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RA
- B.DWI
- C.PWI
- D.BOLD
- E.SWI
- A.MRA
- B.DWI
- C.PWI
- D.BOLD
- E.SWI
- A.MRA
- B.DWI
- C.PWI
- D.BOLD
- E.SWI
- A.MRA
- B.DWI
- C.PWI
- D.BOLD
- E.SWI
- A.MRA
- B.DWI
- C.PWI
- D.BOLD
- E.SWI
- A.0.1ml/kg
- B.0.2ml/kg
- C.0.3ml/kg
- D.0.4ml/kg
- E.0.5ml/kg
- A.釆用TOF法、PC法和对比剂增强法实现
- B.所得的原始数据经VR处理
- C.3D-TOF-FLASH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常用
- D.以Willis环为中心,上至胼胝体顶,下至延枕大孔
- E.应用磁化传递和脂肪抑制技术以抑制背景
- A.T1WI和T2WI
- B.FLAIR-T2WI
- C.DWI
- D.矢状位或冠状位T1WI或T2wI
- E.MRS
- A.颅脑MRI视需要行平扫或平扫加增强扫描
- B.血管性病变常做平扫加血管成像
- C.脑梗死、颅内出血、脑的先天畸形等一般只需做平扫
- D.参数要点:层厚4?8mm,层间距取层厚的50%?70%(同方位的T1WI、T2要保持一致);相位编码方向:横断位取左右向,矢状位取前后向,冠状位取左右向
- E.颅内肿瘤、临床疑转移瘤需做平扫加增强扫描;脑炎平扫阴性者,需加做增强扫描
- A.颅脑肿瘤
- B.脑血管病
- C.颅骨骨折
- D.颅内感染与炎症
- E.脑部退行性病变
- A、剑突相当第7胸椎高度
- B、喉头隆起相当第4颈椎高度
- C、两侧髂骨嵴连线通过第4腰椎
- D、胸骨柄上缘相当第3胸椎高度
- E、第1腰椎相当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高度
- A、肝以胸骨角为扫描基线
- B、脾以膈顶为扫描基线
- C、胆囊和胰腺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 D、腹膜后腔以肝门为扫描基线
- E、肾和肾上腺以肾上极为扫描基线
- A、照片包括胸<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b/1ab1a8ed1f9253a6ac295a31558db2.gif"/>至骶<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6d/e39bc690cf8a96afa85763c3556f5b.gif"/>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 B、椎体序列于照片正中
- C、第4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影
- D、椎弓根对称显示
- E、椎间隙清晰可见
- A.疑眶内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及眶内肿瘤向眶外侵犯时,需增强扫描
- B.增强扫描可使血管、肌肉和有血供的病变清楚显示,利于对病变的定性
- C.对比剂使用同颅脑增强
- D.延迟扫描时间为50秒
- E.临床怀疑血管性病变者,还可用动静脉、延迟三期扫描
- A、缓冲剂作用使pH变动极小
- B、缓冲剂作用使pH变动太大
- C、加入了坚膜剂
- D、溶剂中加入了乙醇
- E、溶剂中加入了EDTA
- A、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
- B、确认病人没有禁忌证
- C、进入扫描室前嘱患者除去随身携带的任何物品
- D、给患者讲述检查过程,消除恐惧心理
- E、婴幼儿、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应给适量的镇静剂
- 17
-
颌面部CT扫描技术不包括
- A.患者仰卧,头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线垂直
- B.定位像为头部侧位定位像
- C.腮腺,以听眉线为扫描基线
- D.鼻咽部,从蝶鞍床突上扫描至硬勝上缘
- E.腮腺,扫描层厚2?3mm,层间距2?3mm
- A、静脉肾盂造影
- B、逆行肾盂造影
- C、膀胱造影
- D、男性尿道造影
- E、肾动脉造影
- A.严格掌握适应证
- B.检査前至少禁食4小时,扫描前12小时不饮用含咖啡因类物品
- C.检査前至少提前半小时达到检査室,静坐稳定心率
- D.检査时心率80?100次效果好
- E.导联电极连接后,应对患者进行超过15秒的屏气训练,在此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变化
- A、采用心电门控技术
- B、采用呼吸门控技术
- C、缩短检查时间
- D、预饱和技术
- E、增加对比剂剂量
- A、右侧抬高约30°
- B、左侧抬高约30°
- C、头端抬高约30°
- D、足端抬高约30°
- E、取俯卧平卧位
- A、患者仰卧,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
- B、下颌内收,听眦线垂直于台面
- C、胶片上缘与头顶平齐,下缘低于下颌骨
- D、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角
- E、中心线对准眉间上方约10cm处射入,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 23
-
肾区前后位摄影,中心线经
- A、肚脐
- B、脐下3cm
- C、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 D、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
