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无毒性,副作用少
- B、使用方便
- C、理化性能稳定
- D、与人体组织对比强,显影清晰
- E、易于在人体内存留
- A.25~30秒
- B.35~40秒
- C.60~70秒
- D.65~75秒
- E.2~3分钟
- A、硫酸钡是阴性对比剂
- B、硫酸钡含酸味
- C、硫酸钡应避光保存
- D、无机碘不良反应少
- E、二氧化碳是阴性对比剂
- A.25~30秒
- B.35~40秒
- C.60~70秒
- D.65~75秒
- E.2~3分钟
- A.25~30秒
- B.35~40秒
- C.60~70秒
- D.65~75秒
- E.2~3分钟
- A.25~30秒
- B.35~40秒
- C.60~70秒
- D.65~75秒
- E.2~3分钟
- A.28°
- B.30°
- C.42°
- D.-15°
- E.-5°
- A.25~30秒
- B.35~40秒
- C.60~70秒
- D.65~75秒
- E.2~3分钟
- A.28°
- B.30°
- C.42°
- D.-15°
- E.-5°
- 10
-
上颌切牙球管足侧倾斜
- A.28°
- B.30°
- C.42°
- D.-15°
- E.-5°
- 11
-
下颌切牙球管头侧倾斜
- A.28°
- B.30°
- C.42°
- D.-15°
- E.-5°
- A、中心线对前臂中点
- B、中心线垂直胶片入射
- C、胶片下端应包括指骨
- D、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
- E、胶片上下应包括相邻关节
- A、外耳孔与眼眶下缘的连线
- B、外耳孔与眼外眦的连线
- C、外耳孔与鼻前棘的连线
- D、外耳孔与眉弓的连线
- E、外耳孔与鼻尖的连线
- A、基于流体饱和效应中的相位增强效应
- B、基于流体饱和效应中的流入相关增强效应
- C、对比剂的增强效应
- D、组织信号差别的增强效应
- E、拉莫尔频率差的增强效应
- A、确定有无异物
- B、确定异物大小
- C、确定异物位置
- D、确定异物性质
- E、确定手术方案
- A、指定层应处于支点平面上
- B、观察液气平面,应取立位
- C、X线管轨迹方向应与被照体长轴平行
- D、层外高密度组织应置于指定层上方
- E、尽量避开层面上、下较高密度组织
- A、肩峰
- B、喙突
- C、腋窝中心
- D、喙突下5cm
- E、喙突上5cm
- A、反差系数
- B、乳剂熔点
- C、相对感度
- D、本底灰雾
- E、最大密度
- A、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被检侧膝部尽量弯曲
- B、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垂直
- C、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经髌骨后缘垂直射入探测器
- D、髌骨呈三角形,髁间窝显示在照片正中
- E、髌骨内缘呈切线位,无双边影,与股骨间隙呈倒入字形显示
- A、Dixon法
- B、窄带频率选择法
- C、脂肪的选择激发(CHESS法)
- D、脂肪的选择性饱和
- E、化学反应激发
- A、血管性疾病血管瘤、血管畸形
- B、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
- C、血管手术后随访
- D、血管痉挛
- E、肿瘤性疾病了解肿瘤的血供
- A、指骨
- B、楔骨
- C、月骨
- D、钩骨
- E、掌骨
- 23
-
头颅摄影的常规体位是
- A、头颅后前位和侧位
- B、头颅前后位和侧位
- C、头颅前后位和斜位
- D、头颅后前位和斜位
- E、颅底颏顶位和侧住
- A、股骨颈干角测量
- B、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C、小儿先天性髋脱位
- D、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
- E、骨盆骨折石膏固定
- A、鸡冠及鼻中隔连线位于照片正中
- B、两侧眼眶、筛窦、上颌窦对称显示
- C、岩骨上缘投影于上颌窦正中
- D、窦腔包括额窦边界锐利明确
- E、岩骨上缘投影于上颌窦下缘
- A、8h
- B、14h
- C、18h
- D、20h
- E、24h
- 27
-
侧卧后前位是指
- A、仰卧于摄影床上,X线从腹侧射入,背侧射出
- B、侧卧于摄影床上,X线从右或左侧射入,左或右侧射出
- C、仰卧于摄影床上,X线从背侧射入,腹侧射出
- D、侧卧于摄影床上,X线从背侧射入,腹侧射出
- E、侧卧于摄影床上,X线从腹侧射入,背侧射出
- 28
-
颅脑MRA技术不包括
- A、可采用TOF-MRA,PC-MRA及CE-MRA技术
- B、线圈头部正交线圈、头颈联合阵列线圈
- C、3D-TOF-MRA主要用于慢速血流的血管成像
- D、2D-TOF-MRA:成像序列采用2D-FLASH序列
- E、2D-TOF-MRA:主要用于矢状窦、乙状窦的成像
- A、肾结核
- B、肾肿瘤
- C、肾结石
- D、肾畸形
- E、急性肾炎
- A、手术操作采用Seldinger技术
- B、行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
- C、先行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
