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乳头瘤病毒
- A.性病淋巴肉芽肿LGV
- B.非淋菌性尿道炎
- C.AIDS
- D.尖锐湿疣
- E.生殖器疱疹
- 2
-
解脲脲原体
- A.性病淋巴肉芽肿LGV
- B.非淋菌性尿道炎
- C.AIDS
- D.尖锐湿疣
- E.生殖器疱疹
- A.同种异型抗原
- B.独特型抗原
- C.超抗原
- D.自身抗原
- E.异嗜性抗原
- A.在无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 B.在10%氯化钠不生长
- C.在3%、7%氯化钠中生长良好
- D.神奈川现象阳性
- E.碱性蛋白胨水可用于该菌增菌培养
- A.同种异型抗原
- B.独特型抗原
- C.超抗原
- D.自身抗原
- E.异嗜性抗原
- 6
-
该菌产生的毒素为
- A.CT
- B.α毒素
- C.TDH
- D.LT
- E.ST
- A.宋内志贺菌
- B.伤寒沙门菌
- C.摩根摩根菌
- D.幽门螺杆菌
- E.金黄色葡萄球菌
- A.尿素
- B.血糖浓度
- 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 D.血气和电解质
- E.尿酮体定性检测
- A.乳酸酸中毒
- B.呼吸性酸中毒
- C.丙氨酸酸中毒
- D.酮症酸中毒
- E.代谢性碱中毒
- A.主体蛋白
- B.外源性蛋白
- C.锚蛋白
- D.酶蛋白
- E.转运蛋白
- A.它比血淀粉酶出现得晚
- B.持续时间2~3d
- C.超过500U/L即可诊断
- D.肾功能障碍时也可轻度增高
- E.急性肝炎时也可增高
- 12
-
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A.抗体检测,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 B.中和试验,主要检测抗体IgG
- C.补体结合抗体为IgG,在病后5~6周达高峰
- D.检测抗体IgM用于疾病早期诊断
- E.血凝试验阳性率低于补体结合试验,易出现假阴性。
- A.对数生长期细菌的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都较为典型
- B.抗菌药多作用于细菌的对数生长期
- C.对数生长期细菌生长迅速,芽胞亦多在此期形成
- D.稳定期细菌的增殖数与死亡数基本相等,故活菌数保持相对不变
- E.衰退期可见细菌自溶现象
- 14
-
嗜铬细胞瘤的最好发部位在
- A.肾脏
- B.肾上腺皮质
- C.肾上腺髓质
- D.甲状腺
- E.甲状旁腺
- A.γ谷氨酰转移酶
- B.胆碱酯酶
- 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D.碱性磷酸酶
- E.亮氨酸氨基肽酶
- A.平行
- B.在同一直线上
- C.呈45度
- D.垂直
- E.相反方向
- A.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 B.蛋白质的构象
- C.蛋白质在缓冲液中所带的电荷
- D.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E.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18
-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主要见于
- A.再生障碍性贫血
- B.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C.急性白血病
- D.缺铁性贫血
- E.病毒感染
- A.细胞免疫功能缺陷者恶性肿瘤发生率增高
- B.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使肿瘤发生率增高
- C.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
- D.无胸腺的裸鼠肿瘤自发率不高
- E.以上均不是
- A.肝
- B.肾
- C.胃肠道
- D.脾
- E.胆
- 21
-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病人
- A.因吸入过敏原导致症状突然发生
- B.C1抑制因子缺乏或功能缺陷
- C.C2、C4水平常在正常范围内
- D.病人IgE水平过高
- E.C3a和C5a合成过量
- A.脾功能亢进
- B.红细胞内血红蛋白聚集或沉淀
- C.红细胞体积增加,趋于球形
- D.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
- E.红细胞膜附着有不完全抗体或补体
- A.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之间的聚集
- B.血小板聚集是通过一条PAF途径来完成的
- C.血小板聚集除了GPⅡa/Ⅲb参与外,无其他因子参加
- D.GPⅡa/Ⅲb有缺陷时,其聚集作用不减弱
- E.血小板聚集往往发生在血小板激活以后
- A.有细胞结构
- B.以二分裂法增殖
- C.有独立酶系统
- D.专营细胞内寄生
- E.对抗生素敏感
- A.ACTH
- B.AFP
- C.NSE
- D.CEA
- E.降钙素
- A.IL-10
- B.IL-4
- C.TNF-α
- D.TGF-β
- E.TNF-β
- A.将试验抗原与对照液各0.02~0.03ml用皮针分别注入皮下
- B.使局部产生一个圆形小丘
- C.同时试验多种抗原时,相互间至少间隔4cm
- D.抗原应适当稀释
- E.可疑性抗原出现阴性结果时,应逐渐加大抗原浓度进行重复试验
- 28
-
平板分区划线的目的是
- A.使细菌获得充分的营养
- B.减少细菌间的相互抑制作用
- C.获得足够的单个菌落
- D.加快细菌的生长速度
- E.利于细菌的大量生长
- A.木瓜蛋白酶
- B.胃蛋白酶
- C.胰蛋白酶
- D.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 E.胰肽酶
- A.C1
- B.C3
- C.C4
- D.C5
- E.C4Bp
- A.Km上升,Vmax不变
- B.Km不变,Vmax上升
- C.Km下降,Vmax不变
- D.Km下降,Vmax下降
- E.Km上升,Vmax下降
- A.1~2h
- B.4~8h
- C.8~10h
- D.10~14h
- E.12~24h
- A.诊断妊娠
- B.监测母体和胎儿健康状况
- C.诊断胎儿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
- D.诊断一些特发性妊娠疾病
- E.诊断胎儿的先天性缺陷
- A.早幼粒细胞
- B.中幼红细胞
- C.中幼粒细胞
- D.晚幼粒细胞
- E.早幼红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