- E、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
- A、扫描技术先行脊椎MRI常规检查,根据平扫图像,定位做MRM检查
- B、扫描序列为单次屏气2D块重T<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fd/7ddcd13474bb908682f439d4a7e678.gif"/>WI-TSE,采集时间仅每幅数秒
- C、2D-多层薄层HASTE序列
- D、多层薄层HASTEIR-FS序列
- E、后处理作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
- A.减少激励角度,使静态组织信号下降
- B.减小激发容积厚度,以减小流入饱和效应
- C.多块容积激发:将一个较大容积分成多个薄块激发
- D.用磁化传递抑制技术(MTS)抑制背景大分子信号
- E.减慢流动速度
- A、耳部图像需双侧对称放大或重建放大后摄影
- B、增强扫描图像用软组织窗摄影
- C、HRCT图像用特殊的窗口技术,WW3000~4000Hu,WL350~450Hu
- D、外耳道闭锁图像应包括全耳部皮肤
- E、观察听骨链和内耳情况使用仿真内镜及3D重建软件
- 27
-
喉部的CT扫描范围应该是
- A、舌骨平面向下至环状软骨下缘
- B、会厌部向下至主动脉弓上缘
- C、口咽部向下至胸骨柄上缘
- D、第3颈椎上缘至第7颈椎下缘
- E、声门上方向下至声门下方
- A.截断伪影系因数据采样不足所致
- B.在图像中高、低信号差别大的交界区信号强度失准
- C.颈椎矢状位T1WI上这种伪影比较常见
- D.表现为颈髓内出现低信号线影
- E.截断伪影仅发生在频率编码方向上
- A、足正位
- B、足侧位
- C、全足正位
- D、跟骨侧位
- E、跟骨轴位像
- A、线圈用头部正交线圈
- B、脑梗死需做平扫加增强扫描
- C、血管性病变做平扫不用加血管成像
- D、临床疑转移瘤只需做平扫
- E、颅内出血、脑的先天畸形需做平扫加增强扫描
- A、设备因素
- B、成像方式
- C、操作技术
- D、造影方法
- E、患者心理因素
- 32
-
对比剂碘番酸适用于
- A、双重造影
- B、逆行肾盂造影
- C、静脉肾盂造影
- D、口服胆囊造影
- E、静脉胆囊造影
- A、经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的CT扫描
- B、目的是使血管增强和增强组织与病灶间的密度差
- C、发现平扫难以发现的小病灶、等密度灶或显示不清的病灶
- D、对比剂用量一般2.0~5.0ml/kg计算,儿童用量酌减
- E、常用注射方法有团注法和静脉快速滴注法
- A、20mm
- B、10mm
- C、5mm
- D、1mm
- E、0.01mm
- 35
-
成人心脏摄影的焦-片距为
- A、50cm
- B、85cm
- C、100cm
- D、120cm
- E、200cm
- A.降主动脉
- B.升主动脉
- C.肺动脉
- D.锁骨下动脉
- E.支气管动脉
- A、焦点面积
- B、胶片面积
- C、焦-肢距
- D、角-片距
- E、肢-片距
- A、体位:仰卧,足先进
- B、常规做矢状位及横断位方向扫描
- C、常规平扫序列推荐:GRE-FS
- D、乳腺疾病通常不用动态增强
- E、注射非离子有机碘对比剂
- A、是一种无损伤的检查技术
- B、全部病人无需注射对比剂
- C、可作三维空间成像,也能以不同角度成像,360°旋转观察
- D、可部分替代有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检查
- E、特别适用于静脉血管弹性差、肝肾功能障碍的老人
- A.TE选择
- B.矩阵
- C.层面密度
- D.层面间距
- E.观察野增大
- A.可疑冠状动脉狭窄
- B.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
- C.可疑冠心病,但运动实验结果不确定者
- D.可疑冠状动脉存在解剖变异者
- E.房性期前收缩
- A、扫描体位为头部颌顶位或顶颌位
- B、扫描层面平行于上颌窦上缘或与听眦线垂直
- C、扫描范围从蝶窦后壁起至额窦前壁止
- D、层厚5mm,层间距5mm
- E、用非螺旋扫描方式即可
- A、双手正位
- B、手(或足)正位
- C、单侧腕关节正位
- D、双侧腕关节正位
- E、单手正位,包括腕关节
- A、垂直投射
- B、向足侧倾斜45°
- C、向头侧倾斜45°
- D、向足侧倾射15°~20°
- E、向头侧倾射15°~20°
- A、采用近距离摄影
- B、常规摄取内外斜位和头尾位
- C、不需加压
- D、必要时进行定点压迫位和放大摄影提高分辨率
- E、乳腺皮肤应平坦,乳头呈切线位
- A、截断伪影系因数据采样不足所致
- B、在图像中高、低信号差别大的交界区信号强度失准
- C、颈椎矢状位T<img src="//img1.yqda.net/question-name/c8/71f62b47df8328a4a5a17ebd217e67.gif"/>WI上这种伪影比较常见
- D、表现为颈髓内出现低信号线影
- E、截断伪影仅发生在频率编码方向上
- A、半坐位:身体呈坐位姿势
- B、立位:身体呈站立姿势
- C、前斜位:一侧向后倾斜与床面成角
- D、仰卧位:腹侧在下,平卧摄影床上
- E、坐位:在坐位姿势下背部向后倾斜
- A、薄骨位定位
- B、无骨摄片定位
- C、非金属性定位法
- D、巴尔金定位法
- E、角膜缘定位环法
- A、张口位:第1、2颈椎显示于上、下齿列之间
- B、正位:第3~7颈椎投影于照片正中
- C、斜住:椎弓根投影于椎体正中
- D、斜位:椎间孔呈卵圆形
- E、侧位:下颌骨与椎体重叠
- 50
-
CT拍片用的胶片属于
- A、双面药膜感蓝片
- B、单面药膜分色片
- C、单面药膜色盲片
- D、双面药膜感绿片
- E、单面药膜感蓝片