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红色
- B.黄色
- C.绿色
- D.草黄色
- E.白色
- A.红色
- B.黄色
- C.绿色
- D.草黄色
- E.白色
- A.红色
- B.黄色
- C.绿色
- D.草黄色
- E.白色
- A.红色
- B.黄色
- C.绿色
- D.草黄色
- E.白色
- A.红色
- B.黄色
- C.绿色
- D.草黄色
- E.白色
- 6
-
金黄色葡萄菌色素
- A.热原质
- B.抗生素
- C.细菌素
- D.水溶性色素
- E.脂溶性色素
- 7
-
革兰阴性菌产生
- A.热原质
- B.抗生素
- C.细菌素
- D.水溶性色素
- E.脂溶性色素
- 8
-
大肠菌素是
- A.热原质
- B.抗生素
- C.细菌素
- D.水溶性色素
- E.脂溶性色素
- 9
-
绿脓菌素是
- A.热原质
- B.抗生素
- C.细菌素
- D.水溶性色素
- E.脂溶性色素
- 10
-
缺乏症是脚气病的是
- A.维生素A
- B.维生素B1
- C.维生素B2
- D.维生素B12
- E.维生素C
- 11
-
真菌可产生
- A.热原质
- B.抗生素
- C.细菌素
- D.水溶性色素
- E.脂溶性色素
- A.10-6g
- B.10-9g
- C.10-12g
- D.10-15g
- A.肝脏含量最丰富
- B.缺乏时可导致佝偻病
- C.过多的摄入不会引起中毒
- D.以上皆正确
- E.仅BC正确
- A.是红细胞酶缺陷的筛选试验
- B.脆性增高说明红细胞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小于正常
- C.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脆性往往增高
- D.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脆性往往降低
- E.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确诊试验
- A.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减少对磷的重吸收
- B.增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对钙的重吸收
- C.增加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 D.减少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 E.只调节钙的排泄
- A.SIgA
- B.IgG
- C.IgM
- D.IgD
- E.IgE
- A.离开单核-巨噬系统胆红素,在血液中与血红蛋白结合
- B.不能从肾脏排出
- C.凡登白试验呈直接反应
- D.溶血性贫血时常增加
- E.是未结合胆红素,也是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成的胆红素-白蛋白复合体
- A.沉淀反应
- B.琼脂扩散
- C.中和试验
- D.凝集试验
- E.对流电泳
- 19
-
340nm波长属于
- A.可见光
- B.紫外光
- C.红外光
- D.近红外光
- E.远红外光
- A.T细胞
- B.B细胞
- C.巨噬细胞
- D.肥大细胞
- E.浆细胞
- A.糜蛋白酶原
- B.胰蛋白酶原
- C.胰岛素原
- D.弹性蛋白酶原
- E.胶原酶原
- A.抗肿瘤
- B.抗病毒
- C.引起同种移植物的排斥
- D.发生ADCC
- E.引起DTH
- A.计算细胞的种类
- B.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 C.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 D.全片观察有无体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
- E.观察涂片染色情况
- 24
-
在抗体形成时
- A.只有T细胞有免疫记忆
- B.T细胞通过其细胞表面的个体型作为抗原受体
- C.巨噬细胞在异常情况下,才做为辅助细胞
- D.B细胞比T细胞增殖更多
- E.NK细胞活跃
- A.0.1L
- B.0.3L
- C.1L
- D.O.2L
- E.0.4L
- A.Lp(a)
- B.LDL
- C.VLDL
- D.CM
- E.HDL
- A.可能是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质
- B.可能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
- C.可能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之残核部分
- D.可与Cabot环同时存在
- 28
-
钙排泄的主要器官
- A.肾脏
- B.肠道
- C.汗液
- D.唾液
- E.胆道
- A.1000A。以下
- B.5000A。以下
- C.10000A。以下
- D.20000A。以下
- E.30000A。以下
- A.选用109mmol/L枸橼酸钠溶液作抗凝剂
- B.使用管长300mm,管孔内径5mm的血沉管
- C.室温低于18℃时,应将血沉架置20士2℃的温箱中
- D.室温高于25℃时按校正后值报告
- 31
-
血红蛋白
- A.4.0~5.0×1012/L
- B.3.5~5.0×1012/L
- C.3.0~5.0×1012/L
- D.120~160g/L
- E.110~150g/L
- A.异染颗粒
- B.中介体
- C.质粒
- D.芽胞
- E.转位因子
- 33
-
脂肪消化的主要部位是
- A.胃
- B.小肠
- C.直肠
- D.食管
- E.结肠
- A.3
- B.9
- C.11
- D.13
- E.15
- A.甘氨酸
- B.谷氨酸
- C.半胱氨酸
- D.酪氨酸
- E.丝氨酸
- 36
-
渗出液的产生多见于
- A.细菌感染
- B.外伤
- C.血液刺激
- D.胆汁刺激
- E.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