨论这个问题
- E.通知患者家属,让家属多探望病人
- A.确定或推测与人群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和行为影响因素
- B.对人群疾病谱的诊断
- C.是健康干预的过程
- D.是对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
- E.提供健康教育的措施
- A.20cm×30cm×50cm
- B.30cm×30cm×25cm
- C.30cm×30cm×50cm
- D.30cm×40cm×50cm
- E.50cm×30cm×50cm
- A.发送者、信息渠道、接收者
- B.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内容
- C.发送者、传递者、信息渠道
- D.接收者、信息、信息渠道
- E.发送者、信息、信息渠道
- A.1
- B.2
- C.3
- D.4
- E.5
- A.反映质量管理客观规律
- B.做好患者照顾的质量保证
- C.有效掌握医疗护理照顾的成本效益
- D.做好患者和工作人员的安全措施
- E.满足工作人员的需求
- A.故意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B.失职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C.过错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D.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E.失误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 A.严格掌握使用的适应证
- B.病毒感染时少量使用抗生素
- C.观察体内正常菌群
- D.适当的药物剂量
- E.降低抗感染药物的费用支出
- A.经阴道子宫切除术
- B.甲状腺手术
- C.疝修补术
- D.子宫肌瘤切除术
- E.扁桃体摘除术
- A.目的不明,导致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
- B.表达模糊,导致信息传递错误
- C.选择失误,导致信息误解的可能性增大
- D.言行不当,导致信息理解错误
- E.过度加工,导致信息的模糊或失真
- A.有效碘100mg/L的碘附液
- B.1%过氧化氢液
- C.纯净水
- D.0.2%氯己定溶液
- E.0.3%硼酸溶液
- A.1cm×1cm
- B.3cm×3cm
- C.5cm×5cm
- D.10cm×10cm
- E.20cm×20cm
- A.保护性隔离
- B.空气传播的隔离
- C.飞沫传播的隔离
- D.接触传播的隔离
- E.消化道传播隔离
- A.780~840
- B.840~900
- C.800~900
- D.960~1020
- E.900~1000
- A.人本管理
- B.组织管理
- C.统筹管理
- D.目标管理
- E.时间管理
- A.加大洗涤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清洗的时间
- B.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 C.使用压力蒸气灭菌法,提高温度和(或)加大压力
- D.用pH<7的洗涤剂去污和(或)用离子水冲洗
- E.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或)季铵盐类消毒剂
- A.单独设置房间以提醒医务人员离开时洗手
- B.便于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监护
- C.将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从空间上分开
- D.将感染源与传播的途径分开
- E.方便家属探视
- A.讨论开始首先确定讨论提纲
- B.常用座位排列为圆形
- C.谈论时间宜在1小时左右
- D.人数多控制在6~10人
- E.常用座位排列为马蹄铁形
- A.湿化器使用蒸馏水
- B.定期更换蒸馏水
- C.定时倾倒冷凝水
- D.使用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 E.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 A.安全驾驶
- B.避开污染
- C.合理营养
- D.事故他救
- E.正确服药
- A.200mg/L
- B.250mg/L
- C.500mg/L
- D.1000mg/L
- E.2000~5000mg/L
- A.传送
- B.精致
- C.有方向
- D.准确
- E.及时修正
- A.学校健康教育
- B.防治疾病健康教育
- C.营养健康教育
- D.环境保护健康教育
- E.生殖健康教育
- A.危险因素监测
- B.发病率监测
- C.感染病种监测
- D.致病微生物监测
- E.目标监测
- A.即指自我传播
- B.即指人内传播
- C.即指人际传播
- D.是公共关系学的理论基础
- E.是组织以外小群体的传播活动
- A.统一化
- B.规格化
- C.系列化
- D.规范化
- E.科学化
- A.不具体指明问题所在
- B.批评对事不对人
- C.允许下属表达自己的观点
- D.以平等客观的态度面对下属
- E.控制讨论
- A.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讲座
- B.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率控制在60%以下
- C.选用广谱抗生素以达到杀灭致病菌的目的
- D.尽可能使用大剂量冲击疗法
- E.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
- A.是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 B.组织文化的核心是护理价值观
- C.是一种隐藏的价值因素和精神源泉
- D.是价值观、群体意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
- E.是组织经营活动和文化活动的总和
- A.德尔菲法
- B.电子会议法
- C.座谈法
- D.头脑风暴法
- E.名义集体决策法
- A.转移
- B.共生
- C.定植
- D.定居
- E.易位
- A.患者病因的教育
- B.医院环境的教育
- C.常见病防治的教育
- D.医院生活制度的教育
- E.患者治疗原则的教育
- A.必须有对立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 B.有差异一定会构成冲突
- C.当问题存在时,就会构成冲突
- D.冲突可以被感觉到,也可以不被感觉到
- E.冲突是为了取得丰富资源而发生的阻挠行为
- A.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
- B.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 C.切口有红、肿、热、痛
- D.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 E.切口有脓性分泌物
- 71
-
艾滋病传播可通过()。
- A.同桌进餐传播
- B.握手传播
- C.拥抱传播
- D.母婴传播
- E.共用浴具传播
- A.20℃以下
- B.30℃以下
- C.40℃以下
- D.50℃以下
- E.60℃以下
- A.目的性
- B.可塑性
- C.差异性
- D.规律性
- E.一致性
- A.法约尔
- B.泰勒
- C.韦伯
- D.梅奥
- E.卢因
- A.少用评价性语言
- B.加强评论和表态
- C.多用描述性语言
- D.耐心听取对方的说明
- E.认同对方的问题和处境
- A.床边教学
- B.读书报告会
- C.国内进修
- D.科室轮转
- E.定期查房
- A.合理性
- B.灵活性
- C.适用性
- D.战略高度
- E.多重标准
- A.X理论与Y理论
- B.人本理论
- C.动态理论
- D.科学管理理论
- E.行政组织理论
- A.50cfu/ml
- B.100cfu/ml
- C.200cfu/ml
- D.500cfu/ml
- E.2000cfu/ml
- A.信息的接受者
- B.信息的反应者
- C.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 D.大量受传者称为受众
- E.可以是个人、群体或组织
- A.准确性原则
- B.针对性原则
- C.速度快原则
- D.可及性原则
- E.经济性原则
- A.740人
- B.612人
- C.576人
- D.540人
- E.500人
- A.劳动量
- B.直接劳动时间
- C.间接劳动时间
- D.护理工作全过程耗时
- E.平均护理时数
- A.菌群失调可导致感染
- B.正常菌群大部分是厌氧菌
- C.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可合成叶酸、维生素B2及维生素K
- D.皮肤上的正常菌群能形成自然菌膜,是一种特异的保护膜
- E.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正常菌群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 A.提高劳动生产力
- B.实行科学化管理
- C.调动人的积极性
- D.公平的分配制度
- E.合理地任用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