- D、再行超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造影
- E、再行超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
- 31
-
定影液的配置顺序正确的是
- A、定影剂-保护剂-中和剂-坚膜剂
- B、定影剂-中和剂-保护剂-坚膜剂
- C、定影剂-保护剂-坚膜剂-中和剂
- D、定影剂-坚膜剂-保护剂-中和剂
- E、定影剂-中和剂-坚膜剂-保护剂
- A、肺不张
- B、胸腔积液
- C、少量气胸
- D、肺部肿瘤
- E、中叶综合征
- A、同暗盒多层增感屏
- B、超清晰型增感屏
- C、感度补偿型增感屏
- D、乳腺专用增感屏
- E、连续摄影用增感屏
- A、慢性胰腺炎
- B、肾结石
- C、肾动脉狭窄
- D、库欣综合征
- E、胃痉挛
- A.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检测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B.脑组织在超急性梗死期,扩散系数显著下降
- C.脑组织在超急性梗死期,在扩散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
- D.扩散系数在T1、T2加权成像变化很大
- E.在脑白质区,水分子的扩散系数在空间各个方向是不相同的
- A、尿道造影
- B、膀胱造影
- C、静脉肾盂造影
- D、逆行肾盂造影
- E、口服胆囊造影
- A、MPR
- B、MIP
- C、VR
- D、VE
- E、CPR
- A.穿刺部位备皮
- B.向患者和家属简述造影目的、手术过程
- C.儿童及不合作者施行全身麻醉
- D.术前1小时肌注镇静剂
- E.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给药和急救
- A、线圈根据部位选用体部相控阵线圈、矩形表面线圈、柔韧表面线圈、全脊柱线圈、体线圈
- B、2D-TOF法:采用2D-TOF及追踪饱和技术
- C、PC法:PC之幅度对比法,常用于肢体静脉血管的检查
- D、3D-CE-MRA:为目前最常用的MR四肢血管成像方法
- E、PC法一般需要配合使用心电同步采集技术,才能获得最佳的流动对比
- A、扩散成像,又称弥散成像
- B、是利用对扩散运动敏感的脉冲序列检测组织的水分子扩散运动状态,并用MR图像的方式显示出来
- C、在均匀介质中,任何方向的D(扩散系数)值都相等
- D、物质的扩散特性通常以扩散系数D来描述
- E、在扩散加权图像上,扩散系数越高,MR信号越高
- A、上颌窦正位体层
- B、腰椎正位体层
- C、内听道正位体层
- D、大气管正位体层
- E、双肾正位体层
- 42
-
控制截断伪影的措施不包括
- A、缩小采集矩阵
- B、减小FOV
- C、过滤原始资料
- D、变换相位和频率编码方向
- E、改变图像重建的方法
- A.扫描序列为单次屏气单激发3D块重T2-TSE,采集时间2秒/幅
- B.2D-多层薄层HASTE序列
- C.多层薄层HASTEIR-FS序列
- D.使用脂肪抑制和空间预饱和技术
- E.图像后处理在多层薄层HASTE序列中,取冠状位扫播,所得原始图像经 MPR重建
- 44
-
高千伏摄影时管电压应为
- A、40kV以下
- B、40~60kV
- C、60~80kV
- D、80~100kV
- E、100kV以上
- A、椎管狭窄及椎管内占位性病变
- B、椎间盘变性或病变
- C、椎骨外伤
- D、椎骨良恶性肿瘤
- E、脊髓灰质炎
- A、肝素
- B、利多卡因
- C、葡萄糖水
- D、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对比剂
- E、各类抢救药
- 47
-
下列组合,错误的是
- A、锁骨与胸骨--胸锁关节
- B、肱骨与桡骨--肘关节
- C、锁骨与肩峰--肩锁关节
- D、掌骨与指骨--掌指关节
- E、尺骨与桡骨--桡尺关节
- A.低剂量扫描:指在保证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螺旋CT的扫描参数,降低了病人的X线的剂量
- B.动态扫描:指静脉团注对比剂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某一组织器官进行快速连续扫描,一边扫描一边重建图像的方法
- C.目标扫描:又称靶扫描或放大扫描,是对兴趣区进行扫描的一种方法
- D.延迟扫描:指注射对比剂后,等待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后再行扫描的一种CT检査方法
- E.重叠扫描:指层间距小于层厚,使相邻的扫描层面部分重叠的CT扫描
- A.空腹8小时,检查前三天素食
- B.检查前20分钟,口服葡萄糖酸铁500ml
- C.常规扫描序列为单次屏气单激发3D块重T<sub>2</sub>-TSE序列,采集时间仅2秒/幅
- D.常规扫描序列为2D-多层薄层HASTE序列
- E.图像后处理多层扫描序列的原始图像需经SSD重建
- A.检査前不能服用含有金属的药品和消化道钡剂造影
- B.检査当日空腹
- C.患者应携带其他影像学资料及其他临床相关检査资料
- D.CT增强患者严格掌握适应证,可不做碘过敏试验
- E.口服1%~2%的泛影葡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