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正确的尿液标本收集方法
- B.有效的标本标记
- C.合理的应用尿液质控物来监控
- D.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检测.
- E.判断尿分析仪是否处于最佳或正常的工作状态
- A.充池时不能有气泡
- B.白细胞≤4×10<sup >9</sup>/L时.要求RCS<30%
- C.白细胞(4.1~14.9)×10<sup >9</sup>/L时,要求RCS<15%
- D.白细胞≥15×10<sup >9</sup>/L时,要求RCS<15%
- E.白细胞≥15×10<sup >9</sup>/L时,要求RCS<10%
- A.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及亚硝酸盐全为阴性时,免去对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 B.如果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及亚硝酸盐中有一项阳性结果,必须同时进行显微镜检查
- C.对出现假阳性的标本,则可以通过镜检进一步排除
- D.肾科患者尿液适合干化学检查
- E.没有一台仪器的检测结果能完全替代显微镜
- A.脑细胞
- B.性腺细胞
- C.红细胞
- D.血管内皮细胞
- E.以上都是
- A.A型
- B.O型
- C.AB型
- D.B型
- E.以上都可以
- 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 B.原发性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 C.急性溶血期可并发类白血病反应
- D.本病患者的自身溶血试验为阳性
- E.慢性型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为Evan’s综合征
- A.单核细胞
- B.淋巴细胞
- C.嗜酸性粒细胞
- D.嗜碱性粒细胞
- E.中性粒细胞
- A.倒置梨形
- B.比白细胞大
- C.有2根前鞭毛
- D.有4根后鞭毛
- E.体侧有波动膜
- A.铜
- B.硒
- C.锌
- D.铁
- E.碘
- A.铜
- B.硒
- C.锌
- D.铁
- E.碘
- A.Cl、C9
- B.Cl
- C.C2
- D.C3
- E.C4
- 12
-
CHS0测定的补体成分是
- A.Cl、C9
- B.Cl
- C.C2
- D.C3
- E.C4
- A.H—E染色
- B.巴氏染色
- C.瑞一吉染色
- D.瑞氏染色
- E.革兰染色
- A.体质性黄疸
- B.核黄疸
- C.肝细胞性黄疸
- D.溶血性黄疸
- E.梗阻性黄疸
- A.H—E染色
- B.巴氏染色
- C.瑞一吉染色
- D.瑞氏染色
- E.革兰染色
- A.A
- B.B
- C.C
- D.D
- E.E
- 17
-
PT延长可见于
- A.口服避孕药
- B.DIC早期
- C.先天性V因子增多
- D.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 E.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 A.肝硬化
- B.病毒性肝炎
- C.胆汁淤积
- D.原发性肝癌
- E.巨细胞性贫血
- 19
-
反映溶血的最佳指标是
- A.转铁蛋白
- B.含铁血黄素
- C.铁蛋白
- D.结合珠蛋白
- E.铜蓝蛋白
- A.IL-2水平升高,IL-2受体水平也升高
- B.IL-2水平下降,IL-2受体水平也下降
- C.IL-2水平升高,IL-2受体水平下降
- D.IL-2水平下降,IL-2受体水平升高
- E.IL-2水平升高,IL-2受体水平无变化
- A.比密范围在1.000~1.004的新生儿尿液,也宜使用此法
- B.当尿液pH≥7.0时,应在于化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005
- C.当尿液pH≥7.0时,应在于化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减少0.005
- D.当尿液pH≥7.0时,应在于化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增加0.05
- E.当尿液pH≥7.0时,应在于化学测定结果的基础上减少0.05
- 22
-
准确度是指
- A.对同一样品重复进行检测时所得结果的符合程度
- B.样品的测定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 C.样品测定值与标准品值的符合程度
- D.样品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
- E.样品的测定值与真值的偏差
- 23
-
DIC的三项过筛试验是指
- A.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 B.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 C.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凝固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 D.FDP定量测定、凝血酶凝固时间测定、纤维蛋白原定量
