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放射医学技术士(相关知识)练习题及答案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定义旋转阳极X线管的代表容量时,整流方式规定为

  • A.单相半波整流
  • B.单相全波整流
  • C.三相六管半波整流
  • D.三相六管全波整流
  • E.三相12管全波整流
3

新X线管首次使用前应进行老化训练,其目的是

  • A.加热灯丝
  • B.加热管壳
  • C.磨合轴承
  • D.提高X线管真空度
  • E.有意缩短其寿命
4

制作X线管阳极靶面的材料必须是

  • A.低密度,高比重
  • B.低原子序数,高熔点
  • C.低原子序数,低熔点
  • D.高原子序数,高熔点
  • E.高原子序数,低熔点
6

X线机的高压整流方式不包括

  • A.单相自整流
  • B.单相半波整流
  • C.单相全波整流
  • D.三相四波整流
  • E.三相12波整流
7

属于肠梗阻X线征象的是

  • A.气液平面
  • B.腹痛
  • C.板状腹
  • D.白细胞增多
  • E.红细胞减少
8

常规X线检查诊断结果不能做到的是

  • A.定性诊断
  • B.骨龄分析
  • C.可能性诊断
  • D.病理学诊断
  • E.排除某疾病
9

CT增强诊断,影像密度变化分析时的参照物是

  • A.骨组织
  • B.肺组织
  • C.肝组织
  • D.软组织
  • E.所在器官正常组织
10

下述属于体层图像的是

  • A.DR影像
  • B.DF影像
  • C.CR影像
  • D.CT影像
  • E.X线影像
11

以CT值形式反映组织密度高低程度的是

  • A.DR影像
  • B.DF影像
  • C.CT影像
  • D.CR影像
  • E.直接照片影像
12

区分正常与异常X线影像的主要依据的是

  • A.病理学
  • B.外科学
  • C.感光化学
  • D.X线解剖学
  • E.X线摄影学
13

下述属于模拟影像的是

  • A.DR影像
  • B.DF影像
  • C.CR影像
  • D.CT影像
  • E.X线影像
14

分析与观察异常X线表现时,可以不考虑

  • A.部位与分布
  • B.数量与大小
  • C.形状与边缘
  • D.密度及其均匀性
  • E.胶片与荧屏的敏感度
15

关于分析X线影像应遵循原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先确认摄影技术是否符合诊断要求
  • B.按顺序全面、系统地观察X线征象
  • C.区分正常与异常的X线影像
  • D.详细分析异常X线表现特征等
  • E.影像分析与诊断无需结合临床
16

腹部一次曝光,病人受辐射剂量相对最少的检查方法是

  • A.透视检查
  • B.CR检查
  • C.DR检查
  • D.CT检查
  • E.常规摄影
17

严格按均匀的月剂量率控制的对象是

  • A.已从业的放射工作人员
  • B.刚从业的放射工作人员
  • C.从业放射的育龄妇女
  • D.放射专业学生教学期间
  • E.非放射专业学生教学期间
18

