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骨髓中原始细胞>30%
- B.中性粒细胞减少
- C.中性粒细胞增多
- D.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 E.骨髓中出现R-S细胞
- 2
-
霍奇金病( )
- A.骨髓中原始细胞>30%
- B.中性粒细胞减少
- C.中性粒细胞增多
- D.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 E.骨髓中出现R-S细胞
- 3
-
伤寒( )
- A.骨髓中原始细胞>30%
- B.中性粒细胞减少
- C.中性粒细胞增多
- D.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 E.骨髓中出现R-S细胞
- 4
-
急性白血病( )
- A.骨髓中原始细胞>30%
- B.中性粒细胞减少
- C.中性粒细胞增多
- D.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 E.骨髓中出现R-S细胞
- A.低倍镜检查虫卵,原虫等
- B.高倍镜观察细胞等
- C.正常粪便中可见较多白细胞
- D.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
- E.正常粪便中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
- A.蚊
- B.蝇
- C.蛉
- D.蚤
- E.虱
- A.白细胞
- B.红细胞
- C.鳞状上皮细胞
- D.肾小管上皮细胞
- E.尾形上皮细胞
- A.IgA
- B.嗜碱性粒细胞
- C.肥大细胞
- D.趋化性介质
- E.IgE
- A.亲和性
- B.抑制性
- C.前带现象
- D.后带现象
- E.解离现象
- A.反向间接血凝法
- B.荧光抗体技术
- C.放射免疫测定
- D.ELISA法
- E.胶乳凝集试验
- A.革兰阴性小杆菌
- B.初次培养需要5%~10%的CO2环境
- C.营养要求高
- D.生长需要X、V因子
- E.以上均是
- A.葡萄糖
- B.乳糖
- C.麦芽糖
- D.甘露醇
- E.以上都不对
- A.>10%
- B.>20%
- C.>50%
- D.<10%
- E.<20%
- A.动力观察
- B.制动试验
- C.庆大琼脂培养
- D.碱性胨水增菌培养
- E.荚膜肿胀试验
- A.脾
- B.肝
- C.骨髓
- D.肺
- E.肌肉
- A.IgA和IgM
- B.sIgA和IgM
- C.IgM和IgG
- D.sIgA和IgG
- E.sIgA
- A.血清总胆红素增高
- B.尿胆红素阳性
- C.尿胆原阳性
- D.血清胆汁酸增高
- E.免疫球蛋白下降
- A.重新采血复查
- B.取血量20μl改为40μl
- C.可数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结果乘2
- D.结合分类涂片细胞分布综合判断
- E.以上都是错误的
- A.是血浆中停留最久的来自血红素的色素
- B.血浆结合珠蛋白消失前就可出现
- C.是严重的血管内溶血判断指标
- D.最后由肝细胞摄取并消除
- E.与硫化胺形成一个容易识别的铵血色原,在558nm处有一最佳吸收峰
- A.TSH降低、TT3升高、TT4下降
- B.TSH降低、TT3升高、TT4升高
- C.TSH降低、TT3下降、TT4下降
- D.TSH升高、TT3升高、TT4升高
- E.TSH升高、TT3下降、TT4下降
- A.圆盘电泳
- B.密度梯度离心
- C.琼脂糖凝胶电泳
- D.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 E.等电聚焦电泳
- A.晨尿
- B.餐后尿
- C.随机尿
- D.12小时尿
- E.24小时尿
- A.分离培养
- B.直接涂片镜检
- C.血清学试验
- D.动物试验
- E.以上都是
- A.血细胞比容明显降低
- B.切变率降低
- C.纤维蛋白原减少
- D.温度增高
- E.红细胞数减少
- A.对数期、迟缓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 B.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 C.稳定期、对数期、迟缓期和衰亡期
- D.对数期、稳定期、迟缓期和衰亡期
- E.以上都不对
- A.定性实验、不能定量
- B.定量实验、不能定性
- C.可通过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本含量
- D.沉淀环大小可直接反映待测样本含量
- E.既可定性,也可定量
- A.普通试管法和活化凝血时间法
- B.活化凝血时间法和硅管法
- C.毛细血管法和活化凝血时间法
- D.玻片法和活化凝血时间法
- E.硅管法和普通试验法
- A.具有荚膜结构
- B.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
- C.能产生强烈的内毒素
- D.不产生溶血素
- E.主要引起大叶性肺炎
- A.cTn
- B.MB
- C.CK
- D.LD
- E.AST
- 30
-
肥达反应的原理是( )
- A.直接凝集
- B.间接凝集
- C.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 D.沉淀反应
- E.补体结合
- 31
-
原发性纤溶时可见( )
- A.3P试验阴性
- B.纤溶酶原含量增多
- C.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
- D.血片上破碎红细胞增多
- E.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增强
- A.抗原识别受体
- B.SmIg
- C.SRBC受体
- D.促有丝分裂原受体
- E.MHC编码的产物
- A.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 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C.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 D.红白血病
- E.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A.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
- B.营养要求较高
- C.初次分离需5%~10%CO<sub>2</sub>
- D.普通营养琼脂上即可生长
- E.氧化酶试验阳性
- A.FSH
- B.生长激素
- C.T<sub>3 </sub>、T<sub>4 </sub>
- D.VMA
- E.血皮质醇
- A.胎盘丙种球蛋白
- B.白喉抗毒素
- C.McAb
- D.单链抗体
- E.以上都不是
- A.IgG
- B.IgM
- C.C3、C4
- D.肝炎病毒标志物
- E.AFP
- A.清蛋白和球蛋白都带负电荷
- B.清蛋白和球蛋白都带正电荷
- C.清蛋白带负电荷,球蛋白带正电荷
- D.清蛋白和α1-球蛋白带负电荷,其他蛋白带正电荷
- E.清蛋白、α1、α2-球蛋白带负电荷,其他蛋白带正电荷
- A.1~3小时
- B.4~8小时
- C.11~12小时
- D.14~18小时
- E.24~72小时
- A.HDL
- B.LDL
- C.VLDL
- D.CM
- E.IDL
- A.初次培养应置于5%~10%的CO<sub>2</sub>环境
- B.在培养基中添加Ⅹ、Ⅴ因子
- C.用巧克力平板培养
- D.在培养基中添加某些抗生素以抑制杂菌
- E.以上均是
- A.取血液和染液各一滴,混匀后推片
- B.染色时间5~10分钟
- C.在室温低时,染色时问还应适当延长
- D.在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细胞数
- E.为了便于计数,可用Miller窥盘
- A.观察动力
- B.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C.疟原虫检查
- D.网织红细胞计数
- E.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 A.Ⅰ型超敏反应
- B.Ⅱ型超敏反应
- C.Ⅲ型超敏反应
- D.Ⅳ型超敏反应
- E.不属于超敏反应
- A.延长血红蛋白转化时问
- B.Hi生成减少,结果偏低
- C.CN-下降,结果偏低
- D.可出现浑浊现象
- E.CN-升高,结果偏高
- A.淀粉酶
- B.酸性磷酸酶
- C.脂蛋白脂肪酶
- D.胆碱酯酶
- E.碱性磷酸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