- E.FDP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定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0.5cm
- B.1cm
- C.1.5cm
- D.以上都可
- E.以上都不可
- A.该试验可了解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和储存状况
- B.该试验可了解卵巢合成和储存雌激素的状况
- C.原发性睾丸功能减退者,无或仅有弱反应
- D.继发性睾丸功能减退者大多有正常反应
- E.本实验禁用于前列腺癌或肥大者
- A.a<sub >1</sub>-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
- B.转铁蛋白,血红素结合蛋白,甲胎蛋白,结合珠蛋白。
- C.铜蓝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血红素蛋白
- D.甲胎蛋白,铜蓝蛋白,C-反应蛋白,血红素蛋白。
- E.以上都是
- A.毛细血管血葡萄糖浓度低于静脉血葡萄糖浓度
- B.血浆是测定葡萄糖的最好样品
- C.如无特殊原因应空腹抽血测定血糖
- D.分析前血液放置一段时间会使结果偏低
- E.维生素C可干扰GOD-POD法测定葡萄糖
- A.POX染色阴性
- B.PAS染色阴性
- C.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
- D.电镜MP0阳性
- E.电镜PP0阴性
- 29
-
灵敏度是指
- A.样品测定值与标准品值的符合程度
- B.某一试验方法的最小测出量
- C.样品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
- D.检测物与其对应物之间选择性反应
- E.样品测定值与平均值的符合程度
- 30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A.周围血中幼稚细胞、原始细胞>30%
- B.周围血有较多幼稚粒细胞伴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 C.周围血和骨髓中淋巴细胞>60%
- D.周围血中幼红、幼粒细胞易见,骨髓出现“干抽”
- E.周围血中易见盔形红细胞及破碎红细胞
- A.温度
- B.酸碱度
- C.蛋白质浓度
- D.总钙浓度
- E.磷浓度
- A.平均数
- B.卡方
- C.极差
- D.误差
- E.标准差
- A.贫血
- B.高胆红素血症
- C.肝脾肿大
- D.组织水肿
- E.肌张力增高
- A.0.1~O.3g/L
- B.0.2~O.4g/L
- C.0.4~0.6g/L
- D.0.6~0.8g/L
- E.0.8~1.0g/L
- 35
-
KIA琼脂一般不用于观察
- A.乳糖发酵
- B.葡萄糖发酵
- C.产气现象
- D.硫化氢产生
- E.动力
- A.单位时间内最大量的免疫复合物
- B.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快时间段
- C.单位时间内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最稳定期
- D.抗体过剩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 E.小分子不溶性免疫复合物颗粒
- A.浆内血红蛋白尚未形成
- B.RNA等嗜碱性物质占绝对比例
- C.细胞发生退化变性
- D.Hb趋多,而RNA渐少
- E.Hb渐少,而RNA渐多
- A.肝素
- B.草酸钠
- C.双草酸盐
- D.草酸钾
- E.乙二胺四乙酸盐
- A.粒细胞
- B.肝细胞
- C.血小板
- D.成熟红细胞
- E.T细胞
- A.对鉴别黄疸有意义
- B.采用偶氮反应原理
- C.维生素C对胆红素没有影响
- D.易见光分解,应该使用新鲜尿标本
- E.吩噻嗪类药物可干扰反应引起假阳性
- A.红细胞计数
- B.血红蛋白测定
- C.红细胞形态检查
- D.白细胞分类计数
- E.红细胞比容测定
- A.免疫电泳
- B.区带电泳
- C.免疫对流电泳
- D.免疫固定电泳
- E.免疫选择电泳
- 43
-
不属于血糖增高性的糖尿是
- A.摄入性糖尿
- B.应激性糖尿
- C.代谢性糖尿
- D.内分泌性糖尿
- E.肾性糖尿
- A.血清铁
- B.血清铁蛋白
- C.骨髓细胞外铁
- D.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
- E.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
- A.1~2周
- B.3~4周
- C.5~6周
- D.6~8周
- E.12~15周
- 46
-
布鲁菌感染的发热类型是
- A.稽留热
- B.波浪热
- C.弛张热
- D.低热
- E.间日热
- A.溶血性贫血
- B.慢性失血性贫血
- C.再生障碍性贫血
- D.巨幼细胞性贫血
- E.急性失血性贫血
- A.粪便的外观
- B.粪便镜检无红细胞
- C.粪便隐血试验阴性
- D.粪胆红素试验阴性
- E.粪胆素试验阴性
- A.四甲基联苯胺
- B.三丙胺
- C.三联吡啶钌
- D.异硫氰酸荧光素
- E.吖啶酯
- A.ELISA法
- B.免疫扩散法
- C.免疫散射比浊法
- D.免疫印迹法
- E.免疫组织化学法
- A.透明管型
- B.蜡样管型
- C.细胞管型
- D.脂肪管型
- E.颗粒管型
- 52
-
甲状腺素中含有的元素是
- A.铁
- B.硒
- C.钙
- D.碘
- E.氯