比较各种防护材料屏蔽效果的参量是

  • A.铅当量
  • B.铝当量
  • C.铜当量
  • D.钨当量
  • E.锡当量
19

人体对X线照射高感受性的腺体是

  • A.汗腺
  • B.肾腺
  • C.唾液腺
  • D.生殖腺
  • E.甲状腺
20

不属于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的是

  • A.铅手套
  • B.防护帽
  • C.铅眼镜
  • D.签围裙
  • E.准直器
21

参加放射工作人员的最小年龄限定为

  • A.15岁
  • B.16岁
  • C.17岁
  • D.18岁
  • E.19岁
22

与影响辐射损伤无关的因素是

  • A.X线剂量
  • B.健康情况
  • C.照射方式
  • D.照射部位
  • E.球管散热方式
23

人体对X线照射低感受性的组织是

  • A.造血组织
  • B.淋巴组织
  • C.神经组织
  • D.口腔粘膜
  • E.毛细血管
24

X线剂量单位戈瑞(Gy)指的是

  • A.照射量
  • B.照射量率
  • C.吸收剂量
  • D.剂量当量
  • E.吸收剂量率
25

生物体受X线照射后产生细胞坏死,此变化发生在生物效应的

  • A.物理阶段
  • B.化学阶段
  • C.生化学阶段
  • D.生物学阶段
  • E.物理化学阶段
26

X线照射生物体到发生生物学阶段的变化时间为

  • A.数秒
  • B.数十秒
  • C.数分
  • D.数秒~数小时
  • E.数小时~数十年
27

人体对X线衰减最大的组织是

  • A.水
  • B.骨
  • C.肌肉
  • D.脂肪
  • E.空气
28

能将X线束中的低能成分预吸收的措施是

  • A.遮光筒
  • B.遮线器
  • C.滤过板
  • D.滤线栅
  • E.缩小照射野
29

对X线吸收与衰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X线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 B.X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被吸收而衰减
  • C.X线透过物质后,质和量都有改变
  • D.透过物质后的射线平均能量降低
  • E.透过物质后的平均能量接近它的最高能量
30

在实际应用中,表示X线强度的是

  • A.kVp
  • B.mA
  • C.mAs
  • D.HVL
  • E.mAs×kVp
31

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使病人接受照射量最多的是

  • A.相干散射
  • B.光电效应
  • C.光核反应
  • D.电子对效应
  • E.康普顿效应
32

在摄影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最短波长
  • B.最长波长
  • C.最强波长
  • D.平均波长
  • E.连续X线的总强度
33

在诊断X线能量范围内,产生几率占5%的是

  • A.相干散射
  • B.光核反应
  • C.光电效应
  • D.电子对效应
  • E.康普顿效应
34

表现出X线具有微粒性的现象是

  • A.频率
  • B.波长
  • C.能量
  • D.折射
  • E.反射
35

X线光子不具有的特征是

  • A.光速
  • B.波长
  • C.能量
  • D.动质量
  • E.静止质量
36

影响X线產生的因素,不包括

  • A.靶物质
  • B.管电流
  • C.管电压
  • D.焦点面积
  • E.高压波形
37

决定X线最短波长的因素是

  • A.管电压
  • B.管电流
  • C.高压波形
  • D.靶物质密度
  • E.靶物质原子系数
38

K特征X射线的產生,管电压必须在

  • A.50kVp以上
  • B.60kVp以上
  • C.70kVp以上
  • D.80kVp以上
  • E.90kVp以上
39

X线中的最短波长指的是

  • A.电子接近原子核减速,丢失能量转换的X线光子
  • B.电子与原子核碰撞,全部能量转换的X线光子
  • C.电子与核外电子相碰,丢失能量转换的X线光子
  • D.电子击脱核内层电子,外层电子跃迁释放的X线光子
  • E.电子穿透原子与另外原子核作用,丢失能量转换的X线光子
40

有关连续放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连续放射又称轫致放射
  • B.连续放射是高速电子与核外电子作用的结果
  • C.连续放射是一束波长不等的混合线
  • D.连续放射,X线光子能量与电子能量有关
  • E.连续放射,X线光子能量与核电荷多少有关
41

产生X线必备条件中,不包括

  • A.电子源
  • B.高压电场
  • C.金属管套
  • D.高真空度条件
  • E.适当的障碍物(靶面)
42

X线管阳极靶面的材料一般采用

  • A.铜
  • B.铝
  • C.铅
  • D.锡
  • E.钨
43

移走原子中某轨道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被称为是这个电子的

  • A.基态
  • B.结合力
  • C.结合能
  • D.电子能量
  • E.原子能级
44

可使物体产生电离的波或线是

  • A.X线
  • B.声波
  • C.可见光
  • D.超声波
  • E.无线电波
45

伦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年份是

  • A.1805年
  • B.1895年
  • C.1901年
  • D.1905年
  • E.1910年
46

有关电子“结合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称结合力
  • B.靠近原子核的壳层电子结合力强
  • C.原子序数越高,同层电子结合力越高
  • D.原子序数低,对壳层电子吸引力越大
  • E.结合力越大,移走电子所需能量越大
47

电子在各个轨道上运动时具有的能量称

  • A.结合能
  • B.结合力
  • C.原子能级
  • D.电子能量
  • E.电子能级
48

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 A.2个
  • B.8个
  • C.18个
  • D.32个
  • E.50个
49

原子结构的第三壳层最多容纳电子数是

  • A.2个
  • B.8个
  • C.18个
  • D.32个
  • E.50个
50

原子的核外结构,半径最小的壳层叫

  • A.K层
  • B.L层
  • C.M层
  • D.N层
  • E.O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