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肺炎链球菌
- B.淋病奈瑟菌
- C.流感嗜血杆菌
- D.金黄葡萄球菌
- E.脑膜炎奈瑟菌
- A.可提高药物极性,利于药物排出
- B.可使药物失去药理活性
- C.可使前体药物转化为活性物质
- D.生物转化过程有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等过程
- E.主要部位在肾脏
- A.抗感染效应
- B.抗肿瘤效应
- C.同种排斥效应
- D.毒素中和作用
- E.免疫调节作用
- A.球蛋白
- B.糖蛋白
- C.白蛋白
- D.黏蛋白
- E.免疫球蛋白重链
- A.6种
- B.4种
- C.5种
- D.3种
- E.7种
- A.蛋白质代谢紊乱
- B.氨基酸代谢紊乱
- C.核酸代谢紊乱
- D.脂类代谢紊乱
- E.糖代谢紊乱
- A.使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 B.使血钙降低,血磷升高
- C.使血钙,血磷均升高
- D.使血钙,血磷均降低
- E.对血钙、血磷浓度无明显影响
- A.20℃
- B.30℃
- C.80℃
- D.56℃
- E.100℃
- A.5%
- B.4%
- C.3%
- D.2%
- E.1%
- 10
-
骨髓增生减低见于
- A.PNH
- B.溶血性贫血
- C.巨幼细胞性贫血
- D.缺铁性贫血
- E.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A.白蛋白
- B.前白蛋白
- C.β2-微球蛋白
- D.α2-巨球蛋白
- E.α1-微球蛋白
- A.1~5d
- B.6~9d
- C.10~14d
- D.6~21d
- E.21~35d
- A.抗原识别阶段、感应阶段、反应阶段
- B.抗原递呈阶段、抗原识别阶段、反应阶段
- C.抗原递呈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淋巴细胞增殖活化阶段
- D.抗原递呈阶段、抗原识别阶段、抗原清除阶段
- E.抗原识别阶段、淋巴细胞增殖活化阶段、效应阶段
- A.尿液分析仪通常由机械系统、光学系统、电路系统三部分组成
- B.第一层尼龙膜起保护作用
- C.第二层绒制层中的碘酸盐层可破坏维生素D等干扰物质
- D.第三层是固有试剂的吸水层
- E.最后一层选取尿液不浸润的塑料片作为支持体
- A.与TCR结合,并使之失活
- B.通常是蛋白质
- C.不能产生免疫记忆
- D.引起强烈免疫应答
- E.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需T细胞的参与
- 16
-
机体产生抗核抗体,可见于
- A.多发性骨髓瘤
- B.系统红斑狼疮
- C.自身溶血性贫血
- D.甲状腺肿大
- E.萎缩性胃炎
- A.原始红细胞
- B.早幼红细胞
- C.中幼红细胞
- D.晚幼红细胞
- E.网织红细胞
- A.1
- B.2
- C.22
- D.23
- E.46
- A.细胞质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强
- B.DNA及RNA合成
- C.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
- D.脂肪合成代谢
- E.糖的异生作用
- 20
-
CK同工酶由几个亚基组成
- A.2个
- B.3个
- C.4个
- D.5个
- E.6个
- 21
-
少尿是指24h尿量少于
- A.0.2L
- B.0.3L
- C.0.4L
- D.0.5L
- E.1L
- 22
-
O型血血清中的抗体以
- A.IgG为主
- B.IgA为主
- C.IgM为主
- D.IgD为主
- E.IgE为主
- 23
-
血浆白蛋白正常参考值是
- A.60~80g/L
- B.35~50g/L
- C.<500mg/L
- D.50~60g/L
- E.<35g/L
- 24
-
有关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质在细胞内、外分布是不均匀的
- B.电解质在组织间液和血浆之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 C.血管壁对各种无机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 D.蛋白质等大分子构成晶体渗透压
- E.水分可自由通过细胞膜,不受渗透压的影响
- A.主细胞
- B.壁细胞
- C.G细胞
- D.黏液细胞
- E.柱状上皮细胞
- A.0级
- B.一级
- C.二级
- D.三级
- E.混合级
- A.CM
- B.HDL
- C.LDL
- D.VTDL
- E.IUL
- A.增高缓冲液pH
- B.降低缓冲液pH
- C.与缓冲液pH无关
- D.首先更换染色液
- E.稀释缓冲液
- A.骨,肾小管和小肠
- B.骨,肾上腺和小肠
- C.骨,肝和小肠
- D.肝,肾上腺和小肠
- E.肝,肾上腺和骨
- A.临床上起病多缓慢
- B.患者贫血程度常较轻
- C.全身淋巴结多呈无痛性肿大
- D.睾丸白血病发病率较低
- E.男女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