- A.蛋白质分解过度
- B.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
- C.蛋白摄人不足
- D.新生儿和老年人总蛋白较低
- E.蛋白质丢失
- A.Km↑,Vmax不变
- B.Km↓,Vmax↓
- C.Km↓,Vmax↑
- D.Km↓,Vmax不变
- E.Km不变,Vmax↓
- A.M4可分为4个亚型,即M4a、M4b、M4c及M4Eo
- B.M4:原单、幼单和单核细胞>20%(所有的有核细胞)
- C.M4Eo可表现出inv(16)(p13;q22)染色体异常
- D.M4是粒和单核系细胞同时恶性变的急性白血病
- E.M4c白血病细胞分别具有粒系、单核系细胞的特点
- 56
-
肝脏“酶胆分离”的表现是
- A.血清ALT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
- B.血清ALT增高,血清胆红素不增高
- C.血清ALT不增高,血清胆红素不增高
- D.血清ALT不增高,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
- E.血清AST增高,血清胆红素不增高
- 57
-
抗血清特异性的鉴定方法
- A.对流免疫电泳和区带电泳
- B.单向琼脂扩散和免疫电泳
- C.火箭电泳和血凝法
- D.凝胶电泳和血凝法
- E.双向琼脂扩散及免疫电泳
- A.酮体
- B.脓液
- C.维生素C
- D.白细胞
- E.含氯石灰
- A.隐血
- B.酮体
- C.葡萄糖
- D.pH
- E.亚硝酸盐
- 60
-
能降低血钙,血磷的物质是
- A.维生素D<sub >3</sub>
- B.PTH
- C.CT
- D.ADH
- E.以上都不对
- A.凝血时间延长
- 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 C.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D.血浆复钙时间延长
- E.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时间延长可被正常血浆纠正
- A.高磷高钙血症
- B.高磷低钙血症
- C.低磷低钙血症
- D.低磷高钙血症
- E.血钙血磷正常
- 63
-
精密度是指
- A.对同一样品重复进行检测时所得结果的符合程度
- B.样品测定值与平均值的偏差
- C.样品测定的最低浓度
- D.样品的检测值与真值的符合程度
- E.样品测定值与标准品值的符合程度
- A.淋病奈瑟茵
- B.表皮葡萄球菌
- C.肺炎链球菌
- D.化脓性链球菌
- E.草绿链球菌
- 65
-
初步鉴定为HP菌的依据为
- A.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脲酶试验24h阳性
- B.革兰阳性杆菌,脲酶试验24h阳性
- C.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空气中培养生长
- D.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阴性,脲酶试验48h阳性
- E.革兰阴性杆菌,氧化酶试验阳性,脲酶试验5rain阳性
- 66
-
结核增殖期渗出液
- A.中性粒细胞增多
- B.淋巴细胞增多
- C.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D.间皮细胞增多
- E.红斑狼疮细胞
- A.α<sub >2</sub>-巨球蛋白
- B.前白蛋白
- C.白蛋白
- D.转铁蛋白
- E.铜蓝蛋白
- 68
-
B胆汁呈
- A.无色
- B.淡黄色
- C.金黄色
- D.深褐色
- E.柠檬黄色
- 69
-
试带法自细胞检测采用的是
- A.偶氮法
- B.粒细胞酯酶法
- C.指示剂误差法
- D.过氧化物酶法
- E.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 A.与丙酮反应产生紫色
- B.采用亚硝基铁氰化钠法
- C.颜色深浅与β-羟丁酸呈比例关系
- 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尿液可出现阳性
- E.试剂膜块中含有亚硝基铁氰化钠、甘氨酸、碱缓冲剂
- A.大细胞均一性贫血
- B.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 C.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 D.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 E.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
- A.内基底层细胞
- B.中层细胞
- C.角化前细胞
- D.储备细胞
- E.不完全角化细胞
- A.箭头状
- B.线状
- C.半月状
- D.环状
- E.月牙状
- A.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原理
- B.试剂中主要成分是葡萄糖醛化酶
- C.试剂中色原是溴酚蓝
- D.尿中所有的糖均起反应
- E.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致假阳性
- A.ABO血型鉴定错误
- B.Rh血型鉴定错误
- C.红细胞悬液过浓
- D.红细胞受到细菌污染
- E.红细胞悬液过淡
- A.腹水培养
- B.棉尾兔上皮细胞组织培养
