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反射
- B.自我控制
- C.调适
- D.顺应
- E.应对
- A.反射
- B.自我控制
- C.调适
- D.顺应
- E.应对
- A.工艺监测
- B.化学监测
- C.生物监测
- D.日常监测
- E.强度监测
- A.工艺监测
- B.化学监测
- C.生物监测
- D.日常监测
- E.强度监测
- A.传者
- B.受传者
- C.信息
- D.讯息
- E.传播效果
- A.工艺监测
- B.化学监测
- C.生物监测
- D.日常监测
- E.强度监测
- A.传者
- B.受传者
- C.信息
- D.讯息
- E.传播效果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A.传者
- B.受传者
- C.信息
- D.讯息
- E.传播效果
- A.无意模仿
- B.有意模仿
- C.强迫模仿
- D.正强化
- E.负强化
- A.日常健康行为
- B.避开有害环境行为
- C.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 D.预警行为
- E.保健行为
- A.源于组织外部可能的威胁或不利影响
- B.源于组织外部可能存在的机遇
- C.评估组织内部的劣势
- D.评估组织内部的优势
- E.整合组织的资源
- A.源于组织外部可能的威胁或不利影响
- B.源于组织外部可能存在的机遇
- C.评估组织内部的劣势
- D.评估组织内部的优势
- E.整合组织的资源
- A.无意模仿
- B.有意模仿
- C.强迫模仿
- D.正强化
- E.负强化
- A.0~2岁
- B.2~3岁
- C.3~12岁
- D.12~13岁至成年
- E.成年后
- A.0~2岁
- B.2~3岁
- C.3~12岁
- D.12~13岁至成年
- E.成年后
- A.4小时
- B.24小时
- C.1周
- D.14天
- E.3天
- A.0~2岁
- B.2~3岁
- C.3~12岁
- D.12~13岁至成年
- E.成年后
- A.以正式的职位为基础
- B.影响力持久,可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 C.比较稳定,不随地位而变化
- D.下属信服、尊敬,激励作用大
- E.对下属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起主导作用
- 20
-
已铺好无菌盘有效期为()
- A.4小时
- B.24小时
- C.1周
- D.14天
- E.3天
- A.健康传播是一种人际传播
- B.健康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
- C.健康传播是个体之间、集体之间以及个体与集体之间交换、传递信息的过程
- D.健康传播多表现为多级传播、多种途径传播及多次反馈
- E.健康传播是全身心的传播
- A.长期住院病人
- B.新生儿
- C.择期手术的病人
- D.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
- E.卧床病人
- A.信息传播在小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是一种单向性的直接传播
- B.群体传播和群体意识的形成没有关系
- C.在群体交流中形成的一致性意见会产生一种群体倾向,这种群体压力能够改变群体中个别人的不同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 D.群体中的“舆论领袖”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具有引导作用,其存在不利于群体传播的开展
- E.群体意识越强,越不利于群体目标的实现
- A.个人决策和团体决策
- B.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
- C.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 D.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 E.常规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 A.Who:对象
- B.What:实现什么变化
- C.When:实现变化的期限
- D.How:如何实现变化
- E.How to measure:测量的方法
- A.选择适当的主持人
- B.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 C.掌握小组讨论的技巧
- D.安排好小组人员座位排列
- E.现场提出讨论主题
- A.垂直沟通
- B.非正式沟通
- C.横向沟通
- D.正式沟通
- E.全通道式沟通
- A.小组护理
- B.责任制护理
- C.综合护理
- D.功能制护理
- E.个案护理
- A.接触隔离
- B.严密隔离
- C.保护性隔离
- D.呼吸道隔离
- E.血液-体液隔离
- 30
-
患者林某,男,3岁,1周前因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入院治疗,发病后患儿出现高热、烦躁不安、哭闹,扁桃体、颊黏膜等多处出现化脓性病灶。昨日患儿出现腹泻症状,病原学检测为轮状病毒感染。患儿最有可能发生()
- A.环境感染
- B.交叉感染
- C.自身感染
- D.医源性感染
- E.医院感染
- A.倡导、赋权与管理
- B.指导、赋权与协调
- C.倡导、控制与管理
- D.指导、控制与协调
- E.倡导、赋权与协调
- A.注重知识灌输
- B.注重环境改善
- C.不仅注重知识改变而且注重行为改变
- D.注重教育效果评价
- E.注重计划教育
- A.呼吸道隔离
- B.接触隔离
- C.昆虫隔离
- D.保护性隔离
- E.消化道隔离
- A.接触隔离
- B.严密隔离
- C.保护性隔离
- D.呼吸道隔离
- E.血液-体液隔离
- A.5%
- B.10%
- C.15%
- D.20%
- E.25%
- A.小组护理
- B.责任制护理
- C.循证护理
- D.功能制护理
- E.个案护理
- A.Koplik斑
- B.皮疹
- C.鹅口疮
- D.牙龈感染
- E.淤点
- A.病人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有细菌定植,但尚未有炎症表现
- B.新生儿在院内经产道感染链球菌
- C.新生儿在院内经胎盘感染单疱疹
- D.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误吸未被污染的羊水形成肺炎
- E.术后3日内病人体温升高,3日后恢复正常
- A.正强化
- B.负强化
- C.消极强化
- D.惩罚
- E.消退
- 40
-
组织沟通的作用不包括()
- A.联系
- B.激励
- C.创新
- D.控制
- E.反馈
- A.行为主体
- B.行为客体
- C.行为环境
- D.行为手段
- E.行为结果
- A.接受注射者相对安全,注射操作者绝对安全
- B.提倡介入性方法,尽量减少非介入性方法
- C.注射操作者安全,环境安全
- D.接受注射者安全,注射操作者安全,环境安全
- E.严格无菌操作和洗手,做好消毒隔离
- A.创新化
- B.统一化
- C.规格化
- D.规范化
- E.系列化
- A.文字传播
- B.口头传播
- C.书面传播
- D.印刷传播
- E.形象传播
- A.模仿
- B.示范
- C.电视传播
- D.脱敏法
- E.强化法
- A.分层法
- B.调查表法
- C.排列图法
- D.因果分析图
- E.控制图
- A.应严格无菌操作
- B.伤口敷料一旦有渗液应立即更换
- C.更换敷料前洗手,处理不同病人之间也要洗手,即使处理同一个病人不同部位的伤口之间也应清洁双手
- D.保持ICU室内空气清洁,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避免室内污染等
- E.器官移植患者病情好转并稳定后仍需在ICU严密监护
- A.需氧菌
- B.厌氧菌
- C.寄生菌
- D.杆菌
- E.球菌
- A.每日开始灭菌前
- B.每日灭菌结束后
- C.新安装的灭菌器进行调试时
- D.灭菌器维修后
- E.每日下班前
- A.书写工作手册
- B.参与病人抢救
- C.检查护理文件书写质量
- D.制定年轻护土培训计划
- E.召开病人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