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形成评价
- B.总结评价
- C.过程评价
- D.效应评价
- E.结局评价
- A.形成评价
- B.总结评价
- C.过程评价
- D.效应评价
- E.结局评价
- A.形成评价
- B.总结评价
- C.过程评价
- D.效应评价
- E.结局评价
- A.推延
- B.妥协
- C.和平共处
- D.教育
- E.转移目标
- A.推延
- B.妥协
- C.和平共处
- D.教育
- E.转移目标
- A.推延
- B.妥协
- C.和平共处
- D.教育
- E.转移目标
- A.推延
- B.妥协
- C.和平共处
- D.教育
- E.转移目标
- A.推延
- B.妥协
- C.和平共处
- D.教育
- E.转移目标
- A.≤4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 B.≤4CFU/(5分钟·直径9cm平皿)
- C.≤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 D.≤6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 E.≤6CFU/(20分钟·直径9cm平皿)
- A.≤4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 B.≤4CFU/(5分钟·直径9cm平皿)
- C.≤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 D.≤6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 E.≤6CFU/(20分钟·直径9cm平皿)
- A.≤4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 B.≤4CFU/(5分钟·直径9cm平皿)
- C.≤5CFU/(30分钟·直径9cm平皿)
- D.≤6CFU/(15分钟·直径9cm平皿)
- E.≤6CFU/(20分钟·直径9cm平皿)
- A.候诊教育
- B.随诊教育
- C.健康教育处方
- D.入院教育
- E.咨询教育
- A.候诊教育
- B.随诊教育
- C.健康教育处方
- D.入院教育
- E.咨询教育
- A.时间因素
- B.信息因素
- C.回归因素
- D.选择因素
- E.暴露因素
- A.时间因素
- B.信息因素
- C.回归因素
- D.选择因素
- E.暴露因素
- A.候诊教育
- B.随诊教育
- C.健康教育处方
- D.入院教育
- E.咨询教育
- A.您对健康是怎么理解的?
- B.您上次复诊是什么时间?
- C.您同意我们大家都支持的第一个方案吗?
- D.您为什么不想再坚持康复训练呢?
- E.这个检查是在哪里做的?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 18
-
属于开放式提问的是
- A.您对健康是怎么理解的?
- B.您上次复诊是什么时间?
- C.您同意我们大家都支持的第一个方案吗?
- D.您为什么不想再坚持康复训练呢?
- E.这个检查是在哪里做的?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 A.您对健康是怎么理解的?
- B.您上次复诊是什么时间?
- C.您同意我们大家都支持的第一个方案吗?
- D.您为什么不想再坚持康复训练呢?
- E.这个检查是在哪里做的?您现在感觉怎么样?
- 20
-
耐热、耐湿物品首选
- A.压力蒸气灭菌
- B.干热灭菌
- C.干粉消毒
- D.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 E.消毒液浸泡
- 21
-
对医院污水的处理首选
- A.压力蒸气灭菌
- B.干热灭菌
- C.干粉消毒
- D.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 E.消毒液浸泡
- A.压力蒸气灭菌
- B.干热灭菌
- C.干粉消毒
- D.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 E.消毒液浸泡
- 23
-
油、粉、膏等灭菌首选
- A.压力蒸气灭菌
- B.干热灭菌
- C.干粉消毒
- D.环氧乙烷气体灭菌
- E.消毒液浸泡
- A.脱敏法
- B.示范法
- C.厌恶法
- D.正强化法
- E.想象法
- A.脱敏法
- B.示范法
- C.厌恶法
- D.正强化法
- E.想象法
- A、建立标准
- B、衡量绩效
- C、制定预算
- D、纠正偏差
- E、同步监测
- A、门诊咨询处方
- B、自我保健处方
- C、治疗处方
- D、健康教育处方
- E、治疗方案
- A、某新来的护士迟到早退
- B、某新来的护士在完成护理操作后未洗手
- C、某新来的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热隋交谈
- D、某新来的护士在护士站放声大笑
- E、某新来的护士涂抹指甲油,佩戴饰品
- A、症状消失后续用2~3天
- B、控制1~3天即可停药
- C、病情好转,体温正常7~10天再停药
- D、疗程可达4~8周
- E、疗程可达3~4周
- A、发展个人技能
- B、加强社区行动
- C、创造支持环境
- D、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 E、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 31
-
甲型肝炎传播途径不包括
- A、粪口途径
- B、密切接触
- C、垂直传播
- D、粪便污染食物
- E、粪便污染水源
- A、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
- B、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 C、影响细胞代谢
- D、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 E、损伤细菌的细胞膜
- A、环境诊断
- B、生活质量
- C、倾向因素
- D、促成因素
- E、强化因素
- A、提高患者依从性
- B、心理治疗
- C、消除致病因素
- D、是影响家庭、社会和整个人群的治本措施
- E、降低医疗成本
- A、洗手
- B、使用抗生素
- C、使用消毒剂
- D、穿隔离衣
- E、手消毒
- A、消毒
- B、灭菌
- C、无菌技术
- D、隔离
- E、预防使用抗生素
- A、空气洁净技术
- B、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 C、二氧化氯消毒液喷雾
- D、3%过氧化氢喷雾消毒
- E、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 A、社会诊断
- B、流行病学诊断
- C、行为诊断
- D、教育诊断
- E、管理与政策诊断
- A、对于强化的对象要一视同仁
- B、负强化没有激励作用,应避免
- C、强化目标应分阶段设立
- D、尽量采取同一种被证实有效的正强化
- E、强化的频率应由管理者决定
- 40
-
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强调
- A、以经济为中心
- B、以整体人为中心
- C、以工作为中心
- D、以自我管理为中心
- E、以人际关系为中心
- A、选用万古霉素作为术前预防性用药的一种
- B、术前通过静脉途径给予一次性足量抗生素
- C、手术过程中给予抗生素,以维持适当的血药浓度
- D、术前进行清洁灌肠
- E、甲硝唑是术前预防性用药的一种
- A、遗传因素的影响
- B、环境因素的影响
- C、学习因素的影响
- D、个性因素的影响
- E、政治因素的影响
- A、评估当前形势
- B、确立组织目标
- C、提出组织框架
- D、设计组织的运作方式
- E、划分工作业务
- 44
-
人类社会行为的确立是
- A、模仿过程
- B、社会化过程
- C、学习过程
- D、练习过程
- E、适应过程
- A、病室定期消毒
- B、限制家属探视及陪住
- C、拔除有创导管时,应做细菌培养
- D、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 E、严重创伤、感染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人安排在同一房间
- A、移位途径
- B、细菌具有黏附力
- C、适宜的pH
- D、生物屏防
- E、细菌易位
- A、普遍性和适用性
- B、普遍性和特殊性
- C、科学性和先进性
- D、可行性和应用性
- E、科学性和特殊性
- A、行为主体
- B、行为客体
- C、行为环境
- D、行为手段
- E、行为结果
- 49
-
下列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 A、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水痘
- B、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症表现
- C、创伤产生的炎症表现
- D、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 E、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 A、碘酊多用于皮肤的消毒
- B、氯己定对金属和织物无腐蚀性
- C、过氧乙酸可用于浸泡金属器械
- D、过氧乙酸可用于浸泡内镜
- E、碘附对皮肤、黏膜无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