- C.柯索夫培养基培养
- D.家兔睾丸传代
- E.小鼠腹腔接种
- A.a级
- B.b级
- C.c级
- D.d级
- E.e级
- A.竞争法
- B.免疫印迹法
- C.化学发现法
- D.斑点ELISA法
- E.荧光免疫法
- A.粪肠球菌
- B.艰难梭菌
- C.大肠埃希菌
- D.伤寒沙门菌
- E.产气荚膜梭菌
- A.Cl是其激活剂
- B.淀粉酶能水解淀粉a-1,6糖苷键
- C.淀粉酶作用最适pH 6.9~7.0
- D.测定淀粉酶时反应体系中不能缺少Ca<sup >2 </sup>
- E.淀粉酶可以和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形成复合物
- A.肝脏疾病
- B.心脏疾病
- C.肾脏疾病
- D.大脑疾病
- E.胆囊疾病
- 82
-
急性失血引起的贫血多为
- A.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 B.大红细胞性贫血
-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 E.铁粒幼性贫血
- A.免疫耐受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现象
- B.T细胞和B细胞都可发生免疫耐受
- C.免疫耐受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应答
- D.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
- E.中枢免疫耐受状态可持续终身
- A.淋病奈瑟菌
- B.沙眼衣原体
- C.梅毒螺旋体
- D.溶脲脲原体
- E.HIV
- A.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 B.前者略高于后者
- C.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 D.前者与后者相当
- E.无法判断
- A.AML-M1
- B.AML-M2
- C.AML-M3
- D.AML-M4
- E.AML-M5
- A.铁蛋白增高
- B.碱性磷酸酶增高
- C.淀粉酶活性增高
- D.葡萄糖增高
- E.溶菌酶活性增高
- 88
-
引起猩红热的主要病原菌为
- A.B群链球菌
- B.肠球菌
- C.肺炎链球菌
- D.草绿链球菌
- E.A群链球菌
- A.ISI越低,表示试剂敏感度越低
- B.各种PT结果有可比性
- C.ISI表示标准品组织凝血活酶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
- D.其值可由厂商提供
- E.ISI是组织凝血活酶的国际敏感指数
- A.任一次用药后1个半衰期时
- B.血药浓度达稳态浓度后
- C.药物分布相
- D.药物消除相
- E.随机取样
- 91
-
恶性淋巴瘤确诊检查
- A.>30%的原始细胞,CD41阳性
- B.骨髓组织学检查
- C.血、尿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骨髓异常浆细胞占25%
- D.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检查
- E.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170%,原粒细胞4%伴红系、粒系病态造血
- 92
-
荚膜肿胀试验可用来鉴定
- A.痢疾志贺菌
- B.伤寒沙门菌
- C.肺炎克雷伯杆菌
- D.大肠埃希菌
- E.福氏志贺菌
- 93
-
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贫血
- A.缺铁性贫血
- B.血红蛋白病
- C.溶血性贫血
- D.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E.再生障碍性贫血
- A.α<sub >2</sub>-巨球蛋白
- B.前白蛋白
- C.白蛋白
- D.转铁蛋白
- E.铜蓝蛋白
- A.溶血
- B.饭后采血
- C.经期采血
- D.静脉注射胰岛素
- E.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 A.1.5~2.5mmol/L
- B.2.5~4.5mmol/L
- C.4.5~6.5mmol/L
- D.6.5~8.5mmol/L
- E.8.5~10.5mmol/L
- 97
-
关于霍乱红试验
- A.可鉴别古典生物型和ElTor生物型
- B.可鉴别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
- C.可鉴别O<sub >1</sub>群霍乱弧菌和非O<sub >1</sub>群霍乱弧菌
- D.为霍乱弧菌特异性试验
- E.无特异性
- A.0.5~0.7
- B.0.005~O.05
- C.0.2~O.4
- D.0.03~O.08
- E.O.O1~O.O5
- 99
-
制备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
- A.体外培养
- B.小鼠腹腔内接种
- C.大白鼠体内接种
- D.小鼠肌肉内接种
- E.小鼠皮下注射
- 100
-
严重贫血患者制备血涂片时需
- A.血滴大、角度大、快推
- B.血滴小、角度小、慢推
- C.血滴小、大角度、慢推
- D.血滴大、角度大、慢推
- E.血滴大、小角度、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